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

“你不要多想,只要立身正,有我在,沒人能把你怎麼的。”王樸話語之間自有一股氣勢,“寧強回京還有一段時間,我會把其他官員任命拖到他回京就任之後,你儘快抓牢治安寺底層吏員。”

“喏。”李榖應了一聲,總算是打起一些精神來。

送走李榖,王樸坐在椅子上思忖一陣,遣人去請趙普。

事情還得落在吏部頭上。

隨着薛崇、寧強先後入京,政局逐漸平穩下來。

中秋之後,治安寺各級官員配備齊整,這個全新的部門正式成立。不過下屬吏員需要通過吏部調動,一干警員也得等待兵部操練結束,治安寺成立之後的首要大事是在治安寺卿寧強的帶領下訂立治安寺的各項規章制度。

在這件事情上,王樸強勢介入,任何一項制度都得送到他這邊來審覈,只有得到他的批准才能在治安寺施行。

治安寺屬於法司改革的一部分,另外兩個部門,刑部變動不大,大理寺改變較多。

這次法司改革,京中各司的本部門內執法、審判的權力受限,但凡涉及違法,都必須移交給大理寺審訊判決。

外地府軍州依然由法曹審判,不過除了死刑照例上報刑部複覈外,日常案件也得通報給巡視當地的大理評事。也就是擔心地方上有反抗心理,不然的話中樞這些人甚至有把法曹從地方剝離出來交給各地大理評事直接負責的想法。

任何變革都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這種行政體系的改變,職能的劃分移交、不同部門之間的關係、公文往來的制度等等,不是幾百個字能說清的,此處就不細談。

除了法司,另一個重點關注的就是三司和戶部。

在竇少華的主持下,三司成爲過去式,它只留下收稅的功能,更名爲稅務監。第一任稅務監就是黃世俊,原先擔任三四判官的龐中和轉入稅務監權守少監。

三司戶部併入尚書戶部,同時尚書戶部和三司的庫房全部劃入太府寺,稅務監收上來的稅銀錢糧日後也會在登記造冊後轉到太府國庫。

在這次改革中,尚書戶部和太府寺的職責劃分可以粗略的類比成會計和出納。

當然,現在名字改了,職責也重新劃分了,可後續各項事宜至少要三個月才能理清楚。那時候正好過了年,新年新氣象新開始,也是個好兆頭。

入冬之後,有人提出應該早些時候確定新的年號,以方便太史局編寫來年曆書。

但也有人認爲現在最好是維持先帝年號,以示官家繼承先帝遺志的決心。

改年號和不改年號各有一批人支持,就在兩派人爭吵不休即將演變成一場朝爭的時候,王樸召集兩府相公會面,把陳佑在書院裡講過的“矛盾論”拿出來講了一遍。

沒有官家和太后看着,包括陳佑在內,幾個宰相說話都能放開,守在門外的護衛時不時的能聽到議事廳內傳出拍桌子怒斥的聲音。

最後出門的時候,幾個人臉上全都沒有笑容,不過第二天關於年號的爭論就消失了,只有幾個沒眼色的還在跳,然後被尋了個由頭髮配出去。

大約十一月份,各地發解名單陸續送抵洛陽,官家昭告天下:明年依舊延續建隆年號,爲建隆三年。

再就是厚賜福王和寧王,以及先帝留下幾名子女。

這是在重申將要延續先帝之志,以穩定人心。

十一月中,各地朝集使先後抵達洛陽,當朝幾位相公府上訪客絡繹不。有希望能換一個好地方的,有想要更進一步的,也有期盼能留在原地不要挪窩的——最後一個多是方鎮。

不論如何,這樣的熱鬧叫大家安心許多。

當大家都希望維持現狀並在當前環境下騰挪伸展的時候,就代表着江山穩固。

江山穩固了,王樸當日所提的主要矛盾就變成了一個次要矛盾。對這些宰相們來說,互相之間權力的爭奪成了主要矛盾。

過完年節,洛陽城內充斥着參加春闈的考生。

今年科舉定在二月初六,主考官是吏部侍郎劉熙古。

本次科舉設立科目多達二十個,包括進士、明經、明法、明算、學究等。不過報名最多的還是進士科,報考人數超過總人數的八成。就連陳佑的書院裡面,大多數通過秋解的學生也都選擇了進士科。

因此,設立的六名副考官其中四位負責進士科,其餘兩位共同負責其餘諸科。當然了,批改試卷還得七人一齊來,這裡的負責只是維持考場紀律,畢竟不論哪一科,都是同一時間在同一處考試。

上元節之後,在陳佑的建議下,考官及閱卷官被封鎖在考場之中,專心出題。

策論和詩詞還好,有個大概的題目就行。但是嚮明經、明法等科,都有一百多道題目,而三禮、九經之類的專項科目,更是超過三百道。

出題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反而是批改的時候要稍微輕鬆些。

考官們進考場沒多久,陳佑召來治安寺卿寧強。

這些年來,陳佑同寧強見了三次面。

第一次見面時,陳佑主政錦官府,寧強則是突出重圍的縣尉。等第二次再見,陳佑率軍南下滅國,寧強手握江水水軍。

到了這一次,陳佑已經是樞密副使,而寧強也成爲中樞諸卿之一。

寧強入京的這段時間,陳佑同他談了好幾次,主要是說如何用治安寺爲百姓多做事。

這麼些年來,寧強一直未忘初心,這也是陳佑敢把他放在治安寺卿位置上的主要原因。

只可惜王樸畢竟對治安寺十分重視,哪怕最後被陳佑摻和一腳丟了卿的位置,憑他的佈置愣是把寧強這個寺卿限制得死死的。

也就是寧強了,當年面對數千叛軍都能帶着幾十個人殺出重圍轉戰千里,如今只不過是幾個下屬的抵制,根本不會讓他有挫敗感。

在陳佑面前坐下,寧強不等陳佑開口便問道:“不知少保尋強來是爲何事?”

“爲了科舉。”

陳佑笑道:“此事應該也能幫行仁你在治安寺打開局面。”

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三十五章快馬兼程赴歸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臨深淵尋正途第二百八十九章 書院之內真理存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恥在心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二)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五百二章 論立場章鵬施計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一)第六百二十八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五)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二十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八)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寧行仁城頭質問第五百四十章 忠於王事舉賢良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三)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六百九十五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一)第五百三十一章 內舉賢德不避親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內外兼修望紫宸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七)第六百二十一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八)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三百六十四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五)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四十九章享樂之心起復消第一百七十一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三)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後虎當如何(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