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

新一批的畢業證書都放在陳佑那座小樓中,同去年一樣,今年他也得簽字。

今天這座小樓在它的主人沒有到場的情況下迎來了周國最尊貴的一人——周帝趙元昌。

可能是因爲在書院的關係吧,趙元昌坐到主位上,而是按着馮道坐下,他自己站在桌子前翻看那一沓畢業證書。

汪弘洋看在眼裡,心裡透亮,知道接下來書院要把“官家尊師尊老,寧願自己站着也要扶着太傅坐下”給傳播出去。

把這事當做頭等大事記下來,汪弘洋給趙元昌介紹今年的畢業生,同時也提到了前幾天陳佑在課上說得獎勵措施。

聽到這裡,趙元昌眉頭動了動,目光微不可查地移向坐在椅子上休息的馮道,之後又迅速移開,問汪弘洋:“我聽說陳將明他還寫了一本書是吧?”

驟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汪弘洋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就點頭:“陳山長的確寫了一本名爲《天行有常,萬物有理》的小冊子,總共也就三篇文章,算不上書。”

“拿來我看看。”

汪弘洋立刻吩咐隨從去取,然後轉身對趙元昌解釋道:“官家稍待,這本冊子全都放在書院的藏書館,離這邊有些距離。”

趙元昌點點頭,隨手拉過一把椅子,坐在馮道身旁,轉頭笑着同馮道說話:“將明這裡倒是樸素,看不出來是一個高官顯貴的地方。”

“畢竟爲人師表,總要注重德業。”馮道笑呵呵地接過話頭,“我看吶,他是野心大得很,想要進文廟啊!”

自唐時開始,文人死後進文廟,武人死後進武廟,是天底下最大的兩個追求。

文廟就是孔廟,主祀孔子,入文廟的除了孔子的一干弟子之外,還有就是後世的著名學者,分爲先賢和先儒兩等。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主祀姜太公,入祀文廟的都是歷朝歷代于軍事上表現優異的將相。

說來也怪,唐朝帝王對這種國家榮譽多有創新,比如凌煙閣,比如文廟武廟。要知道,文廟一開始只祭祀孔子及其弟子,自唐時開始加入了左丘明等先賢先儒;武廟也是,之前有過文武並祀,可惜武廟勢頭一直比不過文廟,直到唐肅宗以太公爲武成王,選取古代名將配祀,這才把武廟的地位提上來。

想進武廟,要看軍事上的貢獻,而想進文廟,就要看學術上的貢獻。

趙元昌現在已經確定馮道提議來書院看看的原因了,故而他也是笑道:“要是將明能入文廟,不知道史書上對我會是什麼個評價。”

這時候,除了馮道之外,其他人全都眼觀鼻鼻觀心,垂着頭抿着嘴一言不發,假裝沒有聽到兩個人的對話。

馮道也笑道:“便是陳將明沒能入文廟,也不妨礙官家是一個賢明之君。”

“那不一樣。”趙元昌擺擺手,“出一個能入文廟的臣子,那才能彰顯文治之功。”

說到這裡,他看向汪弘洋,指點着道:“你們這些人可要仔細着點,切不可把書院裡的少年人給教偏了!”

汪弘洋連忙躬身:“陛下放心,我等必定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嗯,可惜將明於我,於國都有大用,不能留給你們專心研究學問。”

趙元昌說出這句,又引起一陣笑聲。汪弘洋接話道:“山長也說過,咱們做學問,要於國有利,想來山長他也樂於爲陛下效勞以求得天下太平。”

這話叫趙元昌面露滿意神色:“此言甚妙,做學問要於國有利,你們能專心做好學問,就是大功臣!”

話音剛落,屋子內的書院衆人就在汪弘洋的帶領下齊聲道:“臣等必不負陛下之望!”

趙元昌馮道在拿到那本小冊子之後就離開了。

陳佑事後才得知了這個消息,仔細詢問汪弘洋當時的場景之後,立刻反應過來這是馮道在幫他。

核心思想就一句話:陳佑想要開宗立派,十分注重名聲。

翻譯一下就是官家你不用擔心陳佑,只要用道德把他拘束住,他不可能做自損名聲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師父都做到這種程度,陳佑自然不能辜負,隔了兩天就在真理堂講了一堂名爲“學問之難,難在純粹”的課。主要內容就是讓學術遠離政治,同時讓政治不要牽扯到學術。

這算是向皇帝表明心跡。

趙元昌手段也十分大氣,直接就下敕令:書院優異畢業生前三名可以直接授官。

這無異於爲陳佑的物理之學添了一陣風,至少書院裡那些有志於仕途的學子都會重視起來,畢竟在書院優異畢業生的評比中,物理也佔了不小的比例。

嘉定五年的最後一段時間,朝廷內外都在傳着君臣相得的佳話,更多的人是羨慕陳佑聖眷之濃無以復加。

洛陽城這個年尾過得不順暢,年前,樞密副使、北平縣開國公馮暉病逝。

馮暉今年夏天就病了,在御醫的治療下拖了半年終於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一個去世的老臣,最能得到優待,趙元昌下詔追贈馮暉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陳留王。

同時,元日大朝會也順勢取消。

馮暉病逝只是恰逢其時,之前開了冬至大朝會,趙元昌本就不怎麼想再來一次元日大朝會,正好老臣病逝,便輟朝不受賀。

嘉定六年,在平靜中到來。

既然元日大朝會沒了,陳佑就得在上元節之前回到長安城。

之前同趙元昌談的關於定難軍的條陳他已經遞了上去,只不過到現在都沒動靜。估計一時半會不可能再讓他去延州,所以他也就能安下心來繼續發展京兆府。

正月初七,收到戶部的提醒後,陳佑奏請離京。

當天下午,正在給丁驍等人做離京前最後囑託的陳佑被召入宮中。

趙元昌這次是在百戲堂接見的陳佑。

一進殿門,陳佑就看到一些熟悉的東西,大多數都是用來驗證他在那本冊子裡提出的一些現象的道具。

看到這些東西,再聯想到這段時間宮中關於興平郡王玩物喪志的傳聞,陳佑心中一沉。

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一百一十七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三百三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二)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二)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該旁生心思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二)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四)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五)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二)第四百二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四十四章冊命封王秦最貴第七百四十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二)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六百五十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二)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三)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亂之後諸事繁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一)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三十一章歸州之行當謹慎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七)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二)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