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電視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電視機的“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註釋”。

老家在豫北偏僻的農村,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視機無疑是破天荒的大事。那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還沒上學,我村打了一眼機井,現在早就廢棄了。當時是中原糧倉衛南坡的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國務院一位副總理都參加了出水儀式,省電視臺專門拍了專題片。我村上了電視一時成爲四鄰八村的特大新聞。爺爺是村支書,村裡的年輕人,包括父親(父親十九歲有的我)當時才20多歲,爲此纏着爺爺要求村委買臺電視機。爺爺就要退了,想爲村民辦最後一件實事,就有些心動,在加上對電視機認識不清,認爲有醫院的透視鏡的功能:“以後看病方便了。”還特意問過當“赤腳醫生”的父親。父親期期艾艾就糊弄過去了。

電視機買來了,20寸黑白的,放在大隊部,院子裡架起了很高的天線(那時還沒有線電視),附近的村子都轟動了。我們孩子更是喜笑顏開,只在電影中見過的電視機突然來到了眼前,自然一到晚上就擠在大隊部,熙熙攘攘地等着看,但那時經常停電,加上信號不穩,經常空歡喜一回,但仍然鍥而不捨地聚在大隊部,也斷斷續續看了一些節目,如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常香玉的豫劇《拷紅》等。有時看的時間沒有我們“服務”的時間長。那時經常正演着節目就消失了,或者畫面晃盪以致不清晰,我們孩子就爬到天線下的草垛上,負責左右前後來回搖動天線。有時累得一身汗,但心情舒暢。後來實行了土地責任制,生活逐漸好了,個人開始購買電視機,但很少,還是經常到大隊部看,大家湊在一塊也熱鬧。記得最後看的是1984年國慶閱兵.記憶最深的是北京的學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

在縣城上高中時,黑白電視機開始普及,我記得最喜歡的是香港的電視劇《霍元甲》,也是看的最早的香港電視劇。有時爬到老師家的院牆上看,數學老師也和藹,總是借很多小凳子,讓我們坐着看。那時也着迷了馬拉多納,喜歡上了中國女排,總之,電視機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糧。就在高中時,家裡也添了12寸的黑白電視機,每到大年夜,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旁,欣賞春節聯歡晚會,其樂融融。村裡的電視早壞了,不知扔那裡了。當時,彩電還挺“尊貴”,有錢還要託各種關係才能買到。後來不幾年,彩電就普及了,樣式越來越多樣化了。記得一位朋友買了一個稱爲"背投"的大彩電,我當時羨慕不已。

結婚幾年後,要搬新家了,又到超市選購彩電,卻見琳琅滿目,形式向“薄、輕、新”等發展,牆上掛着的液晶彩電也出現了。幾年前還羨慕不已的"背投"已經無人問津。電視節目也五彩紛呈,現在更可以自己選擇節目了。

當然,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今天電腦等也代替了不少的電視功能,手機也能當電視用了。但電視仍是幾乎家家必備的日常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