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野火燒不盡

黑夫這番“歷史進化論”擲地有聲,換了其他朝代,肯定被罵得狗血淋頭,但在秦朝,卻無人對他口誅筆伐。

王綰和博士們自身難保,只能乾瞪眼。李斯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因爲法家亦是此種觀點,當年韓非獻上《五蠹》之書,秦始皇讀後大生知己之感,時隔多年,依然時常拿出來揣摩。

說到這,秦始皇也聽明白了,黑夫的看法與李斯其實大體一致,都是傾向於“法今王”,對儒生和諸子動輒稱道堯舜之治更是嗤之以鼻,同意該對這些人加以整治。

他們唯一的不同,在於處理這件事的手段……

李斯的手段簡單直接,燒殺了事,黑夫則饒了點彎子,旁敲側擊。

卻聽黑夫繼續道:“陛下,天下士人之所以認爲今不如古,實在是讀了錯的史書,被歪曲的學識所誤。右丞相欲使士人不再法古稱頌三代,誹謗當朝,用意雖好,但光是收史、詩、書焚盡,只是治標不治本。”

意識形態這種東西,光推陳不出新,並沒有什麼用,士人不會自發向秦吏學律令,非得強迫教學才行。

“若要治本,還需由朝廷出面修史,補《秦記》之不足,一來讓世人知道,諸夏同祖,宣告大秦乃繼殷周之後的正統。”

“二來明史實,揭虛言,將六國史書裡對秦的抹黑統統刪去,讓世人知道六王如何昏聵衰敗,濫殺忠臣,秦如何以百戰之師掃六國,誅暴亂!”

和講究秉筆直書的姜齊史官不同,秦史官“篡改歷史”也不是一兩回的:《秦記》有個很糟糕的傳統,只記錄勝仗,敗仗忌諱莫深。

“三來,則是要通過重修五帝、三代、夏殷周之史,告訴天下讀書人,所謂的三代之治,不過是虛幻想象,真實的三代是怎樣,周如何以封建而亡,秦又如何以郡縣而興!都要在史書上闡明!”

這是要爲封建、郡縣之爭定性了,鼓吹封建復古者不在少數,那羣人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但可以給三觀還未定型的年輕士人洗腦。

光是這幾句話,就讓秦始皇頗爲心動,不住頷首了。

“待一年半載後,史書修成,便發示天下,公學、私學弟子皆學之……如此,則一代人後,便無人再會法先王,以古非今了!”

秦朝史官的能耐黑夫清楚,可以說是全天下最差勁的,《秦記》十分潦草,對很多事的時間、經過語焉不詳,也不指望他們能編一部能流傳後世的鉅著。黑夫想要的,只是簡單的,薄薄的歷史課本,能讓讀書人看懂,集衆人之智,應該很快就能做出來。

而貫穿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世道必進,今勝於古”。說來好笑,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後再提出來時,竟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被世人驚爲天人。孰不知,商韓法家早就以此爲共識,只是沒說這般明白而已,秦後兩千年的人,基本都以復古爲政治追求,中國的歷史,也開始進入一個循環往復的圈子。

圖窮匕見,黑夫的目的呼之欲出,他不僅是要阻止焚書,讓那些有科學潛力的學派逃過這場無妄之災,爲思想界保留一點種子,也要順手給復古主義狠狠一刀!

史官文化是中國獨特的傳統,一個國家應該以史爲鑑,但必須向前看,而不是活在恢復過去的迷夢中!黑夫以爲,兩千年間,不斷的王朝興滅,歷史循環,走不出過去劃定的圈子,也是這個國家的老毛病。

可如今,一切都不一樣了。

“如此一來,就算後世仍有一個王莽,也再也搞不了復古改制了!”

……

“後生可畏啊!”

李斯驚訝黑夫之才,開始重新上下審視這個年輕人,心中是久久的讚歎——就像韓非的《孤憤》《五蠹》之書,讓他佩服且嫉恨一般!

黑夫這次不再是和稀泥,他有一套邏輯縝密的治國之策,也不正面和李斯對抗,反而順杆往上爬,提出的對策,是在膠東試行過的,效果不錯,既能做到一輿論之效,還比李斯的手段溫和,更易讓人接受……

越是這樣,李斯的忌憚就越深。

他發現,皇帝陷入了思索,今日之辯,自己已是岌岌可危,只能盡力去挽回敗局!

於是李斯便道:“膠東郡守此策倒是新穎,但費時太長,恐怕要一二十年才能見成效。且朝廷發放的史書,只能讓少數學室弟子看到,如何與那些居心叵測之士的摘抄流傳,街談巷語相抗?”

在李斯看來,書是思想的源頭,但傳播的主要途徑,依然是民間言論。

六國史書編篡已久,像墨子這類大學問家,曾觀百國春秋,將其部分抄錄帶出,流散民間。民間的小說家、倡優則在接觸這些史書抄本後,將裡面的故事選出來,講述師曠、晏子、淳于髡的故事,再告訴民衆。

同樣,儒、墨也各有自己的書籍傳承,他們捧着本《書》《詩》《春秋》《易》,就開始吹噓三代之治,在民間有很深的基礎。官府新編篡的史書,要與這些存在數百年的學識抗衡,實在不易。

黑夫卻以爲不然,就算舊的史書還有遺留,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以及大多數士人來說,已經很難看到。只要官方能重視教育,從孩子抓起,往往統治者呈現給他們啥他們就看啥,教育啥他們就學啥。

但李斯卻搖頭:“膠東郡守僻居於北地、膠東,不清楚外面的情形,新的形勢,已經在天下出現了!”

李斯開始向秦始皇彙報新的情況:“也是多虧了膠東郡守所制的麻紙,在中原樑、楚之地,製紙之法管控不嚴,已流入民間,臨淄市面上,也有私制的紙問世。不少關東之士以紙輕便,抄錄六國雜史及《詩》《書》於其上,再相互傳抄。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已成野草蔓延之勢,值此非常時刻,一一甄別已無濟於事,非得以酷烈治之,徹底燒盡才行……”

“這麼快!?”

黑夫倒是一驚,不過想想也是,距離他在咸陽製紙已過去五年,麻紙、皮紙的製作工藝已十分成熟,朝廷公文基本採用紙張,各郡也陸續建立造紙坊,最開始官府也沒太重視,隨着人員進出,工匠離去,工序便流入民間,被一些豪貴大族掌握,見賣紙有利可圖,便私設工坊。

而中原士人之間往來走動,常帶着書同行,車上拉着沉重的竹簡,故有“學富五車”之說,換成紙書的話,不過半車即可。

除了輕便,紙張在書寫上也有優勢,這年頭複製知識,只有抄書一個途徑。抄書人大多是經濟貧困的士人,依靠抄書維持生計。而僱主是一些官吏、學者。當文字載體是竹簡時,抄書人要一枚枚竹簡地抄,一旦有錯,得用小刀削掉改正,最後再編成竹冊,這個過程費時費力。

紙張就方便了,作爲縑帛的替代品,讓刀筆吏抄書人省了不少氣力時間,結果麻紙在中原漸漸風靡。

如此一來,民間藏書多了何止數倍,這小小的蝴蝶效應,竟成了李斯焚書最大的阻礙。

黑夫心中好笑,這下真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便道:“右丞相,如此一來,焚書的難度,豈不加了十倍?”

李斯針鋒相對:“修史教於士人,取代異說的難度,豈止十倍,恐有百倍!”

黑夫等的就是這句話,哈哈笑道:“丞相勿憂,下吏有一策,能一舉扭轉這百倍之難!”

他小心翼翼地從袖中取出一張寫滿字的紙,先恭恭敬敬地走過去,雙手奉於李斯過目。

李斯拿過來一瞧,卻是一篇葉騰當年在南郡頒佈的《爲吏之道》,橫看豎看,除了筆法、字體太過整齊,有些說不出來的怪誕外,並無奇特之處啊。

他皺起眉,將這紙遞給一旁的廷尉葉騰。

葉騰看了一眼,也不明所以,咳嗽一聲問道:“黑夫,你這是何意?在消遣丞相與我麼?”

“豈敢……請丞相再看這張紙。”

第二張紙遞了過來,李斯看了一眼,竟然還是《爲吏之道》,一樣的開篇,不免有些不耐煩。

但電光火石間,他發現了異樣之處!

“這兩篇文章,不僅內容、字跡相同,且每個字的大小、間隔,甚至連某個錯字,都一模一樣!”

李斯深韻書法之道,他清楚,雖然每個人有獨特的筆跡,但要將一個字寫得分毫不差,彷彿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幾乎不可能!

一字尚且不能,何況百字?李斯思索時,兩張紙已傳到秦始皇手中,兩相對比後,證明不是李斯眼花,這上面的字句,的確完全一致。

但秦始皇也瞧不出緣由,一拂袖:“休要賣關子,有何玄虛,速速說來!”

“唯!”

黑夫正要揭開了謎題,李斯卻已經想明白了。

他喃喃道:“若我沒猜錯的話,這兩張紙上的字,並不是人寫的,而是以木刻陽文,印於其上!”

“丞相說的沒錯,正是印上去的。”

Wшw⊕ т tκa n⊕ c o

“印上去的?”衆人恍然大悟,難怪字的形狀有些古怪,可一般的印章,只能印幾個字,這可是一整篇啊……

黑夫沒有解釋如何做到,先反問老丈人道:“敢問廷尉,銅鐵之兵與木石之兵相擊,孰勝?”

葉騰回道:“當然是銅鐵之兵勝。”

黑夫笑道:“然也,諸侯史書即便流散民間,大多數是木牘竹卷,雖然近來有紙書出現,但終究要靠人手抄錄,一天能寫千字已是不易。”

“但近來,膠東工匠做出了一器械!先令工匠刻出陽文模板,將整本書的字句刻在木板上。一旦刻成,只需兩人,紙墨足夠,出書速度,能達到手寫的一百倍,一天能印書百本,達百萬言之多,遠超刀筆吏手寫之速!”

黑夫朝秦始皇作揖:“臣稱此術爲印刷,雕版印刷!今獻於陛下!“

上傳的章節一直在審,大家彆着急第861章 武關第174章 表演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103章 殺意第752章 在街壘上第1034章 秦吏(大結局)第110章 入學第851章 伊尹周公之事第927章 麗人心第732章 上病益甚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644章 武昌第493章 虎頭蛇尾?第530章 成王敗寇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842章 生當作人傑第596章 起風了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941章 開門,查戶口第216章 明察秋毫第87章 最後的依仗第446章 撼山第167章 短兵第652章 脫穎而出第519章 一夫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511章 稷下第946章 粉飾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687章 入幕之賓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389章 狡兔飛鳥第797章 北線無戰事第907章 中國合則強分則弱第672章 驕傲第374章 血淚之路第893章 望夷第427章 磧裡徵人三十萬第90章 捷報第172章 秦墨第762章 忠信第636章 魚脫於淵第744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下)第206章 立足之資第542章 莫如樹人第397章 駿馬第740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196章 卸甲第169章 家書抵萬金第287章 鶡冠第498章 方術士第959章 河東第599章 言多必失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89章 善惡對錯第606章 三十四年第372章 銀鞍照白馬第353章 項籍第585章 兒戲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109章 羔裘第718章 有人貴爲公子第257章 樹上開花第818章 廉頗老矣?第477章 落子第59章 天狗第630章 始皇之心第761章 老當益壯第550章 今欲舉大事!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932章 多多益善第405章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第738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上)第30章 第一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228章 夏子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53章 鄉里鄉親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863章 西當太白有鳥道第161章 烽煙再起第899章 體面第596章 起風了第122章 積粟第90章 捷報第977章 中山狼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645章 銅鐵第706章 我勸你謹言慎行!第931章 舞殿冷袖第312章 水深第747章 熒惑高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66章 監守自盜第280章 國之將亡第406章 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