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房慕道記

入話:

夢中富貴夢中貧,夢裡歡娛夢裡嗔。

鬧熱一場無個事,誰人不是夢中人?

話說漢朝年間,高祖登基,駕坐長安大國。忽一日,設朝聚集文武兩班,九卿四相。各人奏事已畢。班部中轉過一人,紫袍金帶,執簡當胸,出班奏曰:“我王萬歲!微臣看得近今天下太平,風調雨順,萬民樂業。臣欲要慕道修行,不知我王意下如何?”高祖問曰:“卿因何要入山慕道?”張良答曰:“臣見三王苦死,不能全終。”高祖曰:“那三王?”張良曰:“是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原來這三王,忠烈直臣,安邦定國。臣想昔日楚王爭戰之時,身不離甲,馬不離鞍,懸弓插箭,掛劍懸鞭,晝夜不眠,日夜辛苫,這般猛將尚且一命歸陰,何況微臣!豈不怕死?”高祖曰:“卿莫非官小職低,棄卻寡人?豈不聞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張良曰:“豈無罪過!臣思日月雖明,尚不照覆盆之下。三王向如此乎?”高祖曰:“齊王韓信,他有罪過,如何苦死?卿不知其情,寡人有詩爲證:

韓信功勞十代先,夜斬詩祖赫趙燕。

長要損人安自己,有心要奪漢朝天。”

張良訴說已罷,微微冷笑,便道:“我王豈不聞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我王失其政事,不想褒州築壇拜將之時。我王不信,有詩爲證:

韓信遭逢呂后機,不由天子只由妃。

智賺未央宮內見,不想褒州拜將時。”

高祖曰:“卿,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有怨寡人之心。”張良答曰:“臣自有詩爲證:

韓信臨危劍下亡,低頭無語怨高皇。

早知死在陰人手,何不當初順霸王!”

張良言曰:“微臣眼前不見二人,一心只要慕道。”高祖道:“卿,你作官中第一,極品隨朝,身芽紫羅袍,腰懸白玉帶,口-珍羞百味,因甚卻要歸山幕道?”張良曰:“臣見三王遭誅,臣懷十怕。”高祖曰:“卿那十怕?”張良曰:“赦臣之罪,微臣敢說。”高祖曰:“朕赦之!”良曰:“聽臣所說,有詩爲證:

一、怕火院鎖牢纏;

二、怕家眷受熬煎;

三、怕病患纏身體;

四、怕有病服藥難;

五、怕氣斷身亡死;

六、怕有難哭皇天;

七、怕採木花棺槨;

八、怕牢中展卻難;

九、怕身葬荒郊外;

十、怕蕭何律上亡!”

張良曰:“我王,倘若無常到來,如何躲得?”高祖曰:“卿,你正好榮華富貴,卻要受冷耽飢。”張良曰:“皇若不信,有詞爲證:

慕道逍遙,修行快樂。粗衣淡飯隨時着,草履麻鞋無拘束。不貪富貴榮華,自在閒中快樂。手內提着荊籃,便入深山採藥。去下玉帶紫袍,訪友攜琴取樂。”

高祖曰:“卿要歸山,你往那裡修行?”張良曰:“臣有詩存證:

放我修行拂袖還,朝遊峰頂臥蒼田。

渴飲蒲蕩香醪酒,飢餐松柏壯陽丹。

閒時觀山遊野景,悶來瀟灑抱琴彈。

若問小臣歸何處?身心只在白雲山。”

高祖曰:“卿意要去修行,久後寡人有難,要卿扶助朝綱,協立社稷。”張良回答曰:“臣有詩存證:

十年爭戰定干戈,虎鬥龍爭未肯和。

虛空世界安日月,爭南戰北立山河。

英雄良將年年少,血染黃沙歲歲多。

今日辭君巨去也,駕前無我待如何!”

高祖曰:“如今天下太平,正好隨伴寡人,在朝受榮華富貴,卻要耽寒受冷,黃齏淡飯,修行張良慕道!”張良聽說:“有詩爲證:

兩輪日月疾如梭,四季光陰轉眼過。

省事少時煩惱少,榮華貪戀是非多。

紫袍玉帶交還主,象簡烏靴水上波。

脫卻朝中名與利,爭名奪利待如何!”

高祖曰:“不要卿行職事,早晚隨伴寡人,意下如何?”張良曰:“臣有詩存證:

榮華富貴終無久,仔細思量白髮多。

爲人不免無常到,人生最怕老來磨。”

高祖曰:“卿若年老,寡人賜你俸米,月支錢鈔,四季衣服,封妻廕子,有何不可?”張良曰:“蒙賜衣、錢、米,老來如何替得?有詞存證:

老來也,百病熬煎。一口牙疼,兩臂風牽。腰駝難立,氣急難言。吃酒飯,稠痰倒轉;飯茶湯,口角流涎。手冷如鉗,腳冷如磚。似這般百病,直不得兩個沙模兒銅錢。”

高祖曰:“卿一心既要入山慕道,寡人管你四季道糧並衣服鞋襪。”張良曰:“臣有詩爲證:

日月如梭來不牢,時光似箭斬人刀。

清風明月朝朝有,火院前程無人稍。

日月韶光隨時轉,太陽真火把人熬。

你強我弱爭名利,不免閻王走一遭。”

高祖苦勸,張良不允。“且回相府,明日再來商議。”張良辭駕出朝,吟詩一首:

“遊遍江湖數百州,人心不似水長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灌耳,從前恩愛反爲仇。

不是微臣歸山早,服侍君王不到頭。”

張良拜辭,出朝回家。

高祖曰:“衆文武百官,寡人苦勸張子房不聽。”遂令百官領聖旨,往張良相府,勸他回心轉意:“丞相,主人留你:‘不要入山修行,在家出家,朝再隨伴寡人,道糧衣服錢米,每月供俸。’卻不是好?”張良曰:“臣想韓信、彭越、英布,爭江山,奪社稷,累建大功。如今功勞卻在何處?”張良不允。衆官又勸:“丞相,如今天下太平,官封極品,位至三公,朝中享榮華富貴,如何歸山慕道?”張良呵呵大笑:“有詩爲證:

霸王只爲江山死,悔不當初過界河。

萬里江山朝皇帝,八方寧淨罷干戈。

因甚子房歸山早,恩深到惹是非多!

衆文武百官苦勸不從,各回去了。

張良送衆官,回到相府,辭了老夫人:“我今欲要入山慕道。”老夫人便道:“丞相,你每口受享龍樓鳳閣,耳聽山呼萬歲,吃珍羞,飲御酒,端的是:

春眠紅錦帳,夏臥碧紗廚。

兩雙紅燭引,一對美人扶。

如何卻要歸山慕道?曠野荒郊,孤身獨自;冬夏衣服道糧誰管?悶來有誰消愁?只在家中修行。”

張良見說:“有詩爲證:

兔走鳥飛不暫閒,古今興廢已千年。

才見嬰兒並幼女,不覺蒼顏白鬢邊。

慕道修真還苦行,遊山玩景煉仙丹。

閒時便把琴來躁,悶看猿猴上樹巔。”

老夫人聽說:“丞相如今高官極品,富貴榮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則同次,暮則同樂;不肯受用,情願入山慕道。耽寒受冷,忍饑受餓、那時悔之晚矣!”張良不允,留詩一首:

貪心似草年年長,造罪如山漸漸高。

不去佛前求懺悔,貪迷火院受煎熬。

若人不行平等事,三塗地獄苦難逃。”

老夫人道:“丞相,你卻修行去了,家中兒女未曾婚配,男孤女只。待等家事已完,那時未遲。”張良答曰:“倘若大限到來,身歸泉世,命染黃沙,如何留得?”張良即便題詩一首:

“一日無常萬事休,半牀蓆卷不中留。

憂愁戀兒年紀小,愛子貪妻不到頭。

使盡機關爭名利,魂離魄散做骷髏。

人人盡是疾呆漢,難免荒郊臥土丘。”

張良說罷而出。

高祖傳旨,遂令把門官軍:“不要放出張丞相。若不辭朕,怎敢便去?”高祖正說之間,張良將冠帶、袍服、象簡、烏靴,硃紅盤內託來,放於五鳳樓前,私行去了。高祖差人四下追趕捕獲,尋至數日,杳無蹤跡。史見硃紅盤內,有詩爲證:

懶把兵書再展開,我王無事斬賢才。

腰間金印無心掛,拂袖白雲歸去來。

兩手撥開名利鎖,一身跳出是非街。

不是微臣歸山早,怕死韓信劍下災!

高祖自從去了張良,每日思想懸懸,放心不下。朝門外大張黃榜:“有人得知張良下落者,封其官職。”忽有一樵夫,分開人衆,前來揭榜,入朝:“奏上我王萬歲,臣見張丞相卻在白雲山修行慕道。”高祖聽罷,心中大喜,龍顏甚悅,即排鸞駕,前往白雲山前,尋訪一遭。行至一日,只見茅庵一所,不見張良,令人來到名山,有詩爲證:

白雲山前字兩行,張良留下勸人方。

紅顏愛色怞心死,紫草連枝帶葉亡。

蜂採百花人食蜜,牛耕荒地鼠-糧。

世上三般冤屈事,月缺花殘人少亡。

高祖唸詩已罷。不見張良,眼中垂淚,吟詩一首:

“君王親自駕臨山,不見賢臣空到庵。

日映桃花侵目豔,風吹竹葉透人寒。

爐內燒丹灰未冷,壁上題詩墨未乾。

棋盤蹤跡端然在,子房何處把身安?”

高祖吟詩已罷,不見張良,仰天長嘆。回駕,行至半山,忽見張良漁鼓簡子,口唱道情,仙鶴繞舞,野鹿銜花,前來接駕。

高祖一見張良,龍顏大喜,作詩一首:

“十度宣卿九不朝,關心路遠費心勞。

明知你有神仙法,點石成金不用燒。

朝中缺少擎天柱,單等賢臣掛紫袍。

卿若轉心回朝去,寡人世界得堅牢。

張良聽說:“面奏我王,臣誓不回,只在山中修行慕道。我王不信,微臣有詩一首:

閒時山中採藥苗,不願朝中掛紫袍。

高祖咬牙封雍齒,漢王滴淚斬丁公。

蕭何穩坐爲丞相,韓信安邦命不牢。

不是微臣嫌官小,犯了王法不肯饒。

張良奏上我王萬歲得知,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爭南奪北,個個死於劍下。我王不信,有詩爲證:

我去歸山脫離災,韓信遭計倒塵埃。

因爲我王無正道,呂后定討斬英才。”-

高祖曰:“卿不比在前渾濁之時。”張良答曰:“我王若要回朝,請我王到茅庵,獻清茶一盞。”張良引駕,正行之間,前面一個仙童,指化一條大澗,橫擔獨木高橋一根,請高祖先行。高祖恐怕木滾,不敢行過。張良拂怞而過此橋,吟詩一首:

“橋上橫擔鬆一根,不知那是造橋人?

獨木怎過龍駒馬,深水難行伴侶人。

百條龍尾空中掛,千根大蟒澗邊存。

雖然不是神仙法,嚇得人心不敢行。”

這澗中碧沉沉水,波浪千層阻隔,高祖龍車不能前進。張良見了,呵呵大笑,吟詩一首:

“范蠡歸湖脫紫襤,子房修道不回還。

心猿牢鎖無根樹,意馬牢拴不放閒。

辭文官來別武將,功名二字兩分單。

不是微臣歸山去,免被雲陽劍下丹。”

高祖苦勸張良不回,心中憂悶,眼淚犧惶,張良就於澗邊拜辭高祖,吟詩二首:

“張良交印與高皇,范蠡歸湖別越王。

二人不嫌官職小,只怕江山不久長。

向後莫聽呂后語,君王失政損忠良。

萬丈火坑拋撒了,一身跳出是非場。”

張良收心歸山,普勸世人,作詩一首:

“普勸閻浮賢大良,世間莫要把名揚。

無常那怕公侯子,不怕文官武將強。

不懼男女收心早,大限來時手腳忙。

學得子房歸山去,免向閻王論短長。”——

老馮唐直諫漢文帝刎頸鴛鴦會刎頸鴛鴦會洛陽三怪記漢李廣世號飛將軍簡帖和尚藍橋記老馮唐直諫漢文帝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簡帖和尚風月瑞仙亭羊角哀死戰荊軻羊角哀死戰荊軻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陰騭積善風月瑞仙亭董永遇仙傳張子房慕道記藍橋記曹伯明錯勘贓記快嘴李翠蓮記花燈轎蓮女成佛記西湖三塔記合同文字記簡帖和尚漢李廣世號飛將軍張子房慕道記藍橋記董永遇仙傳合同文字記曹伯明錯勘贓記快嘴李翠蓮記戒指兒記楊溫攔路虎傳死生交范張雞黍風月相思快嘴李翠蓮記快嘴李翠蓮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簡帖和尚風月相思董永遇仙傳風月相思漢李廣世號飛將軍風月相思楊溫攔路虎傳錯認屍藍橋記藍橋記快嘴李翠蓮記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陰騭積善洛陽三怪記刎頸鴛鴦會藍橋記老馮唐直諫漢文帝死生交范張雞黍合同文字記張子房慕道記風月相思陰騭積善羊角哀死戰荊軻陰騭積善風月瑞仙亭合同文字記風月相思死生交范張雞黍藍橋記刎頸鴛鴦會漢李廣世號飛將軍藍橋記陳巡檢梅嶺失妻記快嘴李翠蓮記風月相思快嘴李翠蓮記張子房慕道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洛陽三怪記老馮唐直諫漢文帝老馮唐直諫漢文帝快嘴李翠蓮記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楊溫攔路虎傳漢李廣世號飛將軍西湖三塔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五戒禪師私紅蓮記刎頸鴛鴦會風月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