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宣統五大憂

楊度看着這幾個字,眉頭不知不覺得皺了起來。

給遊行示威立法,別說中國了,在當時全世界也是空白,至於能不能遊行示威要麼取決於各國政府的許可,要麼乾脆就沒有相關規定,這種立法還是頭一次。

楊度滿腦子疑慮,接着看下去,薄薄的一頁紙上,除了醒目的標題,剩下的就是葉開草擬的遊行示威三原則。

1,遊行示威需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得違背憲法大綱及相關法律,否則即爲非法。

2,示威目的不得爲顛覆國家統一,煽動民族分裂,頌揚暴力犯罪等一系列******行爲,但支持民衆合理訴求,否則即爲非法。

3,遊行需提前三天告知相關政府部門,以備應急,主要負責人或組織需以法人身份親自到場,遊行活動過程中不得破侵犯第三方合法利益,否則即爲非法。

當然,在第三條後面葉開特別附加了一點,遊行示威實行備案制,並非批准制,也就是說遊行的起始點沒有門檻,但過程和目的必須遵守法律要求。

“怎麼樣?皙子,看清了嗎?”盯了半天的楊度終於擡起頭來,葉開趕忙發問。

“這‘遊行示威法’倒沒有聽說過,這是良公的意思?”楊度乾澀的問道。

“這是攝政王的意思。”葉開很乾脆。

“攝政王?”

“對,攝政王,咱們立憲不就是要讓國家穿上一套法律的衣服嗎,上至君主,下至萬民,這衣服都得穿着,而且永遠不能弄髒了。”

葉開接着闡述道:“攝政王對我說,咱們大清要立憲,就是真立憲,就要做到實處,那怎麼做到實處呢?依我看要先做到一點,依法治國,只有做到這一點,咱們的憲法纔不是花架子,咱們的立憲國纔是真的立憲國,爲此,本王願意第一個帶頭,從中央到地方,一層做給一層看,直到大清國的老百姓都遵守爲止。”

葉開繪聲繪色的說辭讓楊度也分不出真假,真要是這樣,對國家來說,這倒是一件大幸事。

“攝政王怎麼會....”楊度想了想,還是有點不大明白,突然他想到了什麼,擡高了聲音:“攝政王這是衝着請願團來的吧?”

“皙子多慮了,攝政王是衝着萬民。”

到底還是讓對方發覺了,不過葉開也不意外,以他的智商要是猜不出來,那也太有愧當世大才的稱呼了。

“多慮?良公,請願團運動此起彼伏,朝廷腹背受敵,攝政王這時頒佈此法,分明就是衝着請願團來的,如果是這樣,這法楊度不能寫。”楊度把這頁紙向葉開處推了推,臉頓時就拉了下來。

“皙子,本官說你多慮你還不信,要是攝政王真想鉗壓請願,能答應和談,能答應速開資政院嗎?”

“和談?資政院?這...真的?”

楊度嘴上一連三問,臉上更是寫滿了問好,和談的消息還處在高度保密階段,他當然不知道,而葉開也有意識的把這個消息提前放出來。

“攝政王已經委派本官去和請願團同志會談判,這還有假?只不過上諭暫時沒有發佈,恐怕擾民而已。”

楊度微張着嘴,而葉開趁勢接着道:“皙子如果不信,那就等本官和談達成之後,你在編纂此法也不遲。”

葉開站起了身子,態度堅決,“本官說到做到,絕不誆騙皙子。”

“楊....”楊度已經有點爲剛纔的話後悔了,但礙於面子已經不知道該怎麼接下來了,想了半天一咬牙只好說道:“好,楊度就等着良公的好消息,到時候,絕無二言。”

楊度把這頁紙塞在長衫裡,拍着胸脯保證。

“好!”

葉開的一句叫好,意味着兩人的合作就此踏上軌道,而一手把控着合作進程的他,註定不會讓楊度等待太久,農曆小年剛過,從宮裡傳出來的一條消息瞬間引爆了大驚南北,剛剛褪去冬衣的普通民衆再次渾身燥熱了起來。

“朕以萬民統首之軀,擔聖朝富強之責,現國事逾艱,朕深感其憂,所幸光緒德皇帝謀強革興,以無量勇毅,變祖宗之法,行憲法政治,諭曰: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自此君民一體,呼吸相通。若如此以往,政通人和不久矣。

然立憲之學傳於西洋,民智未開,萬事未備,若操切從事,必生大患,此朕又一憂也。

前京師蕩亂,萬民進議,請速開國會,力求成效,此朕又一憂也。

拔除積弊,明定責成,制定法典,皆須時日,國民之心甚急,此朕又一憂也。

若法典既成,憲章亦定,頓生亂政之人,拒不奉行,視煌煌天法爲草芥,視萬民之心如糠食,此朕又一憂也。

故九年立憲,循循而進,斷不應改,而依法治國,更須提爲首遵之陳,使朕與萬民同於法下,開尊法佑法之先河,至千萬年而不應絕,此憲政之精髓,亦朕之所願。

然國民之心不可辜負,遂飭領侍衛內大臣良弼親駛,代表朝廷,與民詳談,以期和平,民衆勿以私見害公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力促合議溢滿人心,此諭傳曉天下,鹹使皆聞,欽此。”

宣統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硃筆書寫的諭令不過短短四百字,卻轟動全國,影響極大,堪稱里程碑式的意義,一經發布,海內外反響激烈,民衆議論紛紛。他們逐字逐句的分析這條諭令,大爲感慨,朝廷不僅重申了立憲的決心,並且首次降下了身格,和庶民面對面談判,封建時代,這是多少年沒有的稀罕事。

普通民衆大多看個熱鬧,但對當時的立憲派來說,最看重的是旨意上寫明的諸如“依法治國”“君民同責”這些字眼,就連後世的政治家,法學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一致認爲這是中國憲政史的真正開端,世稱宣統初年五大憂。

這條諭旨究竟自誰之手?史學家一直有不同觀點,有人說就是攝政王載灃本人,還有人說是朝廷的立憲派,例如載澤,戴鴻慈等人,猜測歸猜測,誰也沒有確鑿證據,他們查遍了軍機處檔案也沒有找到這一天的記錄,因爲史料不詳,這成爲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題,每當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少後世之人都垂頭抱憾,大呼哀哉。

第一百零九章 新聞發佈會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邊靖寇大將軍第九十九章 你辦事,我放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張勳第二百九十三章 聯合審理第二百八十章 毀黨造黨第八章 吾妻病第六十章 特務頭子第一百九十七章 誰是議長第七十章 致命一擊第一百五十八章 無可奈何第一百一十八章 獅子大張口(求收藏啊)第二百六十四章 臨陣革職第二百二十章 汪先生第三百零一章 變通旗籍第一百九十六章 竊國第十二章 卸妝時刻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試教育改革第一百七十九章 螳螂捕蟬第二百九十章 南洋三校第七十三章 水晶狐狸第一百九十一章 暗殺第二百五十一章 奕-劻之怒第五十三章 走鋼絲的大活佛第九章 不請自來的間諜男爵第三百三十九章 帝國將晚第九十七章 敲定人選第一百七十八章 局外人的動作第二百零七章 扶不起的鐵軌第一百四十五章 到人民中去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貨幣制度第一百三十一章 舊時代落幕第一百九十章 這是命令端午閒話,隨便聊聊,兼回答書友的問題。第四十七章 周密安排第一百九十三章 此夜不消停第三百四十一章 革命而不流血第五十六章 記住你是一名軍人第一百零五章 爛攤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陰謀陽策第一百零九章 新聞發佈會第一百零三章 騷亂第二百四十七章 震驚中外第一百零八章 破天荒第二百三十五章 救市?第三百四十章 江寧城下的槍聲第一百九十七章 誰是議長第八十三章 困難模式第一百四十章 載灃的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決裂第四十八章 檢閱場上的尷尬一幕第三百零三章 葉開式辦案第五十三章 走鋼絲的大活佛第一百六十一章 禍起邊陲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貨幣制度第四十三章 雙色人生第三百三十四章 周公恐懼流言日第二百五十二章 合併與拆分第二百八十一章 經濟開發區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破口(求首訂!)第二百九十九章 以新政之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到人民中去第三百零三章 葉開式辦案第二百九十二章 辦學方針第十一章 鷹犬與馬鞍第十七章 北洋水師追魂曲第一百四十七章 線人第二百零四章 推舉第一百一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六十五章 全國響應第六十四章 兩難的御史第一百九十八章 枷鎖端午閒話,隨便聊聊,兼回答書友的問題。第七十九章 節流第九十四章 總督府的風聲第三十三章 兩個生意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合作第八十七章 白熱化第九章 不請自來的間諜男爵第三百零九章 袁世凱抵京!第二百二十三章 武漢三鎮第六十五章 再會盛宣懷第一百一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到京第九十二章 這是你應得的第二百七十二章 談判死結第三百四十一章 革命而不流血第一百一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刀闊斧第一百零四章 罷免第十九章 度支部裡的憤怨第二百四十章 就是要鬧大第八十一章 禁衛軍擴大會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合併與拆分第三百零一章 變通旗籍第二百八十二章 一攬子計劃第五十二章 俄國人的動態第二百九十章 南洋三校第三十六章 常系盔帶者勝第二百六十三章 內閣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