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宋景祐五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並大封羣臣,追諡祖父和父母諡號、廟號、墓號。又封野利氏爲憲成皇后,立子寧明爲皇太子。諧西涼府祀神。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得到的迴應是可想而知的,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獻其首級。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党項人和漢人附夏。公開斷絕了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又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夏國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元昊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的責任歸於宋朝。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從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至五年(宋慶曆二年),李元昊向宋朝發動了多次進攻,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即天授禮法延祚三年正月延州附近的三川口戰役;四年二月,鎮戎軍東南六盤山地區的好水川之戰;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秋,鎮戎軍西北的定川寨之戰。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故在定川寨大捷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有聲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而當宋軍戰場慘敗的消息傳到東京時,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夏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夏國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夏國所產青白鹽入境,使夏國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國中爲‘十不如’之謠以怨之”。

連年戰爭使夏國民窮財盡,人怨沸騰,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境內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夏國兵力到戰後已處於“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李元昊再發動戰爭是十分困難的。同時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衆的宋朝絕非易事。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是夏國望塵莫及的。基於以上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試探求和。最終促成夏宋議和的重要原因是這個時期宋、遼、夏三者關係的新變化。元昊同遼爲“甥舅之親”,奉行倚遼抗宋之策;遼則利用夏宋對立,向宋討價還價,從中漁利,甚至以犧牲夏國利益從宋朝得到實惠,這引起了李元昊的不滿。夏遼之間其時又發生爭奪領屬部落的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聯盟開始破裂。李元昊感到處境孤立,爲免除兩面受敵,也必須同宋朝和。

從夏授禮法延祚六年(宋慶曆三年)正月到次年六月,夏宋雙方使臣經過了持續一年多的頻繁往來,在“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稱爲吾祖,鉅細凡十一事”等問題上,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協議。宋朝用每年25.5萬銀、絹、茶賜夏國,允許恢復榷場,同意西夏使臣在宋京城館驛從事買賣。李元昊以“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然宋朝每遣使到夏國,只准他們居住在宥州,不允許進入夏國都城,以避免夏國用臣禮接待宋使,維護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的形象。

元昊從祖父李繼遷時與遼結爲姻親。其父李德明時又爲李元昊向遼聖宗請婚,宋天聖九年(遼景福元年)十二月,遼興宗姐姐興平公主嫁給李元昊,遼封李元昊爲駙馬都尉,晉爵夏國公,又封夏國王。李元昊一向同興平公主感情不合,夏遼雙方常因遼境党項部族叛逃問題引發糾紛,關係日趨緊張。在宋夏戰爭中,遼興宗因宋朝之敗,欲挾夏訛宋,也促成了夏宋和談的實現。其時,遼欲圖破壞宋夏和約,遭到宋朝拒絕,遼興宗決定出兵討伐夏國。

天授禮法延祚七年(遼重熙十三年)十月,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分三路渡過黃河,深入夏境,長驅直入400裡。李元昊率左廂軍迎戰於賀蘭山北,兵敗退守賀蘭山中。李元昊知不可力敵,乃向遼興宗謝罪請和。李元昊在興宗未答應求和之際,連續向後撤退三次,凡百餘里。“每退必赭其地”,斷其糧草,遼因許和。但元昊有意拖延時日,陷遼軍於危困飢餓之時,縱兵突襲遼營,被遼軍掩殺鉗夾。正在難解難分之時,忽然狂風驟起,飛沙揚塵,暗無天日,遼軍被沙迷目,陣中大亂。李元昊乘機猛攻遼軍駐地德勝寺南壁,遼軍大潰。李元昊軍俘獲遼駙馬都尉蕭胡覩和近臣數十人,遼興宗僅跟從數騎逃出。李元昊在取得同遼作戰的勝利之後,立刻遣使同遼講和,同時又向宋朝獻俘。顯示了李元昊在對宋、遼關係的處理上,善於把握時機,進退有度。

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如此的性格給他的事業造成許多不應有的損害。李元昊繼位後,爲了排除異己,防止外戚篡權,實行“峻誅殺”政策,爲立國稱帝掃清道路。元昊開運元年(宋景佑元年)十月,母族衛慕氏首領衛慕山喜密謀殺害李元昊,被李元昊察覺,山喜一族人都被溺死河中。李元昊又用藥酒毒死母后衛慕氏,盡誅衛慕氏族人。

元昊大慶二年(宋景祐四年)九月,李元昊叔父,左廂監軍使嵬名山遇因勸 元昊勿進攻宋朝事不被採納,遂叛逃宋朝後又被執送回夏國,元昊將其父子一族盡皆處死。元昊生性多疑,出兵善用疑計,又易中敵人離間之計。元昊的心腹重臣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是元昊野利後的兄長,分統夏國明堂左廂與天都右廂,野利旺榮稱野利王,野利遇乞稱天都王。二將善用兵,有謀略,他們統領的“山界”士兵以善戰著稱。在元昊對宋朝作戰的三川口、好水川兩大戰役中,擊敗宋將劉平、石元孫、任福等人,也多有二將之謀劃,宋朝邊帥對野利二將恨之入骨,早欲去之而後快。宋將種世衡巧設離間之計,使元昊輕易地殺害了二將。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宋慶曆七年),宋仁宗再賜元昊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衆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爲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元昊好色,妻妾成羣,猶喜強奪他人之妻。據傳妻室(后妃)凡七娶,一說五娶,實際有八人之多。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爲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宋慶曆八年)爲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其幼子諒祚繼位,上諡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八十六章路阻火焰山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一百零八章十二使徒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將(二)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三十八章魔家四將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二百零四章宋慈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四章盤古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八十三章孫臏與龐涓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八十二章紅孩兒皈依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五十三章兵臨朝歌(二)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