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有事call我

倆人商量好吃飯地址,決定還是選在“玉蘭樓”。這家飯店離這裡不遠,大家過來也都很方便。

謝雨生挨個打電話。先是王建東。

王建浦說:“小毛沒有傳呼,你就直接打他工地的電話。現在大橋已建設差不多,一般都應該在工地上。剛好從浦東這邊下來,他過來我們這裡比較快的。”

不想王建東這時候不在辦公室,只好給他辦公室的人留言,讓他方便的時候回傳呼。

然後是謝路得。

電話打過去,他也不在三林的飯店。飯店裡面的人說是他已經請假了一段時間,不知道他現在哪裡,所以沒有辦法傳話。

王建浦見這樣,只好搖頭,說:“那就算了。這個‘四眼’,正忙着在找地方自己開飯店,應該正是最忙碌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去打擾他了。”

謝雨生想了想,說道:“這個‘四眼’,自小就膽子大。但是說實話,我是從來也沒有想到過,他竟然是我們這些人裡面第一個自己提出來主動下海的。”

“總是得有第一個。”王建浦想了想,“等到他自己飯店開張的時候,我們到時候都應該去捧捧場的。”

“那是自然,應該的嘛。”接下來謝雨生給徐進發傳呼。

等一會兒,桌上的電話鈴聲想起。謝雨生拿起來聽筒,裡面傳出來徐進的聲音:“你好,我找謝雨生記者。”

謝雨生呵呵一笑,說道:“徐進,是我。”

徐進在電話裡哈哈大笑,說道:“我剛要出發找你去,你傳呼就來了。”

謝雨生說了晚上的安排,他說:“剛好小毛堂哥今天在浦東這邊開會,所以晚上我們,還有小毛一起吃飯。”

聽說晚上飯局王建浦竟然也會參加,徐進很意外,更顯高興,在電話裡連聲說道:“這就好,這就好。本來我還想這幾天去市區找他的呢?”

打完電話,王建浦笑了笑,問:“徐進說要找我,他有事?”

“他還能有啥事,就是現在他的工作安排呢?”徐進笑笑道。

王建浦問:“川沙的幹部分流,現在都進行到什麼程度了?”

謝雨生沒有直接回答,說:“晚上你問問徐進不久知道了?估計是他的工作安排,應該是差不多了,像聽聽我們的意見,所以今天早上纔打電話先約我的。”

一邊等王建東電話,倆人繼續喝茶抽菸聊天。

王建東掐滅手裡的香菸,笑道:“還是有傳呼機方便,這樣不管你在哪裡,就都能找得着了。”

說起來傳呼機,謝雨生把腰帶上繫着的傳呼機摘下來,丟到桌子上,說道:“是很方便。但是話說回來,其實也是一個像索命鬼一樣的存在。不論白天黑夜,要是24小時都不斷有人來找你,還得滿地方找公用電話,實際上是很不自在,沒有什麼個人隱私的。”

王建浦笑笑,不響。

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衆生活開始引入科技產品和元素,其中傳呼機走進消費電子市場可以看成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1948年,貝爾實驗室爲世人奉上了世界上第一臺傳呼機。隨着通信技術的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傳呼機通信業務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流行、蔓延。

1983年,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家尋呼臺落戶上海,傳呼機正式進入中國消費電子市場。

早期的傳呼機市場,設備和服務費用也並不平民化,很多傳呼臺僅入網費就需要100元人民幣,而中文傳呼機的年費更是達到了600元,這在那個年代可以被看成是一筆“鉅款”了。和“大哥大”一樣,腰間別一臺傳呼機,一度被當作身份的象徵。

進入90年代後,傳呼機在中國市場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固定的用戶羣開始培養起來。作爲新生的通訊載體,傳呼機就像炙手可熱的香餑餑,一夜間爆紅,風靡大街小巷,走進千家萬戶。與之相關的尋呼臺和增值服務也遍地開花。

到而今,尋呼業的常規發展已經滿足不了市民高漲的購機入網需求。和裝固定電話一樣,申請BP機,老百姓也得排隊等待。

傳呼機的發展先後經歷了模擬機、數字機階段。後來爲了迎合中文用戶的使用需求,市面上推出了首臺支持中文信息顯示的傳呼機。

此後,越來越多的尋呼機加入了對中文語言的支持。到傳呼機發展的後期階段,一些定製信息服務開始問世,可以向用戶提供天氣、財經、新聞等類別的資訊訂閱服務。

用今天的話來說,傳呼機實際上就是一個只提供通知提醒的即時通信硬件設備。

但是在在移動通信並不發達的年代,利用尋呼臺作爲交換媒介,人們可以將重要的信息快速傳遞到配有傳呼機設備的用戶手中,進而成爲溝通的捷徑,也是溝通提醒的最佳解決方案。

傳呼機在市場上曾有衆多稱謂,傳呼機、尋呼機、BP機和BB機,這些名稱或來自於官方,或來自於形象的描述。

當然,還有更加廣爲人知,並且泛着港臺腔的暱稱——Call機。Call這個詞在香港電影中出現的頻率超高,最初“Call我”的意思就是“用傳呼機呼叫我”,隨着時間的演變,Call一詞如今也變成了打電話的通用詞彙。

“有事call我”。當年,上海人見面分手時最愛說的一句話。

那些年,剛買傳呼機的人,把傳呼機別在腰桿上感覺好極了,隨時都在等傳呼機響,一響就滿街找公用電話。

謝雨生說道:“當年我大學宿舍裡有一臺傳呼機,一個號我們寢室6個人用。如果找機主的就留密碼1 ,找我們的依次留2,3,4,5,6。”

王建浦想了想,笑道:“不過,稍微有些搞笑的是,國內地的第一個尋呼信號來自於上海華僑商店的一間盥洗室內。那時僅有一個尋呼坐席,面積只有2.6平方米,服務30多個用戶。”

看看時間差不多,王建東電話還沒有過來。王建浦想了想,說道:“我們先走。在等小毛回傳呼過來,再和他講吃飯的地址好了。”

第152章 良苦用心第240章 爲什麼下海?第222章 識貨的老先生第180章 汽笛聲聲第280章 沼氣技術第302章 沒有結果第97章 “褲衩經濟”第234章 工人俱樂部溜冰場第126章 一點的奧妙第3章 纜索廠第32章 多多學習第350章 半個知識分子第137章 黑杜酒第33章 所謂青春第108章 拷老酒第111章 委屈與隱忍第79章 油墩子第35章 抓蟛蜞第253章 謝路得辭職第24章 造舟爲樑,不顯其光第263章 世上無難事第6章 沒出息?第59章 陽陽第59章 陽陽第44章 採菱第177章 挑大樑的機會第228章 瑪瑙螺第204章 泖港老街第26章 初夏的風第55章 困難於斯第295章 印象深刻的老師和事第128章 兩個擔心第270章 八百壯士第241章 元旦致辭第164章 校長相請第255章 珍惜眼前人第56章 小花爸媽第278章 比特區還特第55章 困難於斯第60章 視察第127章 淵源第215章 掉進露天糞缸第176章 浦東的眼睛第361章 四眼相對第231章 陸家嘴的規劃第14章 野趣第32章 多多學習第303章 有一說一第26章 初夏的風第97章 “褲衩經濟”第173章 三點體會第21章 乘風涼第357章 惻隱第317章 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第320章 不要總心很累第21章 乘風涼第336章 “農村三霸”之首第300章 “四眼”失蹤(1984年)第171章 金榜題名第143章 洋辣子第355章 門當戶對第226章 “忐忑”中的準備第278章 比特區還特第313章 過了這個村第251章 丈量田土第354章 圖個什麼?第207章 盾構第88章 誰沒有規矩?第229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93章 惶恐第200章 乖乖隆地洞第88章 誰沒有規矩?第288章 全運會火炬接力第299章 羅山立交紀念章第361章 四眼相對第170章 幽蘭報知己第212章 告誡和交代第227章 這麼多豬肉?第207章 盾構第141章 “誠信”隔離網第195章 虎頭奔第244章 再賣棒冰第267章 承前啓後之年第90章 要來何用?第143章 洋辣子第220章 乖乖, 抓到寶了的第21章 乘風涼第360章 囑咐第189張 出師不利第130章 似乎更餓了第260章 上海人讀書有多“瘋狂”?第154章 細節第70章 陽春麪第117章 方便麪第235章 哪來的”阿飛“?第184章 “原湯化原食”第252章 “了不得呀!”第361章 四眼相對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湯第62章 小炮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