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

歐洲對歷史的重視始於19世紀民族主義興起以後,之所以開始重塑歐洲的歷史,筆者猜測多半是由於地位的變化所致。

從十六世紀中後期歐洲地區開始大規模的擴張,這種擴張以逐步佔領南北美及在非洲、亞洲,並建立若干據點爲標誌。

但是在擴張的時候,歐洲地區的各部落遇到了一個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就是中華。

在十九世紀以前,歐洲同中國的關係始終秉持的是華夷體系下的貿易關係,且這種地位是不對等的,不對等的一方在於歐洲處於夷的地位。

至1840年鴉片戰爭或者是後續的各種戰爭,都是歐洲這些部落或者是國家企圖建立與中國地位平等關係的戰爭。

這是糾結於幾個世紀歐洲地位的問題,當炮艦打敗了清政府後,那麼這種關係不僅僅是建立對等關係,事實上還帶有一種打劫的意味。

這段歷史今天看來都比較痛心,當時的歐洲國家包括美國都還是處於一種部落思維,即能搶到的就搶,因爲歐洲和美國也製造不出來什麼東西。

大宗貿易還是要以民衆需要的產品交易,而不是槍炮,這種貿易的不平衡導致不擇手段的進行鴉片貿易,也算是開了一個部落或者是國家販毒的先河。

由這種從被歧視到發現自己原來也是很厲害的,那麼由此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優勢。

但是這種心理的優勢難以敵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怎麼辦呢?

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找爹?

歐洲的爹在哪裡呢?

古時候羅馬很厲害,最後發現希臘也可以,但是最後發現中東地區、埃及地區更加的有歷史,那麼就往上湊。

所以,這種製造僞史的工作便開始了,西歐文明起源於羅馬,後來又有歐洲文明源於希臘,歐洲及西方式希臘化的國家。

以中國歷史爲標準,來僞造西方歷史,僞造出一個羅馬帝國,希臘城邦的名詞。

筆者懷疑東西羅馬分裂的故事,就是以西漢和東漢的歷史編排的,而希臘的所謂思想大家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編排的,以此來對等中華的歷史。

但是當我們來了解一下當今的希臘地區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其傳統的母系社會習俗仍然大行其道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希臘遠沒有僞造的那麼光輝。

希臘至今男女通婚都是男方嫁入女方家,估計出於妥協的原因,女方的財產歸男方,這或許是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妥協的一種辦法。

而今天的意大利也只是在19世紀60年代才實現統一,這意味着什麼呢?

在歷史的漫長時間裡意大利半島地區都是處於氏族與部落共存的階段,以至於今天的意大利有些地區還處於母系氏族的習俗狀態中;而意大利南部地區家族傳統還是非常嚴重,以至於可以發展出黑手黨這樣的家族黑社會。

城邦即氏族,帝國即部落,這個部落還是多氏族組成的部落,還不是多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

單純僞造歷史不足以應對當今社會發展所提出的質疑,那麼同樣以現代的人類學生物學等學科來繼續僞造。

最爲著名的就是非洲起源論,把生物學中的基因都搬了出來。

其基礎是非洲出現了人類發掘出最早的骨骼化石,便認爲人類起源於非洲,並且還以基因的分析來佐證這種說法。

但是呢?

當爪哇島發現比非洲更加久遠的骨骼化石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沒有分析人類起源於爪哇島,且輔以基因的證據來證明呢?

而是將這種學術的探討範圍歸於多地緣起源論,而不是非洲起源論。

在人類到底是非洲起源論,還是多地緣起源論以前,還出現了什麼巴比倫、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文明起源地點。

歸根結底,歐洲或西方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不承認中華是2000多年世界發展的中心,以此建立西方心理上的優勢。

以此證明西方當今的先進是有歷史根源的,就是找爹嘛!

當我們去了解這些歷史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認爲西方在僞造歷史,然後就認爲自己有幾千年文明的歷史,然後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精華也好、糟粕也好,就可以獨領風騷了。

西方過去的落後是既定的事實,但是我們要考慮西方過去落後,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天西方的強大?

而不是糾結於西方過去做了多少壞事!

西方能夠崛起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船尖利炮嗎?

如果僅僅是船尖利炮,這種情況也是一時的,因爲後來者一定會造出更加厲害的船和炮,蘇聯不是很好的例子嗎?

軍事上的實力只是表象,更加重要的是制度,也就是四個維度中的其中之一。

不研究一個部落或者是國家的制度,就不能夠了解這個國家是怎麼運行的;不研究一個部落或者是國家的合法性來源,就不能夠了解這個部落或者是國家的處於人類歷史的哪個發展階段;不瞭解一個部落或者是國家的權力分配情況,就不瞭解一個國家的內部運行機制;不瞭解一個國家的財富分配,就不瞭解一個國家到底是誰說了算。

這四個維度都是瞭解一個部落或國家的表象。

而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就個體而言是親戚選則和互惠利他,就羣體而言是等級進食制和等級交配製,但是即便是一樣的原則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即發展階段也是有不同的標準和解讀的。

歐洲或西方能夠崛起,一定是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對於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都是一種進步。

這種崛起於統治階層逐步開放,奴隸制轉變爲平民繼而轉變爲公民,統治階層逐漸由貴族政治轉變爲貴族加富人,後轉變爲選舉制度(貴族實現了轉型爲資本)。

實現了從上到下的一個循環,也就是社會流動的問題,這種社會流動學習了中國的文官體系,同時也加入了自身所創造的選舉制度。

最大程度上讓社會大衆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以此調動了巨大的社會積極性。

當然這種轉變是以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之間的互相鬥爭實現的,現代政治講究妥協,不妥協的辦法就是王朝更替。

王朝更替的原因是無法解決權力和財富的分配問題,而選舉制度能夠有效的制衡權力和財富的分配問題。

但也並不是說選舉就是完美無缺的,至少在今天的世界還沒有解決財富家族化的問題,雖然有些國家解決了權力家族化的問題。

解決財富家族化問題並不是要沒收,而是以推恩令及男女平等原則來解決,要達到的目的是財富也不能夠一直保持持續的優勢地位。

接下來我們先了解一下五世紀以前的歐洲,在基督教沒有傳入歐洲以前,也就是猶太教沒有被希臘人本土化以前。

歐洲地區處於的狀態是拜物或者是拜星的狀態,也就是說氏族或者多氏族部落的合法性來源於某個東西或者太陽月亮等。

可以從希臘或者是羅馬的神話中去了解,信仰男神的可能是父系氏族或父系部落、信仰女神的可能是母系氏族或母系部落。

當然這種情況最後被流傳下來以後,彙集到一起,就都是神話了,例如西王母的神話故事,也就是母系氏族。

神話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歷史,不過是初民的一種信仰而已,基於當時的認知所想象出的一種世界觀。

此時的歷史並不如後世者所描述的那麼美好,之所以描述的那麼美好更多是爲現世服務而已。

例如,處於氏族社會的斯巴達選擇哪些出生的孩子可以活下來,成爲氏族中的成員,就比較殘忍;氏族或部落中的老人小孩處於進食制的最後者,如同動物世界中動物誰可以享有獵物的優先進食權一般。

這種內部的殘酷是以同外部的競爭有關,同時也是氏族或者部落之間沒有彼此的認同有關。

氏族之間的認同是以血緣爲紐帶,即擁有相同的祖先;而部落的認同在於認爲有相同的拜物或者拜星崇拜;民族的認同以擁有共同的習俗和信仰,可能是拜物或者拜星、宗教;國家認同是基於主權領土範圍,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或者歷史淵源而形成。

上升到部落這一層次要擺脫氏族血緣紐帶的影響,就要以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上升到民族或國家這一層次,就要用學術即價值觀的方式加以化解部落及氏族血緣的影響。

這也就是說秦國能夠首先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的原因,在於其建立了廢除部落貴族政治的郡縣制,但是其沒有建立起一種共同認同的價值觀。

秦國的成功在於其郡縣制及釋放奴隸轉變爲平民的社會積極性,其成文法的制定雖然有法家學說在支撐,但是這種法家學說也好,還是制度也好,都還是手段,也就是術的種類。

秦國之所以沒有能夠長久的存在下去的原因,在於沒有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可以使大多數人都信服的價值觀。

而儒家提出的學說,也就是價值觀完美的符合了當時的社會形態,即父權社會下的等級制,所有人都受益,當然主要是男人,因爲這個社會形態發展階段就是父權社會。

在今天看來,這是不平等,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這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了。

儒家以學說的方式建立起社會倫理觀念,此爲先進於世界其它地區幾千年的根本所在。

彼時的其它地區統治思想合法性來源,還是沒有進化到學說來授予合法性的地步,還是以拜物、拜星,或者宗教來授予合法性。

儒家構建起一種道德負責制,從道義上是一個國家從君主到平民都有一個共同遵守的規範。

伴隨道德負責制的是建立文官體系以及地方自治的鄉紳體系,並伴隨以成文法共同構建起國家的運行機制。

很好的處理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的關係,也使得這種學說能夠延續2000年左右。

但這並能夠說儒家就是萬能的,也有其時代的侷限性,其可以稱爲小道!

那麼什麼是中道呢?

即人民主權原則三權分立兩黨制!

那什麼是大道呢?

即權力不能夠家族化世襲、財富不能夠家族化世襲,這纔是符合自然界發展規律的大道。

像拜物、拜星屬於小術,宗教屬於中術,法家屬於大術,法家只是手段而已,還稱不上道。

那就有問題了,什麼是術?

手段、陰謀、詭計!

什麼是道?

符合自然界發展規律的規律及趨勢!

就歐洲地區來分析,無論是希臘羅馬以及希臘羅馬以外的地區,在基督教本土化以前都處於拜物或拜星的狀態,即小術,而同時期的中國已經處於大術和小道的階段。

這就不是一個層次的事情,這種思想意識形態的差距不是以一個城邦或者是帝國的名稱就可以抹去的。

所以對歐洲的認識,不能夠以西方或者是現在的宣傳爲標準。

羅馬的所謂的滅亡或者分裂,筆者懷疑更多是僞造,以一個氏族或多氏族組成的部落,可以吊打周邊一衆氏族或者部落。

然而擁有這樣輝煌的戰績,有無歷史記載、有無考古發掘,就與同時期的秦朝或者漢朝相比較一下,羅馬處於何種地位?

羅馬的衰落是基督教崛起的良機,也正是所謂稱呼的野蠻人入侵,其實是先進發達之匈奴部落入侵。

匈奴人打亂了歐洲或者是西歐地區的原始的氏族或者部落狀態,以此形成更大範圍的氏族或者是部落融合。

而基督教以部落的二等地位,一躍成爲西歐地區的婆羅門,而氏族或部落首領成爲剎帝利,騎士成爲吠舍,其它人成爲首陀羅,完美的印度教模型。

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前言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前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