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

公元1483年,馬丁·路德出生於一個貧寒的佃奴家庭。

其父期望其成爲一名牧師或神父,不用過自己的生活。

當馬丁·路德18歲的時候,進入日耳曼北部的埃爾富特神學院學習。

馬丁·路德對神學和亞里士多德四行學說比較着迷,四年之後打算進入其他神學院學習。

公元1505年7月,一次在奧古斯丁派教堂的聚會,因緣際會成爲這一教堂的托鉢僧。

然而路德教士過不慣教堂的生活,因急於有所成就,齋戒、徹夜誦經、長時間祈禱,身體便吃不消了。

路德喪氣了,導致失望。

其他教士都認爲教堂生活比較滿意,然而路德認爲不足。

路德開始尋找基督教的新見解,教堂中主持勸說路德要信仰耶穌的慈悲,不可依賴自己的見解。

路德開始研究基督教門徒保羅及奧古斯丁的著作,之後斷定人類實不能夠有善行,唯有信仰上帝,才能夠入道。

又經過數年的研究,其認識體系漸漸明瞭。

路德斷定當時教會違反了信仰上帝才能夠入道的理念,只因爲教會提倡善行。

時年路德37歲,以推翻舊教爲己任。

公元1508年,日耳曼部落薩克森酋長設立維滕貝格神學院,邀請馬丁·路德爲教授。

期間事蹟不甚明瞭,只是其宣傳信仰耶穌即可入道的理念。

當時的路德並沒有攻擊羅馬教會的意圖,然而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

公元1511年,路德赴羅馬拜謁聖地,同時爲其去世的父母祈禱,以使父母能夠脫離煉罪所外。

шωш● тт kǎn● ¢ ○

然而其見到的意大利教士行爲不檢,羅馬教主亞歷山大六世與尤利烏二世腐化墮落,顛覆了他對基督教及教會的認知。

回去之後,路德以其主張讓神學院學生展開辯論,以此來維護其主張。

路德勸其學生依賴於《聖經》及其他基督教門徒的著作,尤其是奧古斯丁。

公元1517年10月,多明我派教士特策爾在維滕貝格附近出售贖罪券,並宣傳這種贖罪券的種種功能。

路德聽說後,認爲這種做法和基督教教義不符,所以寫了論贖罪券95條的文章,貼在了教堂外。

當時人們也比較反感這種爲了錢財綁架信徒的事情,之後路德的文章被從拉丁文翻譯成德文傳遍日耳曼部落。

所謂贖罪券,就是羅馬教主頒佈的一種赦罪令。

在當時底層牧師有赦免悔過者不如地獄的權力,然而卻沒有不受耶穌或耶穌在人間代理人羅馬教主的懲罰。

耶穌的懲罰是信徒死後會入煉罪所,而耶穌的代理人的懲罰則是現實的懲罰。

這就符合了宗教的邏輯,天堂、地獄、末日、救贖這麼一個邏輯。

而教士階層的分工不同,底層擁有使信徒不如地獄的權力;

羅馬教主有赦免不入煉罪所的權力和現實懲罰的權力;

勸導信徒認命,且要安貧樂道多捐助爲來世能投個好胎積德;

至於末日,是未來的某一天會有毀滅的事情發生,例如上帝之鞭就是懲罰不虔誠的人,上帝派來懲罰你們的;

救贖講的是,只有基督教可以救世,所以要信仰基督教,你們就可以安然無恙。

至於煉罪所只不過是羅馬教會爲了搜刮錢財,編造出的一種說法,一種道德綁架。

想要自己的父母或自己死後不受煉罪所受苦嗎?

如果不想,那教會可以給信徒贖罪券,以減輕痛苦或者沒有痛苦。

你要是實在想要爲基督教教會事業做貢獻,我們也是歡迎的。

當然了,我們也比較歡迎爲教會做貢獻,我們會在祈禱的時候在耶穌面前替你美言幾句的。

羅馬教會教主利奧十世準備建設聖彼得大教堂,所以要在日耳曼部落搜刮錢財。

只要有名目,下面大主教、主教、牧師神父都是發財的機會。

當日批評贖罪券事情的人並非路德一個人,也並非路德最先攻擊這件事情的,只不過路德同志的文章比較有條理且有力。

路德同志堅信,如果真心悔過,定能忍受煉罪所的懲罰。

罪過被赦免,在於信仰耶穌,而不是獲得贖罪券。

假如羅馬教會教主及其代表誤導民衆,希望聖彼得大教堂被燒爲灰燼,不希望以欺騙之所得而建設它。

普通民衆質疑,假如羅馬教主真的能夠把人的靈魂從煉罪所裡救出來,爲何不以捐款而拯救?

路德答道,羅馬教主非常富有,爲何不以一己之金錢建設聖彼得大教堂,反而向窮人籌款?

路德的文章被傳到羅馬教會教主手中,教主下令召路德赴羅馬說明其主張。

路德不願意冒險前往,羅馬教會教主令撒克森酋長進行干涉。

最後的結果是羅馬教主的教使到日耳曼部落,與路德辯論路德之主張

公元1519年,在萊比錫舉行雙方之間的辯論。

當時日耳曼部落的神學教士厄克,忠於羅馬教主且比較善辯,向路德同事卡爾斯塔特挑戰。

路德知道後,請求准許參加辯論會。

討論問題,最後轉向了羅馬教會教主權力的問題。

路德迴應羅馬教會教主稱雄不過400多年。

雖然研究的不準確,但是爲日後新教徒攻擊羅馬舊教徒提供了依據。

中古時期羅馬教會及機構組織,基督教門徒是不知道有聖餐禮、贖罪券、煉罪所及羅馬教主等。

神學教士厄克稱路德的主張與康斯坦斯宗教大會胡斯的見解同出一路,而康斯坦斯宗教大會禁止胡斯之學說,且胡斯被判異端之罪被燒死。

蓋因爲胡斯爲匈奴人後裔波西米亞人,無論是路德和日耳曼部落都不願意提及。

但是路德又不得不承認康斯坦斯宗教大會也有錯誤的地方,雖然這次宗教大會是日耳曼大汗召集的,是在日耳曼部落舉行的。

不久之後,路德認識到與路德主張相同者皆爲胡斯的同志,且基督教門徒保羅及奧古斯丁也爲胡斯的好同志。

胡斯以身死堅持自己的主張,確實比路德要強不知幾何。

開始教皇派教使與路德辯論,路德還禁聲了幾個月時間。

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像胡斯這種不怕死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比羅馬教會教主強了不知道多少。

若還原歷史,胡斯及匈奴的後裔波西米亞人實爲新教改革的有力推動者。

以胡斯的學說爲基,以波西米亞人的對抗促使羅馬教會達成妥協,爲西歐地區新教發展提供了保障。

當時的教士伊拉莫斯對於路德的態度是不願意參與爭執,認爲當時的弊病爲羅馬教會所爲,然而採取的方法是開民智,謬誤自會消除。

伊拉莫斯認爲,只有等到人人都認爲需要進行宗教改革的時候,這纔是宗教改革的時機。

路德卻認爲,羅馬教會雖然主張要行善,但是其結果卻是破壞信徒的靈魂,所以羅馬教會實在是不該存在下去。

剛開始兩個人還相互尊重,後來意見相左,分道揚鑣。

教士胡登極力支持路德,以路德爲反抗羅馬教會教主專制、陰謀、壓迫的仁人志士。

且稱我們起來維護我們的自由,解放成爲奴隸的人們和部落。

又說耶穌必幫助我們,耶穌幫助我們,又有誰能夠反對我們呢?

日耳曼部落中的一些騎士比較認同,願意保護路德免受教士的襲擊,且把路德藏了起來。

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前言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