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

十六世紀初期,西歐有兩件比較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是日耳曼部落大汗因爲聯姻或擴張領土等原因,導致領土西歐廣大領土置於日耳曼查理五世大汗手中。

彼時的領土有勃良第、西班牙半島、意大利的一部分及奧地利,公元1519年,被各部落選舉爲大汗。

而其領土中包括了,維也納、布魯塞爾、馬德里、巴勒莫、那不勒斯、米蘭,甚至墨西哥城。

日耳曼查理五世大汗,名義上是這些地區的大汗,實際上都是由各個地方的部落自己管轄。

第二件事情,當日耳曼查理五世被選舉爲大汗之際,正是宗教革命開始之秋。

教會分裂爲新舊兩派,此爲打破中古時期宗教神話的開端。

日耳曼部落是由一系列的血緣氏族部落組成,在19世紀的時候被西方稱爲神聖羅馬帝國。

後來解體,又成爲一系列的血緣氏族部落,之後俾斯曼執政的時期,才重新統一起來,最後演變成今日之德國。

猶如蒙古的博爾只金氏,本來就是一個血緣氏族,最後發展成爲蒙古的黃金家族。

而日耳曼部落,或者是歐洲的其它部落,都是由血緣氏族逐漸形成的一個小部落,然後發展到一個個國家的。

16世紀初的日耳曼部落是由哈布斯堡氏族所控制,也就是查理五世大汗所在的氏族。

西歐地區的部落統一,不同於蒙古,蒙古是以武力統一,而西歐地區的發展水平要遠落後於蒙古,那更不要說是中華、中東。

那麼西歐地區是怎麼統一的,這就要講聯姻這種辦法。

例如,日耳曼部落的酋長的兒子或女兒娶了或者嫁了另一個部落的女兒或者兒子,只要另一個部落酋長沒有子嗣,那麼那個部落就歸日耳曼部落所有了;

或者那個部落有兒子或女兒,但是分封諸侯不認可,就可以把嫁出去的女兒生的孩子認爲是這個部落的酋長。

這就是最爲原始的氏族及部落社會的產權問題,也是分封制貴族奴隸社會早期的一種形態。

日耳曼查理大汗,就是這樣成爲西歐地區最廣大領土大汗的。

日耳曼部落自出大汗以來,日耳曼大汗意欲拿下整個意大利半島,因爲那個時期只有意大利半島南部的領土。

這個時候中部的羅馬教會就不願意了,聯合反對日耳曼大汗的部落同日耳曼部落開戰,日耳曼大汗沒有多少勝算。

再加上大汗之位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是必須經過部落推舉。

結果自霍亨斯陶芬氏族衰亡以來,日耳曼部落四分五裂,都是非常小的血緣氏族。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氏族的魯道夫被推舉爲大汗。

哈布斯堡氏族起源於瑞士部落的北部,其城堡至今還存在。

魯道夫爲哈布斯堡氏族的強人,搶佔了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兩個氏族部落後,勢力和地位開始凸顯,之後這兩地成爲奧地利部落領土的中堅。

哈布斯堡氏族的強人魯道夫去世150年後,日耳曼部落中多選奧地利部落的酋長爲大汗。

奧地利部落爲哈布斯堡氏族控制,所以日耳曼部落大汗類似於哈布斯堡族世襲。

但是哈布斯堡族出來的大汗,都專心擴充自己部落的領土,對於日耳曼部落比較漠視。

伏爾泰同志曾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也非帝國。

其實就是一個氏族組成的部落聯盟,只不過在19世紀故意偷換概念,以美化歷史的說法罷了。

十六世紀初年,日耳曼大汗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也是熱衷於擴充領土。

這位大汗與其先人一樣,想要得到意大利半島北部的領土。

由於查理的公主結婚,所以尼德蘭的土地歸日耳曼哈布斯堡族。

比這個更厲害的是,哈布斯堡氏族的勢力到達西班牙半島,以至於西班牙的殖民地名義上都是這個家族的,例如墨西哥城。

西班牙是歐洲地區最先開化的地區,蓋因爲西班牙被阿拉伯人入侵且佔領,先進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對西班牙當地土著是一種改造。

這也是日耳曼大汗曾經十多年都呆在西班牙,而不回自己部落的原因,因爲西班牙半島是當時歐洲最發達的地區。

中東倭馬亞王朝的一位失敗者逃到了西班牙,所以建立起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彼時西班牙人都信奉阿拉伯教。

公元十世紀的時候,歐洲地區同非洲和美洲其實沒有什麼兩個樣子。

只有西班牙成爲歐洲地區唯一的文明之地,只因爲阿拉伯人爲西班牙帶去了文明,且阿拉伯人成爲中華與歐洲之間的中間商。

也是在之後時期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才傳到了歐洲地區。

也爲中東和歐洲地區的開化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西班牙成爲歐洲地區最發達的地區,僅科爾瓦多城就有50萬人口,有神學院、禮拜寺、公共浴場。

彼時歐洲人認爲洗澡會使不好的東西進入身體,所以一生只洗兩次澡,生下來一次,死後一次。

這麼不講衛生難怪發生瘟疫,難怪很多人壽命不長。

所以說當時的歐洲第三次次開化始於西班牙,而不是意大利!

那麼你要問第一次開化是什麼時候?第一次是匈奴人使歐洲從原始社會進入貴族奴隸社會!

第二次是基督教的本土化及擴展!

當時西歐地區的教士爲歐洲地區最有文化的人,然而這些有文化的人也僅僅是能夠識字寫字而已。

彼時的西班牙半島地區,神學院的的學生已經有上千人,且他們歐洲地區比較有名的教士都在西班牙半島神學院學習過,例如阿奎那。

不過到十一世紀中葉,西班牙倭馬亞王朝土崩瓦解,然而阿拉伯人的勢力仍舊存在,西班牙半島地區仍然是歐洲地區最爲發達的地區。

公元1000年以來,由於阿拉伯教的傳播,基督教只能存在於山區裡面的部落。

這些山區裡面的部落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及納瓦拉都信仰基督教。

公元1085年,卡斯蒂利亞氏族佔領託利多城,阿拉貢氏族佔領巴塞羅那與埃布羅河流域,氏族部落領地擴大。

至公元1250年,基督教氏族卡斯蒂利亞部落與阿拉伯教教徒經過幾百年的鬥爭,領地範圍擴張到西班牙半島的南部,其中就包括了科爾瓦多和塞維利亞。

在經過兩百年的鬥爭,卡斯蒂利亞部落能夠維持其勢力于格拉納達山中和半島的南部。

但部落內酋長之位互相爭鬥,無暇他顧。

西班牙酋長最爲有名的人要數卡斯蒂利亞氏族的女酋長伊莎貝拉,這個難道是母系氏族?

公元1469年,伊莎貝拉女酋長與阿拉貢酋長的兒子費迪南結婚,結果是兩個部落合併爲一個。

一個母系氏族,一個父系氏族,雙方酋長及酋長的兒子結婚,然後兩個部落合二爲一。

難道父系社會與母系社會最後發展成爲部落,是按照這麼一個套路演化的?

此後百年間,西班牙成爲歐洲地區武力最強的部落,原因在於西班牙部落能夠打敗阿拉伯人。

公元1492年,西班牙部落攻陷格拉納達城,至此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勢力蕩然無存。

同年,西班牙女酋長資助海盜哥倫布尋找出產調料的地方,意外發現比歐洲還要落後的地區美洲。

十六世紀,西班牙打劫了墨西哥和秘魯等美洲地區的部落,開始挖掘銀礦以此換取調料。

大量金銀流入西班牙,然而沒有去做調料的生意,所以導致大量金銀外流,以至於最後衰落。

同時荷蘭、英格里士眼紅西班牙大發橫財,當地部落酋長資助海盜打劫西班牙海盜船,以至於有了西班牙與英格里士的海盜大戰,簡稱大海戰。

西班牙部落酋長設立宗教異端裁判所,針對的是阿拉伯教。

至公元1609年,西班牙半島的阿拉伯教教徒被虐殺殆盡。

這種宗教上的不寬容政策,相較於中東地區的宗教信仰自由來說,文明的層次不是一個級別。

日耳曼大汗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得到了勃良第,並不滿足。

所以讓他的兒子腓力娶西班牙女酋長伊莎貝拉的女兒喬安娜爲妻。

公元1506年,腓力去世,喬安娜抑鬱瘋了,難以繼承酋長之位。

所以查理就有繼承酋長的可能,公元1516年,費迪南去世,16歲的查理成爲酋長。

後這位酋長就成了一堆頭銜的主人,布拉班特公、安特衛普公、荷蘭伯、奧地利公、蒂羅爾伯、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及那不勒斯與西班牙美洲領土酋長,這也只是一部分。

像法蘭西、英格里士等部落名義上都是這位大汗的領地。

公元1519年,日耳曼大汗馬克西米利安去世,各部落推舉查理爲大汗。

法蘭西部落的法蘭西斯一世想要成爲大汗,然而沒實力,英格里士的酋長就更沒實力了。

查理同志從沒有到過日耳曼部落,且不懂日耳曼方言。

當查理成爲大汗之日,碰上了日耳曼部落教士路德叛離教會的事情,日耳曼部落內紛爭不斷,並不易解決。

查理五世大汗所處時代的西歐,與查理大汗一生的械鬥,就應該瞭解當時各部落酋長所關注的事情。

以及意大利半島地區,爲何成爲西班牙部落、法蘭西部落、日耳曼部落的戰場。

法蘭西部落酋長查理八世(1483-1498)的能力,遠不如其父路易十一。

這位查理八世酋長想要佔領君士坦丁堡,陸路是打不過去的,考慮還是從海陸進攻爲好。

所以呢,這位酋長就進攻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部落。

此時的那不勒斯部落,歸屬於西班牙部落中的阿拉貢部落。

查理八世酋長認爲那不勒斯部落爲其父留下來的遺產,所以帶領部落軍隊遠征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部落。

意大利半島地區的小部落比較不願意其它部落進入,但是奈何都是小部落,所以頗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意大利地區的小部落中也有看熱鬧的,慫恿法蘭西部落攻打那不勒斯部落,慫恿者一定是與那不勒斯部落有仇。

正當查理八世酋長遠征前二年,佛羅倫薩部落的美第奇族老酋長過世,其兒子比較軟弱無能。

城中多明我派托鉢僧好像預先知道了消息,宣言意大利半島的人民罪惡太大了,應該放棄快樂的生活,不然不久耶穌就會降下懲罰。

當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半島地區時,又宣傳這是上帝之鞭來懲罰你們的,以此轉移部落民衆對教會腐化墮落痛恨的注意力。

查理八世進入佛羅倫薩,打劫了美第奇氏族的財富,然後把這一族的人驅逐出佛羅倫薩。

一週後南下,遇到羅馬教主亞歷山大六世。

此時的羅馬教主已經不是中古時期的羅馬教主了,宗教大會爲教會最高權力機構改革之後,羅馬教主的地位就急劇下降。

羅馬教主之後就專心維繫其意大利中部教主的領地,與其它部落酋長也沒有什麼兩個樣子。

但是羅馬教主都是些老頭子,且把好處都分給自己的親友,所以教會的信用墮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此時的羅馬教主亞歷山大六世(1493-1503),出自西班牙部落的博爾吉亞氏族。

其行爲放蕩不堪,在意大利半島地區也是比較罕見的教主。

亞歷山大六世企圖爲自己的孫子凱撒·博爾吉亞,謀劃在佛羅倫薩的東方建立一個封地,然而其不知其地位是什麼。

這位教主的孫子更爲可惡,比他的父親還要兇殘,不斷殺死自己的仇敵,且把自己的弟弟也殺死了。

當時的部落民衆都認爲,羅馬教主父子爺孫都擅長用毒殺人術。

後來的馬基雅維利所寫的《君主》一書中,極力推崇羅馬教主父子及爺孫,認爲成功的君主就應該這樣不擇手段。

羅馬教會教主亞歷山大六世,聽說法蘭西部落酋長打過來了,雖然其爲基督教世界的首領,竟派人去阿拉伯教的土耳其酋長那裡求援,以商討抵抗法蘭西部落的辦法。

可能是土耳其酋長沒有理這位羅馬教主,法蘭西部落酋長查理八世輕鬆進入羅馬城。

打劫一番,繼續向那不勒斯進發。

不久就拿下那不勒斯部落,然而法蘭西部落的士兵看到了繁華之地,到處花天酒地,導致部落軍隊解體。

阿拉貢酋長擔心西西里島落入法蘭西部落之手,日耳曼大汗不願意看到法蘭西部落佔領意大利。

公元1495年,據說械鬥了一次,法蘭西部落酋長跑回到法蘭西部落了。

法蘭西部落酋長輕鬆從意大利北部打到南部,其它部落一看這麼容易,都想過去佔一片地方。

自此至十九世紀後半期,意大利半島多地爲歐洲其他部落所有。

法蘭西部落的人非常羨慕意大利半島地區的生活,以及意大利地區的阿拉伯文化。

只因意大利半島地區械鬥不行,地理位置成爲中東與歐洲之間的調料中間商,所以接受阿拉伯和中華的文化相較於其他歐洲地區要早。

雖然沒有西班牙那樣的徹底,但是這個地區相較來說比較富有。

那個法蘭西部落酋長入侵佛羅倫薩時候,宣稱上帝之鞭的托鉢僧薩沃納羅拉,成了佛羅倫薩的酋長。

公元1496年,立主部落民衆過清貧的生活,把古玩字畫等全部燒燬,認爲玩物喪志。

公元1497年,羅馬教主下令逮捕他,以異端且藐視教主之罪逮捕。

公元1498年,這位另類的托鉢僧薩沃納羅拉被殺絞死,且焚其屍體於古玩字畫燒燬之地。

這也是大家都腐化墮落的生活,就你一個過清苦的生活,那你就是有罪之人。

同年,法蘭西部落酋長查理八世去世,無兒女,其遠親路易十二成爲法蘭西部落酋長。

也準備成就一番作爲,再次入侵意大利半島。

路易十二的祖母出自米蘭維斯康蒂氏族,所以他不但要求那不勒斯的領地還要求米蘭也爲其領地。

路易十二率部落士兵攻克米蘭,且與阿拉貢酋長費迪南訂立盟約,一起瓜分那不勒斯。

法蘭西部落與西班牙部落一起出兵征服那不勒斯部落,不久兩部落因分多少的問題產生分歧,最終四年後法蘭西部落酋長把那不勒斯的權利賣給了阿拉貢酋長費迪南。

公元1503年,尤利烏二世出任羅馬教會教主,已經與中古時期的羅馬教主相差太大。

這位羅馬教會教主驍勇善戰,曾經身披戰甲帶領教士與敵對部落械鬥。

尤利烏二世教主是熱那亞人,所以對於熱那亞仇恨的調料貿易勁敵威尼斯也非常仇恨。

威尼斯曾佔領羅馬教會北部的幾個定居點,羅馬教主大怒,向耶穌發誓要將威尼斯變成漁村。

威尼斯給與回答,威尼斯會將羅馬教會教主變成村裡的牧師。

公元1508年,羅馬教主提議阻止康佈雷同盟,以滅威尼斯。

日耳曼部落、法蘭西部落、西班牙部落響應,且與羅馬教主商定瓜分威尼斯在意大利半島上的領土。

日耳曼大汗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想要獲得與奧地利相鄰的地盤;

法蘭西酋長路易十二則想擴充其米蘭部落的領地;

至於羅馬教主和西班牙酋長費迪南,則各有其所應得的領土。

四方聯合征服威尼斯,本來易如反掌,但是威尼斯人害怕了,並且與羅馬教會教主言和,羅馬教主同意了。

雖然羅馬教主和己方有盟約瓜分威尼斯之舉,但是現在競違約和威尼斯反抗另外三方。

羅馬教主唆使英格里士酋長亨利八世入侵法蘭西,至於日耳曼大汗羅馬教主評價猶如嬰孩。

公元1512年,羅馬教會教主和威尼斯聯合把法蘭西部落勢力驅逐出意大利半島,法蘭西部落使法國損失米蘭部落領地。

然而意大利半島內部,並沒有因爲把外部干涉勢力驅逐出去,部落之間停止互相械鬥。

公元1513年,羅馬教主尤利烏二世去世,利奧十世出任教主。

這位絕無宗教上的熱誠,也是嗜好武力,已準備給其侄子分封。

彼時西歐地區,法蘭西部落酋長法蘭西斯一世與日耳曼查理大汗之間,因爲部落領地問題展開了三十年不間斷的械鬥。

三十年間的衝突,也成爲日後法蘭西部落與哈布斯堡族兩百年械鬥的先聲。

在日耳曼部落與法蘭西部落械鬥開始之際,都想把英格里士拉攏到己方。

而英格里士也願意參與歐洲大陸之事,也是歐洲大陸互相爭鬥的原因。

公元1520年,日耳曼大汗查理五世從西班牙赴日耳曼部落。

中途進入英格里士,希望阻止英格里士與法蘭西部落聯合,所以賄賂沃爾西。

蓋因爲沃爾西爲羅馬教主利奧十世任命爲教會高階成員,又獲得英格里士酋長的信任及任用,查理五世許給沃爾西以年金。

查理五世離開英格里士進入尼德蘭,進行加冕之禮。

然後再召集沃爾姆斯宗教大會,這是查理五世第一次進入日耳曼部落。

此次宗教大會要討論的重要事件,就是討論神學院教士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問題。

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前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前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前言前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