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

從六世紀到十二世紀西歐的歷史,大都是根據教士所記載而陳述。

蓋因爲當時各部落處於野蠻狀態,並沒有官僚機構專門做歷史方面的記載。

而對於六世紀以前的歷史,或是傳說或是想象。

對於西歐或者歐洲歷史進行大規模的梳理,起源於19世紀時期,今天所看到的歷史大多數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六世紀到十二世紀被西方稱爲中古黑暗時代,真不知道六世紀以前應該叫什麼時代?

對於中古時代之結束,以公元1152年日耳曼部落大酋長腓特烈一世繼位爲終止。

腓特烈一世被稱爲巴巴羅薩,紅鬍子的意思。

這個時期有腓特烈·巴巴羅薩傳,記載一生時間和羅馬教主爭鬥,同時與部落內的其它部落爭鬥的事蹟。

意大利倫巴底地區部落構築城鎮,對於冷兵器時代的部落軍隊是一種挑戰。

也正是應爲這個原因,這個地區的部落常常不服從日耳曼大酋長的統轄。

意大利半島地區處於各部落分封割據的狀態,再加上羅馬教主也不希望這個地區出現一股強悍的世俗力量。

所以城鎮彼此之間競爭,城鎮內的各氏族彼此競爭此起彼伏。

隨着阿拉伯勢力的入侵,帶給意大利半島地區中華及中東的思想科技文化產品,也使得這個地區相對歐洲大陸來說比較繁榮。

羅馬教主力主意大利半島地區處於分裂狀態,意大利半島地區的部落也樂見這種情況。

對於日耳曼大酋長羅馬教主和半島地區的部落,都認爲日耳曼大酋長只擁有名義上的統治權。

倫巴底地區諸部落中,洛底部落經常被米蘭部落欺負,所以洛底部落中有兩個難民向名義上的大酋長申訴。

腓特烈一世對於倫巴底地區的部落是有意見的,公元1154年遠征意大利半島,開啓了一生六次遠征。

腓特烈一世在懲戒了米蘭之後,與教皇哈德良四世會晤。

按照習慣需要手握教皇馬鐙 ,最後腓特烈一世屈服了,以前是需要吻腳,可能這一點太過於侮辱人。

之後,腓特烈一世加冕大酋長之位,意思是我的位置是合法的,看到了嘛!

當時羅馬城中有叛亂者,欲挑戰羅馬城秩序,腓特烈一世沒有盡力幫助教皇,雙方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惡化。

公元1158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到意大利半島地區,在龍卡利亞開部落大會,以確定大酋長的權利。

這類似於蒙古的部落大會,只不過西歐搞出這麼一個宗教,各部落還得看羅馬教主的眼色行事。

部落大會確定大酋長或者大汗時公和伯的統治者,這個意思是西歐地區的統治者。

正如以前法拉克查理曼時期,查理曼加冕爲大汗或大酋長,那就是西歐地區的統治者。

彼時的大不列顛島,還處於沒有開化的原始社會。

直到法蘭西部落下面的一個諾曼底公威廉一世入侵大不列顛島帶入了分封制,這才使大不列顛擺脫了原始社會。

而這一過程起因是希臘地區基督教傳入意大利半島地區,彼時的羅馬基督教也屬於希臘地區基督教的一個分支。

後來羅馬地區的基督教自立,與希臘地區的基督教分裂。

而這一過程是匈奴人對歐洲地區的入侵,打破了歐洲地區原始社會的社會形態,開始出現分封制奴隸社會。

在日耳曼大酋長腓特烈一世與意大利半島地區的部落較量的時候,一些部落的城鎮被毀,然而當腓特烈一世走後,這些城鎮有建了起來。

就這樣來回對抗,始終不能夠解決問題,蓋因爲這些地區的部落城鎮都比較獨立,遇到危險便凝聚起來。

公元1183年,羅馬教主經過調停,雙方之間達成一致。

倫巴第地區的部落承認日耳曼大酋長爲其大汗,而日耳曼大酋長鬚承認羅馬教主之地位。

這樣的談判結果,對於日耳曼大酋長來說就是失敗。

優勢的一方在腓特烈一世手中,而當腓特烈一世要求部落內歸爾普族貴族亨利支援軍隊時,這位貴族未發一兵。

歸爾普族來源於日耳曼衛爾夫族,爲意大利半島地區反對日耳曼大酋長之氏族。

公元1070年,衛爾夫族酋長衛爾夫被日耳曼大酋長分封爲巴伐利亞公。

這位巴伐利亞公的兒子娶了日耳曼北部的女酋長,這就是父系和母系氏族並存的時代,然後這位女酋長的領地就成爲衛爾夫族的領地了。

衛爾夫的孫子入贅撒克遜公,成爲撒克遜部落的繼承者。

衛爾夫族也成爲在霍亨斯陶芬族部落諸侯中勢力最爲強悍者,實力強悍的結果就是專橫跋扈。

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半島失敗而歸,便對不履行義務的歸爾甫族酋長亨利開戰,並把撒克遜部落拆分,亨利酋長被逐出日耳曼部落。

(那個時期西歐地區也沒有明確的姓氏,叫亨利也並非一個人,所謂的一世二世六世七世,實在是不知道叫什麼。)

腓特烈一世在離開部落參加十字軍之前,分封其子亨利六世爲意大利半島地區大酋長。

爲了穩固意大利半島南部地區的控制力,亨利六世與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部落酋長之女結婚,這樣一來整個意大利半島地區名義上都屬於日耳曼部落所有了。

但有一點是羅馬教會教主一直經營意大利半島地區,始終反對意大利半島地區形成一個統一的世俗力量。

只有這樣羅馬教會教主纔可以在各部落中游刃有餘。

日耳曼大酋長觸動了羅馬教主的底線,這也是日耳曼大酋長和羅馬教主衝突的原因,也是日耳曼部落霍亨斯陶芬族滅族的原因。

亨利六世在任大酋長7年去世,在任期間也只是維護其名義上的大汗領土,處理叛亂部族。

亨利六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接任大酋長的位置,羅馬教會教主英諾森三世已經繼位,此時羅馬教會能夠與查理曼大汗或拿破崙大汗時期的實力相比較。

亨利六世死後,日耳曼部落四分五裂,沒有人能夠有威信統一起來。

亨利六世的弟弟腓力以攝政自居,不久後被選爲意大利半島地區的大酋長,便以大汗自居。

但羅馬教會召開宗教大會,另選歸爾甫黨的亨利之子布隆瑞克爲日耳曼大汗。

這樣就重新燃起了歸爾甫族和霍亨斯陶芬族的爭端,兩位大酋長都向羅馬教主求助,意在請求羅馬教主承認其爲大汗。

羅馬教主以仲裁人的身份調解,結果歸爾甫族的奧拓對羅馬教會更加妥協。

且霍亨斯陶芬族勢力有恢復的跡象,所以公元1201年承認奧拓爲日耳曼大酋長。

奧拓擁有名義上的大酋長職位,然而霍亨斯陶芬族腓力擁有實際的勢力,這樣日耳曼部落便開始了爭端。

公元1208年,腓力被刺身亡,奧拓便成爲唯一的勢力。

羅馬教主不想看到強有力的世俗力量,所以下令日耳曼部落內的所有主教不得援助奧拓,違逆者逐出教會。

公元1209年,日耳曼大酋長奧拓赴羅馬城進行加冕,以大汗自居,羅馬教會教主很不爽。

奧拓在意大利半島地區攻擊西西里島部落,因西西里島部落是亨利六世的兒子腓特烈爲酋長。

腓特烈也成爲羅馬教主對抗奧拓大汗的一枚棋子,羅馬教主英諾森三世忽然宣佈自己受了奧拓的欺騙,加冕腓特烈爲大汗。

腓特烈無勢力,加冕大汗後,對羅馬教會教主英諾森三世唯命是從。

此時的羅馬教會就是置於各部落的婆羅門,而部落大酋長酋長及附庸分封貴族就是剎帝利,平民其實爲吠舍,首陀羅就是奴隸。

公元1205年,大不列顛酋長自行選擇大主教。

新選舉的大主教赴羅馬教會尋求教主承認,同時大不列顛大酋長更換輔助自己管理部落的主教。

羅馬教會教主英諾森三世不同意,另選大主教進入大不列顛。

大不列顛酋長大怒,把羅馬教會任命的主教驅逐出大不列顛島。

羅馬教會教主一看這動作,小樣兒還跟我鬥。

命令大不列顛部落的教堂全部關門,停止服務,驅逐大不列顛酋長出教會。

羅馬教主放出話來,大不列顛酋長不俯首聽命,就會把他的酋長位置讓渡給法蘭西部落的腓力奧古斯都。

法蘭西部落酋長腓力奧古斯都一看這架勢,有利可圖啊,軍隊準備去大不列顛打劫去。

大不列顛酋長害怕了,不帶這麼玩的,公元1213年向教皇屈服。

大不列顛酋長把大不列顛送給了羅馬教會,羅馬教會教主以分封的方式把大不列顛分封給大不列顛酋長。

什麼都沒有變,只是名義上大不列顛成爲羅馬教會的分封諸侯。

西歐地區的大汗西西里酋長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名義上是大汗,但是其西西里部落是羅馬教會的分封之地,也就是說腓特烈有兩重身份。

這樣整個西歐地區都是羅馬教會的分封之地,而其構建起的制度類似於印度的瓦爾納等級制,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

公元1215年,在羅馬城召開宗教大會,有各部落百名主教、牧師參加,達成改革教會排除異端決議,並承認腓特烈爲大汗,再次確認驅逐奧拓出教會。

公元1216年,羅馬教主英諾森去世,同時西歐地區大汗腓特烈二世繼位。

腓特烈二世成長在西西里島,長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當時人們對這位大汗抱有成見。

腓特烈二世意欲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世俗政權,然而這與羅馬教主分化意大利半島各部落的理念相違背,這就導致了羅馬教主和腓特烈二世的爭執。

羅馬教主令腓特烈二世組織十字軍遠征耶路撒冷,腓特烈二世佔領了耶路撒冷,並自立爲耶路撒冷酋長。

這同樣觸怒了羅馬教主,羅馬教主廢除腓特烈二世的大汗之位,並驅逐出教會。

公元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其子繼任西西里部落酋長。

不久後羅馬教會教主把西西里部落分封給法國酋長聖路易的弟弟查理安茹。

查理安茹率軍南下西西里部落,霍亨斯陶芬族勢力被掃除。

腓特烈二世去世被劃分爲中古時期結束!

也可能是之後由於阿拉伯對意大利半島和西班牙地區的入侵,導致造紙術流入意大利半島地區,成爲西歐開化的一個基礎條件。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族的魯道夫被推舉爲大酋長,自己自稱大汗。

日耳曼大酋長魯道夫到羅馬加冕大汗,參加加冕的沒有幾個人。

魯道夫死後日耳曼部落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基本上以血緣氏族的部落形式存在。

公元十三世紀中葉,日耳曼部落已經不如法蘭西部落和大不列顛部落了。

公元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地區的部落成爲中東與歐洲地區連接的重要紐帶,也成爲開化最早的地區。

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前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前言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前言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