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506章 三徑步餘

將官府一分爲八。從種子的篩選到交子的發行,官府到處介入,充分給予指導,四川百姓的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秋收萬顆子’真的變作了現實。百姓的‘生產能力’這隻籠中之虎終於被釋放了出來。

“無心於治國之道者可能會說,秋收萬顆子比秋收百顆子要好。這是因爲,從表面看,自張永治蜀以來,四川民衆吃飽了,穿暖了。自然人口不斷地增加,外地人口也蜂擁而入。如果把四川看作一個國家,可以說國力正在逐漸地強盛。然而,在平靜的水面之下,卻隱藏着洶涌的暗流。

“月有圓缺,潮有漲落。損有餘而補不足,世上萬物都在一定範圍之內進行着變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超過了限度,就會遭到天遣。四川物品的出產超過了人們的需要,同樣會產生許多有違初衷的後果。

“首先,高生產能力使出產物品增多,每一個百姓都不能完全消耗掉自己出產的物品。勢必刺激經商的活躍。而經商本身所固有的投機特點,又必將導致物品的表面形象與物品的實際功用相互背離,使萬物趨向浮華,信用逐漸淪喪。

“其次,高生產能力,使出產物品的總量遠大於總體消耗量,將直接產生兩個嚴重的結果。

“前一個結果是各種物品在堆場、轉運、貨架等環節大量囤積。對囤積部分物品的生產,實際上是對天地資源的掠奪,是對自然的破壞。

“後一個結果是必將出現各類物品賣不掉的現象,必然促使各類物品的價格一再下跌。而一再下跌的價格卻始終不能改變物品賣不掉的局面。薄利不能多銷,誠實厚道的經商觀念將會受到衝擊,是非將從此顛倒。

“當出產物品的總量持續大於總體消耗量二十年左右,老百姓還會因爲自己出產的物品賣不掉而無錢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又反過來影響物品的出產。最終進入‘賣不掉是因爲買不起,買不起又是因爲賣不掉’那樣一個怪圈。

“第三,高生產能力在使同樣多的人能夠出產更多物品的同時,也使得出產同樣物品所需的人數急劇變少,迫使人們轉向非生產領域。

“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原來需要五個人種的地,現在一個人就能種了。那四個人幹什麼去?土地有限,不能想當然地隨意開墾,其他人又該做些什麼?

“打魚怎樣?魚兒有限,越捕撈它還越少。很快地,打魚的人口出現飽和。做工如何,販運如何?很快地,做工、販運也相繼出現了人口飽和。這樣,愈來愈多的人口將勢不可擋地轉向剃頭、客棧、戲班、ji院、當鋪、錢莊、食客、官差等非生產領域,充斥到不直接出產物品的各個方面。

“現在。四川境內非生產領域業已形成並正在逐步壯大,已經產生了許多複雜的問題。

“生產領域的勞動成果是具體的物品,人們曾經爲之付出了勞動,每一件物品都有具體的用處,其價格根據當時的市場比較容易確定。而非生產領域的勞動成果卻是無形的,不具體的,其功效也就相應地不能具體確定,它的價格只能是‘憑良心說’。‘憑良心說’的價格,將使非生產領域在與生產領域進行勞動交換的過程中,逐漸喪失良心。

“在非生產領域中,還存在類似地主、錢莊、食客、官差等具有惟一的、不可再生優勢的行業。在今後舉國皆商的投機氣氛裡,地主手中的土地、官差手中的權力都將逐步演變成要挾別人就範的工具,促使其畸形發展,最終成爲寄生蟲那樣的食利羣體。

“老夫預料,按目前張永之法,十年之內非生產領域就會產生這樣的食利羣體。那時,表面上仍然是招牌晃眼,商品琳琅,一派太平盛世的假象,實際上貧富卻極度不均,每個最底層的百姓都感到難以生存。

“這一切。都是因爲‘生產能力’這隻猛虎,因爲總出產超過了總消耗。

“低生產能力的時候,一般的天災人禍就能打回原始,從頭再來。現在是高生產能力,什麼樣的災禍才能打回原始?這一次閉合堂扣留兩位軍師,差一點就釀成百萬大軍血洗成都的慘禍。因此,老夫必須想辦法讓猛虎上山,讓高生產能力有個去處,避免更大的慘禍發生。

“以上這些,仙師張道凌已經知道,不存在能講不能講的問題。其中的謬誤,尚請兩位軍師指正,請溫姑娘指正。”

停了一會兒,雷又招才道:“我不想說大叔在危言聳聽。目前大叔也只有危言聳聽纔有可能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適才大叔之言,非常獨到。只是過於深奧,過於曲折,恐怕只有張道凌才能夠完全聽懂。對我們講這些,大叔只怕是對牛彈琴了。”

雷絕招道:“大叔之言,堅生古怪,聞所未聞,我們實在無法評說。閉合堂及其常執會,朝左看它左面醜陋,往右看它右邊欠缺。總之我們早已知道現在的官體不夠完美。大叔此言,雖然讓我們知道了又一個方面的不好,但終究於事無補。這些言語,若散佈於民間,除了擾亂人心之外,沒有絲毫的益處。要緊的還是儘快拿出化解的辦法。在沒有化解之前,我們只能讓閉合堂作主。閉合堂讓我軍打向哪裡。我軍就打向哪裡,總不能亂了法度。”

溫玉華道:“兩位軍師言重了,大叔不要介意。從我個人來說,我只聽過‘苛政猛於虎’,卻不知生產能力提高了也能變作猛虎。”說到這裡,溫玉華故意忽略天心,將話題扯開:“別說,那一天,也就是七月底,我從冰湖趕往望子關的路上,還真的遇見了一隻猛虎。當時我沒注意,猛然聽到後面有細微的聲音……啊,對不起。天心大叔,還是您說,您說。”

天心的臉色變了幾變,然後“老夫告辭”,悻悻而退。

“總算把他打發走了。”天心走後,溫玉華說道:“他所說的話很有煽動的力量,叫人不自覺地產生同感。但不知怎的,我聽了總感到不大舒服,心情也十分沉重。”

雷又招道:“準確地說,這是一個興風作浪的人。如果由他來治理四川,最終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雷絕招則道:“辦法還是有一套的。他不是說過九十年嗎?就像治病一樣。他也許有足夠的辦法將病情延後。雖然說九十年之後暴發將更爲猛烈,但那是下輩人的事,他也就不用管了。”

“好了,你們休息吧。明日還要給萬臨山講兵法呢。”溫玉華說完,告辭而出。

萬臨山學習兵法,粟玉都陪讀。尊重、王濟恩聞訊也趕了過來,經請示之後,被允許旁聽。

雷又招講道:“我和四妹學習兵法的過程是紙上談兵的過程。許多前人的兵書,講述了用兵的各種要訣。這些要訣各自成理,但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爲了探尋真正的要訣。我和四妹就藉助各類曾有的戰例,假設攻防,加以印證。總之,要訣多而演練也多。如今,我們已經得知了真正的要訣。我和四妹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再進行紙上談兵的戰爭演練了。

“真正的用兵要訣我將直接告訴各位,實戰演練的機會就只能給萬臨山一次。其餘各位,還是隻有自行紙上談兵。希望各位能認真體會,在今後我和四妹再次離開軍隊的時候,能夠把軍隊的擔子挑起來。

“要訣共兩個字:穩妥。也就是有把握。我和四妹,自認爲都能做到十成把握。也就是說,我們設下的計謀,無論敵軍怎樣變化,都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使敵軍必然中計,一般人會誤以爲因爲我們高明。其實不然,是因爲我們有把握。

“四妹曾經評點過一個戰例:說古時候有位軍師準備擋截一支敗軍,遠遠地設下埋伏。敗軍一路行來,經過許多岔道。這位軍師利用敗軍統帥多疑的心理,故意遣人在通往埋伏的山坡上放煙。果然敗軍統帥認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徑直投奔羅網。

“四妹認爲,這樣的用兵等於算命。它是以對敗軍統帥心理的掌握爲基礎的。人心是善變的,是不可琢磨的。更何況對方新敗,在懊悔、沮喪情緒的影響之下,敗軍統帥所作的決定很可能與平時大爲不同。這樣的計算,第一個岔道算準的機會有五成,第二個岔道就剩下兩成半;四個岔道之後就不足一成了。

“那麼,以穩妥的要訣用兵又該如何呢?應該置前哨於岔道旁邊的峰頂,置伏兵於或左或右的中間地帶。敵軍經過岔道之後,前哨發回信號,我軍伏兵這才決定行動的方向,這樣,才能確保伏擊成功。

“這裡有兩個前提,一是哨兵傳回信號的速度很快,二是伏軍預置的中間位置要比岔道至伏擊地點的距離短。哨兵傳信,可用火光、旗號進行接力,一站一站地進行傳遞。達到瞬息千里的效果。中間位置與岔道至伏擊地點各自的距離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不能保證我軍先到,則應該變更伏擊地點,甚至取消伏擊。

“這裡我再講一個戰例:說古時候朝庭十萬大軍南下,進剿劍南某處反賊。賊兵勢弱,但有一傑出軍師。該軍師選一山谷設下埋伏,準備火攻;派遣一名綽號‘常勝將軍’的猛將挑戰朝庭大軍,然後往谷中詐敗。朝庭軍隊統帥十分狂妄,過於輕敵,跟蹤追擊而至,十萬士兵全部葬身火海。

“這本是一個經過誇張的戰例。這裡,我們不要管劍南丘陵地帶坡緩谷寬山勢小巧,根本就不存在能夠一舉燒死十萬人的山谷;也不要理會爲何十萬士兵全部葬身火海而隨軍十幾名將軍卻能夠盡數逃生的問題,我們只談論它的把握性。此役火攻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朝庭軍隊統帥狂妄自大、過於輕敵,跟蹤追擊所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朝庭軍到底追不追,只是五五之數,只有五成把握。而‘常勝將軍’詐敗,等於在自行暴露,就變作兩成把握了。

“以穩妥的要訣,對此役進行修改:朝庭軍南征的目的是進剿反賊。所謂反賊,一指賊首,二指賊首盤踞之城池。朝庭軍直奔賊首盤踞之城而來,中途轉向被引往山谷,引敵者只能是賊首。加之賊首武藝不高,能真實戰敗;賊首坐騎乃寶馬良駒,又能輕易逃脫,其把握性就能增至八成。

“最好的計策具備十成的把握,雖然有可能很簡單,甚至看上去很笨,但能夠真正管用;便如這一次二姐所獻遠撤之計一樣。算命的計策聽起來神奇,看上去玄妙,但不能致勝。縱有千策萬策,我們只能採用穩妥之策。

“在座的萬臨山、尊重二人沒有讀過兵書,我也沒有按照兵書來講。死讀書不如不讀書。讀書有讀書的好處,沒有讀過也不要氣餒。

“我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戰例:說有一支軍隊繳獲敵船卻棄之不用,參將不解問之,主帥立即說出一番大道理,並對其冠之以美名。此例大惑人心。很多事情或左或右,左右皆可,任選其一可也,並沒有那麼多講究。很多人就是被‘瞞天過海、假途伐虢、上屋抽梯’之類的名稱引向了歧途,未學到真正的兵法。

“有道是‘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我和四妹的兵法就兩個字:穩妥。當然,要真正做到穩妥,必須將穩妥二字,扎進骨子裡去。

“上午就講到這裡。你們幾位相互討論一下。我去了。”

下午,由雷絕招講解。雷絕招先遣人在椅子鋪上棉墊,泡好茶水,並貼了一張易貢藏布冰川地圖,這才姍姍來到。

第二卷 第134章 殲滅管亥第二卷 第370章 家聲接武第二卷 第610章 掩人生暖第二卷 第84章 鼓勵攻關第二卷 第702章 長空黯淡第二卷 第391章 幾回無寐第二卷 第177章 劉備失蹤第二卷 第550章 別岸扁舟第二卷 第211章 棄袁而走第二卷 第511章 葉舟容易第二卷 第141章 兵潮涌動第二卷 第64章 琴瑟和暢第二卷 第369章 豪攘橫卷第二卷 第361章 醉餘臨望第二卷 第829章 草解宜男第二卷 第324章 強盜邏輯第二卷 第181章 代攻幽州第二卷 第209章 孫策投軍第二卷 第665章 重繞回廊第二卷 第275章 找到位置第二卷 第797章 日長風靜第二卷 第352章 浴日開天第二卷 第561章 卷地江流第二卷 第525章 舞鸞翻鏡第二卷 第393章 朱闌向曉第二卷 第703章 攜杖曾遊第二卷 第583章 璧月光輝第二卷 第324章 強盜邏輯第二卷 第121章 死灰復燃第二卷 第514章 天淡銀河第二卷 第247章 三面受敵第二卷 第812章 疏雨西風第二卷 第386章 橫玉聲中第二卷 第262章 結義閻柔第二卷 第750章 幾聲啼鳥第二卷 第359章 全迥冷谷第二卷 第747章 幾尺湘波第一卷 第32章 乘夜逆襲第二卷 第603章 晴晝誰主第二卷 第618章 恨爲情離第一卷 第27章 安排逃命第二卷 第619章 心字羅衣第二卷 第249章 緩緩佯攻第二卷 第671章 流波墜葉第二卷 第489章 滿面殘紅第二卷 第477章 玉繩低轉第二卷 第460章 年華偷歇第二卷 第317章 勝利撤退第二卷 第107章 人才歸心第二卷 第671章 流波墜葉第二卷 第729章 浪浸斜陽第二卷 第654章 欲下偷眼第二卷 第625章 風前秋葉第二卷 第499章 一朵雲袖第二卷 第361章 醉餘臨望第一卷 第2章 終於吃飽第二卷 第614章 粉金裁雪第二卷 第698章 魚遊靈沼第二卷 第784章 有月嬋娟第二卷 第257章 勝而不追第二卷 第721章 金籠郎言第二卷 第403章 應解人同第二卷 第479章 繞溪東注第二卷 第369章 豪攘橫卷第一卷 第49章 才女蔡琰第二卷 第518章 卜年無用第二卷 第366章 窈窕經丘第二卷 第396章 牽繫人情第二卷 第164章 不學軍陣第二卷 第704章 香噴雲閣第二卷 第464章 銀蒜押簾第二卷 第277章 沐浴宰羊第二卷 第592章 玉麟背冷第二卷 第622章 悵望林泉第二卷 第740章 宮腰低亞第二卷 第441章 朱闕玉城第二卷 第484章 妝席相逢第二卷 第750章 幾聲啼鳥第一卷 第25章 得到弓箭第二卷 第811章 濃勝香醪第二卷 第288章 下關海溝第二卷 第349章 貺福千齡第二卷 第515章 譙門畫戟第二卷 第602章 終欠峰巒第二卷 第350章 認行如綴第二卷 第535章 同約探春第二卷 第691章 韶陽偏早第二卷 第406章 蹙破眉峰第二卷 第615章 一經傳訓第二卷 第311章 水軍情況第二卷 第815章 層樓東風第二卷 第701章 徒有荒丘第二卷 第91章 五部混戰第二卷 第434章 宿粉棲香第二卷 第652章 香散東風第二卷 第670章 垂鞭自唱第二卷 第769章 盡憑音耗第一卷 第33章 矢石如雨第二卷 第388章 曉鶯朝雲第二卷 第147章 集合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