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香文化(六)

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始終像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燻蒸着歷代文人的心靈。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遺忘,還是人們有意迴避,對傳統文化的諸多研究中,極少有人談及香對中國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國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難以揭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真諦。

香與佛教

佛教寺院大殿前多有一個香爐由於香料,特別是用於焚燒的香,與人的精神活動有格外密切的關係,所以古往今來的諸多宗教,無論規模是大是小,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對香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其中佛教尤甚。

從流傳下來經書中可以看到,佛家關於香的記載非常之多,如《佛說戒德香經》 、 《六祖壇經》 、 《華嚴經》、 《楞嚴經》、 《玄應音義》 、 《大唐西域記》等等;而且諸佛聖衆都有與香有關的論述,如釋迦牟尼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慧能大師、龍樹菩薩等等;經書中所記載的香品的種類難以計數,現今使用的絕大多數香料在經書中都有記載。

在佛教剛剛興起,釋迦牟尼佛還住世之時,就對香十分推崇;其後兩千年多年裡,佛家用香的風習不改,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以至於如今有佛寺處必有香菸,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

佛教對香的重視可從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佛家認爲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爲,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薰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

佛家認爲香能溝通凡聖,爲最殊勝的供品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爲供養。佛家認爲“香爲佛使”,“香爲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爲序幕。佛教中用於供養的香品種類十分豐富,除了用於薰燒的“燒香”,香料製作的香水、塗在身上的塗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還用於浴佛,是一種很高的供養。如《法華經》之“法師品”列出了“十種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其中四種都是香品。

佛家用香輔助修持

佛家認爲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薰香,在寺院內外也是處處薰香,以營造好的修煉環境。而且對香的品類也是精心選擇,不僅使用上等的單品香料,還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調和製作更適用於修煉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許多修煉有成的法師同時也是調製合香的高手。

佛家以香治病

由於絕大多數的香料本身就是藥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龍腦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也很早就用於治病。用於治病的香品,也稱爲“香藥”,是“佛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醫理論頗爲相似的佛醫學對中醫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佛醫學關於香藥的知識使中藥材的種類得到了擴展,增加了沉香、薰陸香(乳香)、雞舌香、藿香、蘇合香等新藥材,而且在《本草綱目》等經典醫書中增加了“芳香開竅類”藥材。

佛家香藥的配方種類十分豐富,用途也極其廣泛。不僅薰燒香藥以除污去穢,預防瘟疫,還有專門的藥方對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藥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薰燒,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塗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時用。

佛家香品的種類十分豐富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種豐富,包括南亞、南洋羣島、西亞、澳洲、中國等廣大地區出產的多種香料。早期的佛教經書中就記載了很多的香料品種,如沉香、檀香、龍腦香、菖蒲、安息香、牛黃、鬱金、苜蓿香、麝香、雄黃、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葦香、竹黃、細豆蔻、甘鬆、藿香、茅根香、芥子、馬芹、龍花須等等。

佛家的香品種類齊全,有薰燒用的“燒香”,有塗敷在身上的“塗香”,有香料浸製的香水香湯,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狀、塊狀的香木,也有粉狀的香末;有單品香料,也有多種香料合和而成的合香。而且,這些豐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經出現了。

其他信息

香的釋義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啓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衆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宋代陳去非的詩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

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薰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人類之好香爲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宋代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後,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爲: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

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侷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爲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實爲時代之遺憾。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

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盪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衆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着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寫有《香界》一詩: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薰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第一百五十八章 蘇繡文化第四十四章 去京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花茶的種類第五十六章 經商籌備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苗繡針法第一百零三章 黃茶第一百七十八章 針法第九十八章 黑茶製作法第十五章 淘金第一百六十七章 汴繡第兩百零四章 雞翅木第一百五十六章 蘇繡第一百三十六章 搶奪元國玉場第一百一十四章 花茶的種類第四十章 青樓小倌何雲第一百一十七章 打劫的系統第三十四章 盜墓成功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包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愛的粉彩瓷第一百九十六章 櫸木小箱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黃花梨的價值第一百一十六章 種茶種子一百八十八章 黃花梨的特點第兩百二十三章 菊花(六)第一百八十五章 戰馬(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隴繡第兩百二十四章 竹子(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愛的粉彩瓷第六十二章 細數名菜菜餚(一)第五十章 殺手再襲第二十九章 破敗的宋家村第五十九章 追殺皇二女第九十六章 青茶的泡法第九十七章 黑茶第十八章 神奇的萬里通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十五章 淘金第十七章 張二郎君第一百三十九章 五十萬大軍的歸順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馬(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香文化(四)第二章 悲慘的身世第九十九章 黑茶種類第七章 買奴僕第一百六十一章 粵繡特色第一百五十九章 蘇繡作品第一百七十八章 針法第兩百零五章 陰沉木第一百八十三章 火藥第一百六十八章 隴繡第八十八章 浙菜(一)第兩百零三章 紅木的特點第兩百二十三章 菊花(六)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的傳說第一百零七章 綠茶的種類第一百九十章 金絲楠木(一)第一百六十三章湘繡特色第八十五章 進寧古塔第十六章 張家胭脂鋪第一百六十二章 湘繡第六十四章 無法解釋的典故第十九章 師爺來訪第一百零三章 黃茶第兩百章 不同的紅木第九十五章 青茶第七十二章 灌自己酒的鐵秋風第十二章 盜墓第一百四十八章 玉龍圖騰第三十六章 對付左家第兩百一十九章 菊花(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造紙術第一百一十八章 香文化(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苗繡的特點第一百五十八章 蘇繡文化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一百零四章 黃茶詳解第一百四十二章 夢裡怪事第四十章 青樓小倌何雲第十二章 盜墓第一百三十一章 金礦全部挖完第一百六十二章 湘繡第八十一章 第二股土匪現身第一百八十章 司南的意義第一百六十四章 湘繡作品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苗繡第六十一章 廣聚樓第兩百零六章 陰沉木的特點第兩百一十七章 梅花第一百七十五章 苗繡的特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花茶的效用第一百五十九章 蘇繡作品第兩百零五章 陰沉木第一百六十一章 粵繡特色第三十九章 京城第一美人第兩百二十三章 菊花(六)第兩百零五章 陰沉木第一百二十六章 陶瓷文化(二)第一章 穿越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