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節 衝突

“至於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關係,我覺得王市長在這個看法上有些太拘泥了,就像剛纔王市長所說的,我們昆州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吳書記提出的打造中國第一宜居城市這個觀點我就覺得定位很準確,現在隨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爲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又能拉動建築、鋼鐵、冶金、建材、傢俱等多個產業的發展,而對於我們昆州來說,房地產行業發展也一樣可以拉動第二產業的大發展,如此良機豈能錯過?”

不能不說張恩均的口才相當好,而且分析問題也很能說到點子上,調動起人們的關注點。

“我們昆州現在正處於國家吸進南下戰略的節點上,交通位置得天獨厚,尤其是在滇緬高速公路和滇緬鐵路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滇桂鐵路建成之後,我們昆州作爲整個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位置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在這種情況下,將我們昆州建設成爲西南區域中心,西南金融高地,中國旅遊之都和西南會展服務中心,這三者目標可以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說,如果按照這個規劃目標推動下去,我們昆州的戰略地位必將進一步得到提升,而昆州發展也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大時代。”

王烈竭力壓抑着自己內心的鄙屑,這個張恩均一番誇誇之談倒是很符合一些人的胃口,也能把大家的興奮點調動起來,只不過他似乎完全忘記了昆州經濟目前的底氣,不錯,昆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日益凸顯,建成交通樞紐這一提法沒錯,但是房地產行業能成爲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這一點上王烈是有些看法的。

城市化步伐給房地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個契機,但是也引發了很多社會矛盾,怎樣有序的發展房地產行業,避免房地產行業無序發展,無限膨脹帶來的泡沫,這也是王烈一直在擔心的,而且地方政府有日益將自己與房地產業綁在一起的趨勢,尤其是那種貪求短期利益專注於土地整理開發帶來的豐厚土地收益的心態日益發酵,反而對發展製造業等實體產業興趣缺乏,在衛基成擔任市委書記是這種心態就有些冒頭,而現在吳元濟來之後,這種觀點更是甚囂塵上。

第三產業的確需要發展,但是該怎麼來引導,怎麼樣來推動,在昆州市政府裡邊一直有着爭議,現在這個爭議終於被帶到了常委會中,吳元濟的大力推動以房地產、金融、商貿、旅遊爲主第三產業作爲昆州下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經濟發展重點似乎吸引了更多人的興趣,這一點上,王烈堅持要以發展生物產業和光電產業作爲昆州經濟發展的兩翼就顯得有些暗淡失色了。

“我不贊同張市長的觀點,房地產行業固然能夠拉動一些傳統產業,但是我們昆州甚至滇南本來就得天獨厚卻又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實際上並不適合像鋼鐵、水泥、建材這一類產業的大規模發展,而我感覺大家對房地產行業的看重更多的是把心思放在了房地產行業對土地的大量需求可以使政府在土地出讓獲得利益差價,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危險,也很不恰當。”

羅長嘉目光銳利,語氣卻相當堅決。

“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核心的第二產業,那麼它的發展就是畸形的,不健康的,或許在短時間內可能會輝煌一時,但是隨着泡沫破裂,裸露出來的現實也許就會很殘酷,我覺得在確定一座城市的發展軌道還是要抱着科學嚴謹的態度來,我們在座衆人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在這一點上更需要慎重。”

他知道自己這一番話出來恐怕要得罪不少人,張恩均就不說了,他本來就和對方關係不好,也不在乎,但是吳元濟那裡就不好說了。

作爲新任市委書記,會不會認爲自己是在故意挑戰他的第三產業發展規劃,這有些不好說。

不過羅長嘉也有心理準備,自己和王烈關係密切,在工作上很多觀點一致,思路想法也比較接近,很多人早就把自己視作了王烈的嫡系,於公於私,於情於理,他都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裝聾作啞,他羅長嘉也不是那種爲了自己官帽子就可以捨棄原則和人格的貨色。

吳元濟表情從容,饒有興致的玩弄着手中的簽字筆,實際上這個常委會上出席的這種情勢也在他預料之中,甚至可以說是他刻意促成了這樣一種觀點的對決。

他不想讓這種僵持局面在繼續下去,原本他希望在自己省委常委身份確定下來之後再來推動觀點的統一,但是現在看來中組部那邊似乎出了一些問題。

對自己的省委常委考察早已經結束,但是卻遲遲未能拿出結論,他不相信中組部會推翻省委的意見,但是省委在這一兩輪的人事調整上的確觸動了不少人利益,中組部可能會在這個問題上拿捏滇南省委一下,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趙國棟前段時間專程去了京裡,據說也是去向中組部領導彙報工作,大概也有要向中組部介紹近期滇南人事調整情況以及爲自己的常委身份要個說法的意思。

趙國棟和新任中組部副部長戈靜關係很深他也清楚,趙國棟回來之後雖然沒有和自己見面,但是吳元濟對趙國棟還是有相當信心的,想當初他的常委身份也一樣是被卡在了中組部那邊,但是照樣披荊斬棘過關,現在時移世易,又該輪到自己也來演這一出好事多磨了。

這樣也好,自己可以在不是省委常委的時候來推動自己和王烈觀點的一次較量,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是他王烈的觀點更符合昆州發展路徑,還是自己的設想更能贏得大家的支持,攤開來,講道理擺事實,談規劃論優劣,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話不說不透,砂鍋不打一輩子不漏,在常委會上開誠佈公的挑明,相當於來一場大辯論,吳元濟覺得這種方式也有助於大家消除歧義,統一認識。

當然如果到最後意見都不能統一,吳元濟也只有通過民主與集中的方式來實現統一,不同意見可以保留,但形成的決議卻必須要執行。

羅長嘉的觀點很犀利,挑破了很多人都遮遮掩掩的想法,這在吳元濟看來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房地產市場發展帶來土地市場的不斷升溫不是壞事,至少從目前來看,也算是爲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帶來一條緩解壓力的路子。

昆州作爲滇南省會,氣候、地理環境都極其適宜居住,生物環境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質量極佳,周邊又富集了大量旅遊景區,可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裡都是天然的宜居之城,怎樣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優勢來促進城市發展,建成一座生態宜居之都,吳元濟也一直考慮。

土地市場持續升溫的確爲地方財政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怎樣來用好這筆收益,吳元濟和其他人想法不一樣,那種大修大建搞政績工程不是吳元濟所考慮的,怎樣充分利用這筆資源來營造一個山川秀美風景如畫的城市,改善這座城市的生態環境,讓老百姓能夠充分享受到這片土地給他們帶來的好處,這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再其次纔是怎樣利用打造這座城市定位來促進城市經濟的主導產業發展。

而在他看來,王烈的觀點不能說落後或者不對,只能說不適合現階段的昆州,如果換在五年前,吳元濟肯定會毫不猶豫的支持王烈的觀點,全力打造生物產業和光電產業作爲昆州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產業。

但是隨着城市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現象,吳元濟覺得昆州應該站在更高的一個角度來看待將來的發展,第二產業在昆州的經濟地位究竟需要多高,有多大意義,尤其是對於昆州這樣一個定位特殊的城市,這一點吳元濟覺得值得認真商榷。

第三產業是否可以作爲這座城市的支柱產業,這一個問題應該是雙方爭論的關鍵,昆州可不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不依賴於第二產業的情況下實現整座城市的轉型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來,這一點上雙方觀點迥異。

王烈和羅長嘉的觀點矛頭都指向了房地產業以及附屬的金融業、旅遊業、會展業、服務業的發展是否能支撐起昆州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吳元濟也曾經進行過相當認真的考慮,甚至市委政策研究室也對這個命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三到五年內房地產行業還將是一個蓬勃發展階段,但是昆州要想完全依賴房地產行業發展肯定不現實,而必須要在這三五年內實現過渡,就是要將金融業、旅遊觀光業、會展業、酒店業、商貿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起來,使之在房地產業大潮消退之後發揮槓桿作用。

第17節 轉向第96節 風範第35節 安排第75節 鬱結第53節 反骨仔第78節 組合拳之沖天炮第90節 下注第24節 怎一個亂字了得?第22節 糖塊第2節 酒品第22節 人之常情第84節 皆大歡喜第20節 捲入麻煩第6節 來臨第48節 波譎雲詭第79節 許喬第26節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五十六 點雙雄會之印象第39節 密雲欲雨第95節 誤會第45節 小心慎入,危險!第81節 發力第25節 布子第107節 第二家庭第6節 生財有道第65節 深淺第19節 柳暗第1節 發展之路第51節 生如夏花第41節 餓虎第102節 動向第27節 工作需要第80節 黃猄嶺上(2)第9節 不同的機遇第14節 螺旋第87節 較量第115節 意味深長第7節 三角第37節 周到服務第105節 印象非凡第30節 感情這玩意兒第60節 體系與角色(2)第27節 小家第54節 道上第72節 塵埃落定第90節 下注第112節 依然前進第32節 身邊人第122節 不凡第76節 成熟第24節 振奮第30節 感情這玩意兒第52節 經濟走勢第3節 各謀第60節 微妙之局第38節 競爭從現在開始第46節 宿命第66節 酒話第85節 頒獎儀式第9節 邀談第110節 預則立第91節 抓住一切機會第22節 敏感問題第115節 意味深長第85節 挑戰第41節 客串第25節 布子第97節 俱樂部裡(2)第43節 張弛有度第92節 該來的始終要來第93節 政法委書記第104節 青萍之末第32節 妖嬈第118節 來臨,雲淡風輕第95節 羣衆工作第103節 高人第33節 準備第118節 影響力第114節 棋局,步步如新第40節 龍蛇爭霸(3)第55節 春潮帶雨晚來急第77節 文章第74節 另一邊也要攤牌第27節 義無反顧第90節 塞翁失馬兌現衝鋒第77節 撲朔第107節 不謀而合第66節 本位主義第82節 出擊第63節 交通樞紐第27節 爭議第49節 狹路第48節 挑釁第89節 騷包第55節 招聘會第33節 要掀蓋子麼?第41節 磨刀霍霍第85節 惹火燒身第29節 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