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

義州衛,又名廣寧後屯衛,錦州北方屏障,不管察哈爾等部是否敢南下,對於錦州來說,都是一個威脅。滿清的兵力早就捉襟見肘,缺口一被打開,破綻便會越來越大,長堤潰於蟻穴便是這個道理。

而明軍也根據形勢變化即時作出了調整,蕩朔軍由寧遠出動,向錦州方向壓去。明軍走得十分謹慎,一百多裡的路程,三天才走完,先輕取筆架山,再猛攻而下塔山堡,兵鋒直指杏山堡。

塔山、杏山、松山、錦州,這四座城池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幾十年前,明清兩軍在此進行了爲時兩年的鬆錦大戰,明軍慘敗,時人評論:“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追根究底,戰場上的指揮失誤固然重要,但根源卻是明朝政治的腐敗,導致了督監不和,將官畏死。其時,明軍與清軍對陣,兵員和火器都勝於清軍,但攻不勇敢,守亦不堅決,各軍頭互相掣肘,指揮動搖不定,大軍不知所從。

而這次明軍再抵舊戰場,兵不過四萬,可無論是武器裝備,三軍士氣,還是指揮作戰,都遠不是二十多年前可比。

至於兵力方面,明清兩方是半斤八兩,誰也不佔優勢。但從質量上,清軍則遠不如明軍。因爲錦州是防禦作戰,且清廷在蓋州投入了主要兵力,使得錦州的四五萬清軍中有一半是徵召而來的包衣奴才。

也就是說。清軍中戰力較強、戰意堅決的只是不足三萬的滿人兵將。而他們的對手卻不僅僅是四萬蕩朔軍,從南方調回的水師和陸戰隊,以及北京軍區抽調的一個師陸軍。很快就會投入戰場。

明軍攻下塔山,繼續穩步推進,又佔高橋,歇息一天後,浩浩蕩蕩開向杏山。高橋到杏山不過二十多裡,一出高橋,四野多平川河流。放眼望去。到處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和雜草叢生的山丘,那種綠色本來應該預示着勃勃生機。但此時卻讓人生出蒼涼之感。

前方敵情,半個時辰一報,道路之上,不時可見哨騎軍士。還有穿着青綿布齊腰甲,戴明盔,掛令牌、持令旗的旗牌官來回奔走。

嚴密的戰陣向前滾滾而進,前面、兩翼是一輛輛車炮壓陣。這段時間內雖然沒有戰事,但各軍中的武器裝備卻在不斷加強,蕩朔軍中的佛朗機炮、青銅野戰炮,還有其他火炮的數量激增。無疑,戰鬥力也提升了不少。

夏國相微勒繮繩,戰馬順從地上了路旁的一個土丘。幾名軍官和親衛緊緊跟上,圍着夏國相向遠方瞭望。

大隊大隊的明軍士兵昂然行進在遼西的大地上,換裝還在不斷進行。但以總旗爲單位,盔甲都是一種樣式。顯眼的莫過於最新的胸甲步兵,甲冑鋥亮,正面還衝壓着虎頭圖案,只護前胸和腹部,重量也比老式鐵甲減少了很多。

甲冑的反光讓夏國相眯了眯眼睛。但神情顯然是滿意的。軍人嘛,只有向前。向前,你要逃跑纔會想着防禦後背。這種胸甲輕便,防護力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能大批裝備士兵。要知道,明末時朝廷財政捉襟見肘,政治上腐敗不堪,兵器盔甲這樣的軍國利器不僅難以保證供應,且質量低劣。哪象現在的明軍,糧餉充足,武器裝備也一直在更新換裝。

“當年鬆錦之戰,大漢奸洪承疇將九成兵力佈置在松山一帶,杏山、塔山留守的兵力微薄,雖然其也在女兒河南岸,杏山西北的兩山平原間,佈置了防線。但奴酋洪太領軍狂攻,如何擋得住?”夏國相揚鞭一指,朗聲說道:“若說擋不住,卻也是將官怕死,士兵戰力低下。今番這虎狼雄師,且讓韃虜來戰,還能重蹈覆轍嗎?”

“洪奸向稱知兵,卻是言過其實。”衛樸不無羨慕地瞅了一眼夏國相的坐騎,那是皇上所賜,只有郡王以上爵位和總指揮一級的軍官纔有此殊榮,他下意識地挺直了身體,以減少高度上的差別,“有前權無後守,破綻;糧道被截,愚蠢。”

“若是還靠陸路運輸,我軍也是要提防一二的。”夏國相點了點頭,又補充道:“當然,後路還是要保障的,以我軍的火力,倚城堅守,數倍之敵亦難得逞。”

“迂迴奇襲必然倚重輕騎,沒有重火器確實難破我軍防禦。”參謀長陳鳳麟相當有信心的樣子,“韃虜現今之計,無非趁我軍行進,設兵伏擊罷了。那又如何?只要我軍小心謹慎,步步爲營,多派哨探,中伏的可能性就極少。他們來的兵多,正好會戰,來的兵少,正好將計就計,挫其軍心士氣!”

“堂堂正正作戰,我軍發揮火力優勢,韃虜雖騎兵較多,也難取勝。”衛樸對此表示同意。

“火力優勢,嗯,那是絕對的。”夏國相的目光又投注到路上滾滾而行的炮車,沉聲說道:“朝廷重金打造,萬歲期盼殷殷,我軍若不能勝,可就——”

“勝是肯定的。”陳鳳麟趕忙說道:“但亦不可操切,穩紮穩打是必須的。”

“參謀長不必擔心,我豈不知這個道理。”夏國相一笑,用馬鞭子輕輕抽打着馬靴,緩緩說道:“萬歲屢次叮囑我等要穩,勿要操切,其實他心裡又如何不急呢?南方滅國之戰,說起來是開疆拓土,又何嘗不是窘於錢糧?西北屯糧,東北用兵,北地又要撫民安民,這要花費多少?想想就夠讓人頭痛的了。”

“最可恨的是打韃虜竟沒有什麼收穫,若象南方滅國,繳獲山積也就罷了。”衛樸很是忿忿地吐了口唾沫,指了指遠方,“除了這荒地、荒山,竟沒半點好處。”

“縱是荒地、荒山,也是我大明失地,收復失地,還談什麼好處呢?”陳鳳麟笑道:“聽衛將軍這話,便應該去做個商人。”

“呵呵。”衛樸自覺失言,乾笑了兩聲,說道:“聖君在朝,天下太平,莫說是做個商人,便是漁樵耕讀,又有哪樣不快活?”

“這話說得對。”夏國相接口道:“只是我輩若無沙場征戰,恐一時亦難適應,便做聖君之鷹犬,爲保天下太平盡微薄之力罷。”

…………

鷹犬,走狗,這不是罵人嘛?但在古代,你若被皇帝如此認爲,則是最大的榮幸。到了清朝,則又以奴才爲榮,你若是漢人,不被擡籍,那便連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頗有很多人爲此奮鬥,非要當上奴才才甘心。

但在朱永興這裡,卻沒有奴才,連奴婢都應該沒有。他也是一直以身作則,宮人雖是僕傭,卻不是終身奴隸,而是有薪金、有期限的僱傭。而他也沒擅殺過一個下人,也沒立過家法,責罰是有,但若犯法,自是交與官辦。

豁除賤籍的步伐始終堅定不移,倡、優、隸、卒早已開豁爲民,甚至衙役、皁隸都成了公務員,士兵的社會地位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陝西樂籍、福建兩廣的蛋民、浙江的惰民、江蘇的丐戶、北京的樂戶都相繼被廢除賤籍,編入民戶,有與平民相同的政治權利,享受同等的政策優惠。

藉着北地的恢復重建、湄河兩省的拓殖墾荒,大批有了民籍的賤民離開了原來生活的地方,離開了被歧視、人人側目的環境,在新的土地上生活。在這裡他們的慘痛過往將無人知道,可以通過合法途徑,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來逐漸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最爲困難的豁賤爲良的羣體,也是數目最大的羣體,便是奴婢。誰願意爲奴爲婢啊,還不是爲生活所迫,或由父母所賣,或自賣自身,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連生下的後代也是世代爲奴,終身服役,被稱爲家生子。所以,這不僅僅是朝廷法令的問題,還涉及到民生和社會保障。

而作爲前提條件,禁止人口買賣,這是必須要嚴厲執行的法令,但更深層的問題就不解決了嗎?賣兒賣女,那是實在養活不了,家人也活不下去。賣出去了,興許大家都有了活路。

還有遍及全國,尤以東南地區最常見的溺嬰習俗,說是計產育子,觀念倒頗進步,但根本上的原因則是人丁稅重、人口增長與生產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現在雖有官府禁令,但習俗不是一下子便能扭轉的,而且要有一定的措施手段,來解決問題和矛盾。

人丁稅正在陸續取消,公田出賣、出租,這些都加大了人口的流動,地狹人稠地方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政府的措施由是民政局掛牌成立,第一任局長爲掛侍郎銜的頭名女舉人張施華,下轄兩個司,婦女救助司和扶困救濟司。而民政局成立之初便上奏請旨,在各地建立棄嬰堂和濟良院,並設立希望基金,昭武帝及三位貴妃則成爲第一批捐助人。(未完待續)

第47章 齊集元江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35章 阻擊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74章 東逃,後路第67章 梆子腔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9章 破城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22章 水利部第130章 無題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83章 水西之變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40章 兩奸計議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3章 伏擊之地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83章 北望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57章 接駕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87章 潛入襲城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71章 阻擊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82章 燧發槍第86章 接戰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83章 北望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8章 緊急商議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4章 封賞,臺灣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71章 阻擊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69章 雨季之威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69章 譏諷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章 陌生之地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8章 依城挫敵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17章 困局第18章 緊急商議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99章 接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02章 轟擊第71章 慘烈第99章 軍歌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5章 正妃虛懸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91章 新氣象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56章 金秋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