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得子,變局

打敗滿清已經毫無疑問,但要徹底剿除,卻還是一個較長期的任務。

只要滿清不投降,他們可以向北,向北,再向北,建州守不住便退到吉林,吉林守不住便退到黑龍江,甚至越過大興安嶺,到西伯利亞去。

而明軍越往北越困難,氣候環境,物資運輸,衣食住行,等等,補給線越拉越長,沒有積累和經營,便難以大踏步北進。

當然,就原來明朝的疆域圖來看,遼東在嚴格意義上只是現在的遼寧省和吉林省一部,最近北的軍事屯堡便是李成樑修築的寬奠六堡,而原建州三衛屬於羈索州,並沒有明軍實際駐紮。

只是朱永興的目標遠不是恢復舊疆域,也不會再設什麼羈索州,不僅由東北至圖們江流域、東南至鴨綠江、西至開原及遼東邊牆一帶的建州三衛都要進行軍事佔領,並進行確實的府縣政治統治,他還要跨過黑龍江,擊退沙俄,與其爭奪西伯利亞。

有這樣遠大的目標,將滿清趕出遼東便只是第一步,然後步步爲營,一邊建立屯堡作爲物資補給點,一邊不斷地向北推進。從這個目標出發,穩下心來便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對於滿清,此時不降也是覺得尚有退路,哪怕是苦一些,也絕不至於無立錐之地。吉林先不說,寧古塔(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靠日本海)之地又豈是明軍能夠打到的。

要知道,幾百年前的寧古塔是尚未開化的地方,氣候嚴寒,人煙稀少。在前人的記述中。它是令聞者畏途,行者卻步的。比如被被流放的吳兆騫便寫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纔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正是這樣的惡劣和苦寒,使滿清存着最後的信心,敗是敗了,但絕不會亡族。而這樣的環境磨礪之下,族人臥薪嚐膽,重複當年武勇,並東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事情。

也正是有這樣以防萬一的心理,滿清就總是提不起傾全族之力、絕死一戰的勁頭。從退過長江。再退過黃河,再退出中原,再退……

所以,在接到卓布泰的急報後,以鰲拜爲首的清廷當權派意識到短期內促使明軍退縮的意圖基本上落空,又轉而將經營重點移向建州。也就是說,錦州、蓋州繼續這樣頂着,希望明軍露出破綻。或者先支撐不住;而朝鮮方向的兵力卻要加強,以確保建州這個老窩的安全。

…………

北大荒。北大倉,兩個名詞之間的轉變要經過多少年的經營,要付出多少人的辛苦?

心隨侯雁鄉關遠,淚入徵笳道路難。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誰會闖關東,誰會走西口。誰又會下南洋?

但移民實邊又是勢在必行,光靠軍隊駐紮,總不算是穩固佔領,擴張之勢也行之不遠。爲什麼沙俄以幾百匪徒便敢入侵黑龍江流域,還不是因爲那裡人煙稀少。從內地出兵反擊,每次都因糧儲不足而停止,造成“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的局面。

要長期駐軍,便要有百姓耕種,便要基本保證糧食自給。更不用說還要向北拓展疆域,與北極熊進行爭鋒了。而彼得,羅曼諾夫王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也最可能成爲朱永興的對手。

但現在,朱永興想得可不是什麼彼得,而是哭得響亮的小娃娃。沒錯,一個男孩兒,夢珠所生,即便不能繼承皇位,那也是大皇子,親王是跑不了的。而母以子貴,夢珠的地位就算是穩固下來了。

有了兒子,朱永興自然是高興的,並不因爲是個男孩,他爲夢珠高興,這是她的一個心病。異族身分,總是一個陰影。特別是涉及到皇家子嗣的問題上,那些臣子們比朱永興更爲焦慮和擔憂。

不立皇后,特別是還未納漢家嬪妃,始終是臣子們所不能放心的大事。臣子們肯定會以爲朱永興在使用拖延戰術,拖到最後,你總不能視我的子嗣於無物,另尋宗室子弟吧?所以,他們極力想讓漢家女進入後宮,只要滿朝文武有正常的思維,自然會擁護其登後位,有了子嗣,那便更是名正言順。

其實臣子們的心思,朱永興清楚得很。但他致力於建設一個不一樣的政治架構,繼承人的問題便不是關係到國家興衰、萬民福祉的大問題。什麼立嫡、立長,即便是按照老傳統,朱永興也絕不會看中這兩條,而是要立賢。

看看歷史,就是按照傳統,什麼傻子、瘋子也能當皇帝,受苦的百姓,遭難的是國家,那些捧着封建信條不放的老頑固又得了什麼好?但這話暫時是不能宣之於外的,說是拖延,也倒有那麼幾分是朱永興的心思。

朱永興不吭聲,誰也不好在皇帝喜添貴子的時候煞風景,就這麼相對平靜地過着。但生力軍尚未準備完全,遼東戰局已出現了變化,打破平衡的卻是叛清的察哈爾等部。

出小力、得大利,向來是朱永興所喜歡的手段。在遼東戰局陷入膠着的狀況下,北京軍區悄悄出動了三千龍騎兵並一部炮兵,由遵化出邊牆,偷偷地增援了察哈爾部。而附清的蒙古諸部毫無覺察,在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遭到了伏擊,科爾沁左翼旗、土默特部損失慘重,附清聯軍再抵擋不住,退往東北方向的檉木牧場(現彰武縣)。

這樣一來,滿清在遼東戰場的西北方向上便出現了缺口,察哈爾等部殺入義州(現義縣),在錦州清軍的側後方形成了威脅。

整個戰局雖然看起來是平衡,但很微妙,明軍尚未盡全力,滿清呢,已經是在苦苦支撐。牽一髮而動全身,義州失守,頓時使整個遼東戰局急劇傾斜起來。(未完待續。。)

第28章 封官兒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91章 新氣象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55章 無題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8章 離心之象第76章 再棄險要?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5章 正妃虛懸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245章 天變第35章 阻擊第57章 接駕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88章 毒蘑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6章 棄險第137章 李晉王第128章 拉英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7章 接戰(二)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88章 毒蘑第72章 退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8章 依城挫敵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9章 無題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9章 軟實力第30章 無題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48章 大戰(二)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91章 川滇呼應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99章 軍歌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73章 小朝會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88章 大調整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94章 相疑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9章 世子殿下?第85章 急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87章 潛入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