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

在現在的局勢下,只要不與我爲敵,倒也不強求其出力助戰。朱永興對此看得很開,對刀白龍雖有親近籠絡,卻沒有強迫命令。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大,還沒有讓人們看到扭轉戰局的希望,地方土司處於中立觀望便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第二天對於朱永興來說,是忙碌的一天,是驚喜交加的一天,也是實力增加的一天。事實與預料總會有出入,甚至並不是按朱永興的意願而發生,也就難免心情起落,既有歡喜,也有驚懼。

騰越人胡宗堯,原爲崇禎七年進士,曾任太常博士,太僕寺卿等職。因父喪回鄉,又逢明朝敗亡,天下戰亂而留在家中。聞清軍攻來,他便攜家眷及數十家丁,向邊外逃難而走。

永昌人楊國驤,其祖爲永樂年間平定土司和緬酋犯境叛亂的武功大將軍楊冕,後定居永昌。永曆帝由永昌出奔緬甸,他便散盡家財,招募鄉民組織義兵。被清軍擊敗後,逃至盞達土司地界。

此兩人便是聚集在盞達的近萬難民之首,正爲糧食不繼、難民與原住民屢起衝突,又不知該何去何從而苦惱之時,信使一至,不啻於久旱逢幹露,所有困難迎刃而解。兩人喜出望外,立刻帶着少量隨從趕來拜謁,

“殿下只是行監國之事,卻無撫軍之責?不過,倒也無妨。”胡宗堯一句聽似無心的話,卻令朱永興心頭大震,他意識到自己還是有了疏漏。

監國偏重於政事,如果加上撫軍兩字,則軍政兼顧,可與執黃鋮的李晉王分庭抗禮,甚至可以超乎其上。到底還是對古代知識的瞭解不夠精深啊,而且連很多古代人恐怕都不清楚這裡面的區別,胡宗堯不愧是進士出身,白鬍子也一把,瞭解得通透啊!

疏漏已經無法彌補,除非殺了眼前這幾個人,再僞造份聖旨,可之前傳出的消息卻不好更改,自己也下不了這樣的狠心。

朱永興一瞬間便甩掉了殺人滅口的陰暗念頭,迅速平復了心情。接下來便是對胡宗堯和楊國驤讚賞有加,又給了他們官職,並表示已與刀白龍商討完畢,由他儘量籌措供應糧食,自己這邊也能幫助一些,希望他們安撫組織好逃難百姓,儘量不與當地傣人發生不快。

楊國驤既有封賞,又解決了眼下的困難,年輕人到底城府不深,不禁喜形於色。

胡宗堯老成持重,想的也長遠,領恩拜謝後便不無憂慮地說道:“殿下如此大張旗鼓出緬入滇,雖振奮民心士氣,但也易成爲清軍目標。永昌就駐有大量清軍,不可不防啊!聽聞李晉王退往孟艮,鞏昌王去往木邦,不若起駕投兩藩,合兵一處,以壯聲威。”

心態隨着深思後的權衡而變化,朱永興現在認爲現在投奔晉王李定國,並不是什麼上策,而投白文選,卻也不是朱永興心中所願。二王雖忠,卻是忠於永曆,忠於小朝廷,將抗清大業置於皇帝和小朝廷之後。歷史已經寫明,自永曆入緬之後,昔日名將便將全部心思放到了如何保證皇帝安全,在滇緬邊境徘徊不去,再無興王圖霸之雄心。

而且,大凡有本事的人,都有固執的一面,總認爲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是正確的,晉王和白文選則屬於此類。朱永興雖身份尊貴,又有僞造聖旨,可要想指揮兩位名將及其手下將領,多半也不會順心成功。最有可能便是被兩王好好地保護起來,禮數周到卻再無施展之餘地。

歷史的車輪如果按照原來的軌跡走下去,不過是苟延殘喘兩三年,然後便是身死國滅的下場。朱永興想要有所作爲,想要扭轉乾坤,想要隻手擎天,就必須用自己的雙手,憑自己的能力闖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來。

“胡知州——”朱永興一字一頓地稱呼着胡宗堯的新官職,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提醒,“孟艮與木邦皆是邊遠之地,且近緬境,若是前去相投,吾又何必出緬入險?若是隻考慮避敵而走,只擔心個人安危,又如何興王圖霸,中興大明?”

一番話說得大義凜然,既表明了朱永興不畏艱險的決心,又掩蓋了他的真實目的,還令衆人欽佩不已。打造一個有氣魄,有膽略,並以興王圖霸、中興大明爲己任的宗室子弟形象,在此時是最有號召力,最能嘯聚羣雄的捷徑。

“殿下英武,此大明之幸,萬民之福。”楊國驤就很激動,很受鼓舞,起身一躬,慨然說道:“清軍荼毒地方,民衆無不切齒恨之,王旗所至,必望風景從,如此可勢力大張,光復地方又有何難哉?”

誇張了,想得簡單了。朱永興面帶微笑,卻暗自搖頭。望風景從,史書上不絕於耳,可真實情況呢,不過是自我安慰之語,萬不可依此行事。就象小說中描述的王八之氣一冒,衆小弟拜伏,死心塌地一樣虛幻。

“戰略上藐視清軍,因其殘忍暴虐,不得人心;戰術上重視清軍,因其兇惡能戰,不可輕敵。”朱永興將後世經典的話改頭換面,也頗有效果,“吾將率軍北進,先取騰衝,再作長遠之圖,望諸位助吾。”

“卑職(末將)敢不竭死報效,助殿下扶匡扶社稷。”

竭死報效,匡扶社稷,這話應該相當普遍吧?怎麼商量就異口同聲地說出來了,朱永興起身相扶,心中還有些納悶。

納悶歸納悶,又得到了臂助,當然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然而這高興只持續了半天,一個令朱永興感到心情矛盾,又憂又喜的消息傳來了。

“懷仁侯吳子聖,只有他一家兵馬嗎?”朱永興皺着眉頭,再次向易成詢問這個消息的準確性,“沒有廣昌侯高文貴?那高文貴呢,他帶着兵馬在哪裡?”

“廣昌侯高文貴的消息還沒有傳來,其他明軍將領的情況也尚不清楚,屬下失職,令殿下失望了。”易成躬身表示謝罪。

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拍了拍易成的手臂,大度地說道:“這一點也不怪你,是我太性急了。我纔剛剛佈置要查探的具體人員,山高路遠,哪有那麼快便有消息的。”

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85章 情動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23章 暹羅國情第6章 暹羅來使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80章 教士保羅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55章 無題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4章 隨想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96章 鑑第4章 攻城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272章 血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95章 難以逾越第6章 暹羅來使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66章 無題第138章 廣國公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57章 接駕第84章 搶灘登陸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56章 拒詔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67章 梆子腔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99章 接戰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12章 女考生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99章 接戰第39章 兵臨大理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7章 詐取緬關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38章 廣國公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6章 初涉殺場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54章 再退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