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復臺建議

“父王,即便是岷世子,也要仰仗父王之威,穩定東南之局。”鄭經年輕好勝,與朱永興算是同輩人,並不太心服朱永興的功績和成就,委婉地說道:“出兵援助、移驊魯王,難道不是向父王示好?”

“膚淺!”鄭成功皺緊眉頭,輕斥道:“出兵援助乃示其胸襟廣闊,無門戶之見,將各家抗清力量一視同仁;移驊魯王,是收浙東武裝之心,以爲其所用。示好於吾?哼,岷世子已穩固根基,所佔之地豈止百個金廈?你如何敢口出狂言,小視天下英雄。”

“父王息怒,孩兒知錯了。”鄭經趕忙躬身請罪。

鄭成功擺了擺手,心中暗歎,此子比之岷殿下,遠遠不及也。

“接走魯王也好,若致親藩流離瑣尾,飢餓於我土地,反倒增添污名。”鄭成功沉吟着說道:“西南興復,則東、西遙相呼應之局再度形成,亦可減輕我軍壓力,使我軍復臺之機有可能大爲提前。”

鄭成功爲人志大才雄,遇事獨斷於心,具有極其堅毅的性格。在進攻南京戰役失敗以後,便把目光轉向了臺灣。而多數閩籍將領留戀鄉土,胸無遠志,認爲荷蘭人“炮臺利害,水路險惡”,“風水不可,水土多病”,並不贊成出兵臺灣。但這並沒有影響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此番擊敗清軍,便要將精力轉移至此。

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鄭成功與朱永興採取的是非常類似的戰略。即先固根本,後壯枝葉。只不過朱永興瞄準的是海外他國之地,鄭成功則看中了臺灣這塊本屬神州的領土。

鄭經其實並不完全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深意,但之前已受到斥責。便也不想多言,便附和着說話,避免再惹父王生氣。

……….

廈門保衛戰,最終以鄭軍的全面勝利宣告了結束。

如此巨大的勝利,足以使金廈得到很長時間的定定。因爲海軍不同於陸軍。戰艦製造起來相當的繁瑣,用來製造船隻的材料都是陰乾的木頭,僅這種陰乾的過程可能就長達三年。所以,損失了大量戰艦的清軍水師,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難以恢復實力,能夠再來進犯金廈。

論功行賞。擺酒慶祝,這是戰後的應有之意。鄭成功大擺酒宴,並將楊彥迪和陳上川安排至首席。

“我軍獲勝,兩位將軍出力甚多,本王敬二位一杯。”鄭成功舉杯,話也說得客氣。

“不敢。不敢。”楊彥迪和陳上川趕忙站起,謙遜道:“王爺指揮若定,麾下將士鼓勇用命,末將等微薄之力,豈敢受王爺之擡舉。”

鄭成功笑着把手向下按了按,示意楊、陳坐下,開口說道:“千里來援。足見高義。二位既不肯居功,那這杯酒便爲大明中興賀,爲皇上賀,爲岷留守賀。”

“爲大明中興賀,爲皇上賀,爲岷留守賀,爲王爺賀。”

酒入肚,氣氛更加熱烈,鄭成功愈顯親切。閒聊幾句後,他又笑着說道:“此番作戰。二位將軍頗有斬獲,這俘獲的船隻便歸你們所有,算是本王的功賞,萬勿推辭啊!”

話音一落,廳中不少將領都投來目光。露出羨慕或嫉妒的神情。

海船是珍貴的,是水師將領們最重要的裝備。因爲製造費時費工,鄭成功每年也增加不了多少戰艦。繳獲的戰艦又有無數雙眼睛盯着,將領們誇耀功績、爭吵不休,爲一條戰艦而在延平郡王眼前大打出手都不是什麼稀奇事。因爲船隻就是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建功立業的資本。

陳上川和楊彥迪對視一眼,陳上川躬身拱手,對鄭成功說道:“行前岷殿下便有交代,王爺海戰無雙,清軍必敗。此次名爲助戰,實爲沾光,若有斬獲,皆交與王爺,不可貪心佔取。”

“呵呵,海戰無雙?陸戰便不比岷留守嘍?”鄭成功笑得開心,戲謔了一句,說道:“你們所獲船隻已交與本王,本王再論功行賞,分給你們,倒也不違岷留守之意。嗯,便如此決定了,本王會先挑完好的船隻,讓你們能儘快成行,回去向岷留守彙報,再致本王拜見之意。諸事繁雜,本王實在是抽不出身來呀!”

“多謝王爺。”陳上川和楊彥迪心中歡喜,趕忙稱謝,二十多艘海船,這可是份大禮呀!

酒過三巡,氣氛更加熱烈,很多鄭氏將領猜拳行令,喧譁嘻鬧。

“聽聞岷殿下對攻城極爲擅長,很有些攻城利器和手段。”鄭成功看似隨意地問道:“永昌、下關、大理,皆是輕鬆攻破,殲守敵於城內。本王對此欽佩備至,也是充滿疑惑啊!”

“末將追隨甚晚,對此知之不詳。”楊彥迪說完,把目光轉向陳上川。

陳上川也苦笑搖頭,說道:“事情確實如此,但恐是軍事機密,末將等未敢細緻打聽。”

現在鄭成功雖然還沒有向衆將表明必取臺灣,但何斌已經向他獻上了一份秘密地圖,標明船艦如何航行才能繞過荷蘭炮臺在鹿耳門登陸,以及荷蘭人在臺灣的佈防情況。熱蘭遮堡城堅炮利,易守難攻,算是收復臺灣的一個障礙。所以,鄭成功纔會委婉地打聽攻堅之法。

鄭成功心中有些失望,但臉上卻沒有表現出來,也不再談論軍事,把迎魯王的事情敲定後,便只是勸酒吃菜。酒宴持續了很長時間,賓主盡歡而散。

…….

休整了兩日,楊彥迪和陳上川便向鄭成功辭行。畢竟南海艦隊實力還不強,他們帶出這二十艘艦船便是近半主力,深恐時間一長,形勢有變。

鄭成功挽留不成,又設宴餞行,並親送楊、陳二將率船出港。

“王爺,請借一步說話。”陳上川臨上船前,恭敬地將鄭成功請到一旁,開口說道:“岷殿下命末將帶話給王爺,‘金門寸土,不足養兵;廈門丸城,豈堪生聚?若王爺收復臺灣,實乃青史留名之壯舉,岷殿下願出兵輸糧,以助一臂之力’。”

鄭成功立時面露震驚之色,收復臺灣只是一個想法,連計劃尚未制定,朱永興透悉其心,如何不使他感到驚訝。

停頓了半晌,鄭成功才恢復了臉色,向西拱了拱手,感慨道:“人皆言岷殿下神眷天授,乃百年難出之人傑,今吾始信也!請轉告岷殿下,本王但得時間,必前往拜見,恭聆殿下指教。”

“王爺放心,末將定當轉告。”陳上川躬身拱手,告辭登船。

船隻揚起風帆,魚貫駛出港口,直向金門而去。鄭成功目送船隻消失在海天之際,依舊站着未動,仔細回味着陳上川的話,一時心緒複雜,只覺得朱永興高深莫測,難以揣摩。

沒有誰能神機妙算,事事料得分毫不差。朱永興也不能,即便能順着歷史的脈絡投機取巧,但還是有令他感到意外和爲難的時候。

水西安坤,不過是個大奴隸主。朱永興的本意是讓他與清兵拼個兩敗俱傷,讓滇省清軍腹背受敵,卻並沒有出大力配合行動的想法。但當皮熊和安坤派來的信使當面陳告詳情之後,他又有些猶豫起來。

“……之前水西降清,實迫於吳賊勢大,爲子民免受荼毒而違心屈服;苴穆安坤感大明恩義,常椎心痛悔……今舉義旗扶明抗清,烏撒、郎岱、沾益、烏蒙、芒布等部羣起響應,先攻大方城,後破烏撒衛城……還望殿下寬宥前罪,出兵援助,勿失忠貞義士之心……”

朱永興淡淡地一笑,安坤的使者倒是能說會道,別的且不說,這勿失忠貞義士之心倒是切中要害。雖然安坤根本談不上忠貞節義,但若坐視水西與清軍作戰,卻不施以援手,以後他人反清舉義怕是要多費思量了。

“水西安氏前罪可赦,舉旗抗清,亦是大明忠臣,吾自當予以援助。”朱永興沉吟着說道:“大軍行動非是小事,吾要與衆將商議,方可定奪。你且下去好生休息,不日就有佳音。”

“小人代苴穆,代水西萬民,謝殿下恩典。”使者重重叩下頭,被親衛帶了出去。

朱永興把安坤的書信扔到一旁,走到屋角的沙盤前,摸着下巴思索起來。現在暫不考慮己方的行動,而是要判斷出清軍的動向。貴州空虛,要征剿水西,滇省清軍必然會有所調動,這或許便是轉守爲攻的時機。

進取廣西,兵入四川,已經牽制了這兩個省的清軍,歷史上三省分兵合擊水西的計劃已經難以實施。除了貴州李本深,便是這滇省清軍能夠調動,吳三桂會作何種佈置,會調多少兵將入黔,己方的突破口應該選在哪裡呢?

一連串的問題使朱永興沉思良久,依然不能得出準確的判斷。此時,房門被敲響,打斷了他的思緒。

第113章 窮追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3章 絕死一擊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6章 輕視,放鬆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55章 無題第90章 援助水西第47章 初勝第182章 無題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93章 三馬來會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86章 接戰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67章 梆子腔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82章 燧發槍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13章 窮追第195章 無題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7章 歡歌暢飲第95章 初印象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82章 燧發槍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26章 兵臨城下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37章 李晉王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73章 小朝會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45章 天變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26章 無題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91章 新氣象第4章 封賞,臺灣第82章 燧發槍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2章 高平莫氏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4章 篡改聖旨?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86章 疍家女第131章 東征救民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93章 棄城集軍第52章 縴夫,規矩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38章 廣國公第137章 李晉王第113章 窮追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7章 歡歌暢飲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9章 景東會師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6章 初涉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