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

暖和的陽光下,船隻飄在光坦而微波稍泛的海面上,慢慢靠上了碼頭。

不過換了個地方,依舊是個囚徒而已。魯王朱以海在世子朱桓的攙扶下,走出了船艙,並沒有什麼歡欣鼓舞的情緒。在他想來,之前被勳貴鄭成功所軟禁,現在只是換成朝廷留守岷世子罷了。雖然同是皇家宗室,但做法不會有什麼改變。

陽光有些刺眼,朱以海用手擋了一下,有士兵上前撐起了傘,他這纔看清岸上的人羣,略微有些吃驚。

跳板剛剛搭上,張煌言帶着幾個浙東武裝的頭領便快步奔上船來,跪倒在魯王面前。

“臣之罪,臣之罪也,令王上流離瑣尾,薪膽憂危……”張煌言心情激盪,哽咽淚下。

“是,是張卿,不,張尚書。”魯以海睜大眼睛,仔細辨認。

自清軍攻陷舟山,魯以海在張名振等的扈衛下移居金門、廈門。爲了避免鄭成功猜疑,張煌言等不敢輕去拜見,已經數年沒有相見。

“正,正是,下官。”張煌言意識到自己激動之下言語有誤,趕忙改口,淚眼模糊地望着舊主。

“快,快扶張尚書,還有衆位官員起來。”魯王朱以海推了兒子一把,環顧左右,見到忠心的舊屬,他的眼睛也潮溼了,“沒想到,孤王還能見到昔日舊人,真,真是——”

“王上,您不必傷感。”張煌言起身向岸上看了一眼,委婉地說道:“還請王上移駕下船,岷殿下特派了文武官員前來迎接,正在岸上等候。”

哦,朱以海知道此時尚不是說私密話的時候,趕忙收拾起心緒。在張煌言等人的陪伴下登岸。

從蒙自趕來、代表朱永興的馬紹愉,以及下龍的文武官員,一一上來拜見。儘管心中都明白,魯王朱以海不過將是一位被養起來的閒散宗室,但岷殿下既然作出了姿態,他們自然也不敢缺了禮數。

“海上顛簸。王爺定然疲累,當先休息恢復。”馬紹愉熱情洋溢,恭謹有禮,“明日下官再代殿下爲王爺擺宴接風如何?”

“擺宴接風就免了吧,如此鋪張,讓孤王如何承當?”朱以海倒是肯放下架子,不想過於張揚。

“此乃殿下之誠意,下官豈敢違逆。”馬紹愉笑着說道:“若王爺覺得身體欠安,便由世子代替。亦無不可。”

朱以海無奈,只好點頭答應。一行人上了車駕,向下龍鎮西面而去,在一處新建的大宅院前停了下來。衆官員又向朱以海辭別,只有張煌言等人跟隨着進到裡面。

“此地風景優美,氣候亦可,王上可在此休養。”張煌言在廳堂落座,知道朱以海有很多話要問。便先行稟告,“下官已請了名醫。爲王上調理貴體。”

朱以海感激地點了點頭,四下看了看,張煌言立知其意,忙說道:“此地皆是浙東舊人,王爺不必擔憂。”

臉上閃過一絲驚疑,朱以海嘆了口氣。說道:“岷世子倒比延平王胸襟廣闊,難怪能聚集各部,撐起西南危局。”

張煌言也有同感,朱永興對於朱以海的起居完全不插手,拔了一筆款項後便都交給了張煌言等人安排。

“這裡是安南之地吧?”魯世子朱桓開口問道:“不知將父王安置在這裡。是岷世子之意,還是張尚書所選?”

張煌言拱手作答道:“是下官所選。岷殿下有言,王爺既是皇室宗親,又是大明子民,大明所佔之地,儘可去得。選定居之所,亦由王爺決定。只是滇省戰事未息,反倒是這下龍更爲安全。”

“這裡是從安南借的,還是搶的?”魯世子朱桓還是有所疑惑,繼續問道。

“說是借,其實——嘿嘿。”張煌言欲言又止,嘿然一笑,向着牆上掛的地圖一指,“那麼一大塊地方,都是借自安南。”

朱桓走到牆邊,駐足觀瞧,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劉備借荊州,呵呵,岷世子好手段啊!”朱以海也笑了起來,聽到張煌言所轉述的話,似乎並無監視軟禁之意,他的心懷略微放開了一些,“岷世子現在駐驊何處,身爲朝廷留守,吾當先去拜見纔是。”

“岷殿下駐驊滇南蒙自,王爺不必急於前去。”張煌言勸道:“據下官觀察,最近滇省我軍可能會有所行動,戰事將起,王爺不可輕涉險地。”

“蒙自?好象挺靠近前線呢!”朱桓在地圖上找到了位置,插嘴說道。

朱以海知道張煌言懸掛地圖,是不想讓自己無所事事而頹喪灰心,但這也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屢經挫折,又被軟禁數年,他已經想通了,自知沒有爭雄天下的資本和才能。

“岷世子能善待吾等,又能親臨前線,如此的肚量和膽色,卻不是巡狩緬甸的皇上——”朱以海輕輕搖了搖頭,本來就與永曆不對付,此時鄙視的神情更是不加掩飾。

“王爺還請慎言。”張煌言無奈地苦笑了一下,岔開了話題,“下官給王爺安排了幾十名護衛,皆是浙東忠義之士,首領葉雲、王發更是忠心不二。另外,下官還買了幾名僕婦侍女,足夠王爺使喚。”

“有勞張尚書了。”朱以海感激之餘,也有些失落,岷世子如此放手,一來有釋疑之嫌,二來是已經不把自己看成威脅

停頓了一下,朱以海又謹慎地說道:“也不要過於張揚,吾在船上也聽過一些有關岷世子的事情,不建府邸,不蓄歌伎,不貪錢財,雖是形勢使然,然吾亦當節儉,勿爲他人所議。”

“王爺深明大義,下官自會安排妥當。”張煌言見魯王露出疲態,便起身告辭,由世子朱桓代他將張煌言送出。

講武堂抓武將,書院出文官,雖然沒開科舉。但這些文武學生多半會把岷世子視爲君師。將來呀,搞不好將來便會出一批希圖從龍倖進,助岷世子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

朱以海歪在椅中,輕輕撫着額頭。承平時講嫡庶,戰亂時論功績。永曆膽小懦弱,非是治亂之君。岷世子應時而起。若能中興大明,這皇帝之位倒也是實至名歸。反正自己的身體、才能、勢力都已經不適合興王圖霸,便做個閒散王爺,也可滿意。

雄心壯志或者耐心鬥志被消磨,是因爲在挫敗中有了自知之明,或者屢屢在出乎意料的局勢下感到無力。魯王朱以海屬於前者,吳三桂則屬於後面一種。

東南大敗的消息傳來,吳三桂還有些如釋重負的感覺。不管勝敗,朝廷該把精力轉到西南了吧?只要錢糧源源而來。再調外省援兵助戰,等到雨季結束,未嘗不能積聚起反攻作戰的力量。

但接連而至的卻不是令人感到鼓舞的好消息,反倒使滇省清軍陷入到進退維谷的不利境地。

“水西土蠻作叛,貴州只有四鎮兵力,能調動者最多不過三鎮;川西雅州(現雅安)郝承裔降而復叛,川陝總督李國英已親率兵馬前往嘉定(現樂山)相機進剿。如此,四川能抽調合擊水西之軍。只餘四川總兵吳之茂之四千餘人馬。”方光琛介紹着情況,停頓了一下。不無憂慮地說道:“如此兵力,恐不足以平定水西,保黔省之安寧。”

吳三桂皺着眉頭嘆了口氣,他現在感覺越來越頭痛,越來越無計可施,就象一頭被牽着鼻子的驢。破路、深壕、堡壘、地雷、襲擾等戰術已經使滇省清軍被捆住了手腳。現在後方又出了叛亂。而且他想到的,能夠施展的手段都被提前化解,敵人彷彿鑽進了他的腦袋。

廣西清軍被牽制,四川清軍被調動,湖廣也嚷嚷着夔東賊的猖狂。滇省清軍竟然只能是孤軍奮戰。

“有官員上書朝廷,欲重整旗鼓,在東南再戰鄭氏,以確保江南財賦之地。”吳三桂低沉地開口說道:“而云南宜先守禦,滇省旗兵,請以一半暫駐,一半撤至湖南,相機接應,如此可省軍需數十萬。滇逆未靖,竟有如此蠢言,全不瞭解西南戰局,真真令人忿恨。”

吳應熊在京裡,消息極爲靈通,轉來的是浙江道監察御史季振宜的奏摺所述。其中還有“守禦專任平西一藩(指三桂),若兵力不敷,可調廣西將軍孫延齡部移駐貴州”等語。

把滿洲八旗兵撤到湖南,其意是減輕雲南的糧餉負擔,也減輕朝廷的財政壓力,但顯然並不完全瞭解滇省和廣西的形勢。而且,這其中滇省八旗兵也在朝中偷偷運動,想把爛攤子扔給吳三桂,他們好撤出瘴癘叢生、水土不習的南蠻之地。

國內經歷了長時間的大規模戰爭,國內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清廷財政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可謂是入不敷出,順治十七年,國庫缺餉額超過四百萬兩。

清廷困難如此,雲貴兩省在長期戰亂之後,更是難以就地籌措糧餉。按照浙江道監察御史季振宜奏摺上所說:“滇省四周邊險,而中間百蠻錯處。四境封閉,雖與黔、蜀、桂爲鄰,卻水不通舟,山不通車,與鄰省從無告糴鄰封,藉資商販之事。其間糧餉更番往來,經歷數省,供億夫船糧糗,所費不貲,其不獨雲南困,而數省俱困矣。”

而貴州全省也同樣困難。所謂“地無三尺平”,以山地居多,可耕地甚少。貴州巡撫羅繪錦便上疏報告:“黔省以新造之地,哀鴻初集,田多荒廢,糧無由辦。”

事實上也是如此,滇省清軍所需的糧米基本上都從外省運進,千里往返,路途遙遠,耗費糜多。不僅常常不能滿足雲貴兩省的實際需求,而且往往不能及時運到。

“王爺,朝廷不是要派學士麻勒吉、石圖來滇嗎?介時與其密籌,必能讓朝廷否決此等建議和意見。”方光琛說道:“況且水西叛亂,王爺已上奏言明厲害,朝廷很快便有相關旨意,王爺亦不必過於憂慮。”

“只恐晚矣!水西之叛甚爲蹊蹺,吾猜測與僞留守有關。既是謀定而動,則必有後着啊!”吳三桂嘆了口氣,沒辦法,若是隻有他一軍在滇,還勉強可用軍事緊急爲藉口,速加征剿,但有八旗兵在,可就沒那如意了。征伐之令出自天子,有人監督着,他便必須請示朝廷批准後方可大舉用兵。

“大舉用兵暫不合適,少量抽調亦無不可。”方光琛眨着眼睛,狡黠地說道:“水西安氏逆行已彰,王爺身爲雲貴總管,可先令一軍進兵大方(貴州大方),遏要衝之路,勿使其蔓延勢大。”

吳三桂思索了片刻,點頭道:“獻廷之計可行,當派何人前往黔省呢?”

“當派一文武雙全、擅長謀劃的大將前往。”方光琛委婉地沒提姓名,但吳三桂已經猜出來了,不由得詫異地看了方光琛一眼。

方光琛恍作未見,端起茶杯喝着茶水,避開了吳三桂的目光。滇省戰局越來越不樂觀,明軍採取拖、耗戰術,清軍日漸困窘,進退兩難。對此,方光琛和劉玄初等人已經仔細研究過,困守滇省,敵勢日強,非爲久持之地。既然如此,貴州的重要性便顯出來了,可作爲一條後路早作經營。

吳三桂心中瞭然,心腹謀士也正在對滇省戰局逐漸失去信心,在委婉地建議自己把軍力慢慢移至貴州,別在滇省全消耗光了。

“吾便令國相率五千兵馬先行,獻廷以爲如何?”

“王爺英明。”方光琛放下茶杯,拱了拱手,說道:“貴州土司獨水西最大,溯稽往代,叛復無常。此於滇爲咽喉之病,於蜀爲戶牖之狠,於黔爲盤結腹心之蠱毒也。故明天啓年間,蠻長安邦彥媾難發端,曾調六七省兵馬,費千百萬金錢,大加剿伐,先後垂二十年。若王爺奉張天討之靈,直搗老狐之窟,渠魁斯縶,黨羽全芟,則是大功一件。水西安氏百年之積,富可敵國,滅之可實軍需,養兵甲,亦爲一利也。”

吳三桂呵呵一笑,對方光琛誇大敵情和剿水西安坤的實利深以爲然。

…….(未完待續。。)

第28章 離心之象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46章 火槍之威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3章 戰馬論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1章 杭州,西湖第93章 棄城集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86章 疍家女第102章 轟擊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6章 暹羅來使第188章 大調整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46章 火箭列裝第1章 北愁南喜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0章 無題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77章 突破,崩潰第92章 僞造,詭道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79章 雪中送炭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60章 追擊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6章 提點第56章 拒詔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83章 水西之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85章 急行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93章 戰馬論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章 鬥熊救美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65章 佈署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45章 大包圍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91章 新氣象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72章 攻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