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不見

南郊的莊子裡,香姑娘一改過往的嬌憨之態,手中捏着一份奏疏,面色忐忑地看着面前的陸鴻。

這份奏疏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她的父親,長安縣令元琦。

“長安那邊,似乎也不怎麼太平。”元香憂心忡忡地道。

陸鴻接過那份奏疏,是元琦上表給朝廷的,重點說的只有兩件事:第一,長安與黔中道之間的書信往來十分密切;第二,武氏諸王數月來不斷在關中徵召士卒,並且秘密操練,恐有異動!

陸鴻將那份奏疏翻來覆去看了兩遍,心中瞭然:這是元琦發現了長安武氏諸王的異動,卻不知是否應該在這個節骨眼上,報告給朝廷知曉,因此將奏疏送至江南,請自己的女兒帶到神都,交給自己定奪。

說起來這元琦能夠在長安縣令的任上一做便是多年,自然是有一定的政治智慧的。

長安縣因爲是京縣,與萬年縣兩座縣城一同組成了長安城。長安縣令是正五品上的官職,不同於從七品下至從六品上不等的外縣縣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再加上豐慶帝繼位以來,勢力龐大的武氏遷入長安,這個地方就愈發顯得“與衆不同”。長安縣令這個官職,既是一方主政首腦,又是京畿地方的長官,因爲武氏在側的緣由,同時又兼任着“看守”之職,其任職難度並不亞於權力中心的京官們。

但饒是這位長安縣令元琦的長袖善舞,因爲遠在西都,也無法切實判斷神都如今的狀況,因此對於這封十分敏感的奏疏的處置,實在不敢擅作主張。

如今他將奏疏通過元香轉呈到陸鴻的手中,顯然是一步十分謹慎,也十分正確的路子。

陸鴻手中翻着那份奏疏,不禁暗自搖頭。如今擺在他眼前的,一方面是神都城內變幻莫測的形勢,另一方面又有武氏諸王在長安的搗亂。

而且從奏疏中檢舉的,長安與黔中道往來密切這件事來看,武孝宜應該也是個閒不住的主兒……

陸鴻感到事情越來越棘手了,他手中要人沒人,要權沒權,對內要震懾城內的異動,對外還要操心整個兒天下的穩定,忍不住感到腦仁生疼,卻又無計可施。

一時間頗有些荊棘在前,而無斧斤以劈斬;虎狼在後,卻無刀矛以備身的無力之感。

陸鴻丟下奏疏, 極其厭煩地道:“就沒有一個

肯消停消停的嗎?”

他一擡眼,見香姑娘有些尷尬地站在當前,只好再度收拾心情,問道:“如果我同意這份奏疏上報,令尊有甚麼安排,誰來上奏?”

這裡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只有他一個人,且莫說他願不願意去、城內的人肯不肯放他來,即便他想去,別人也能容得下他,但他一個江南兩道經略使,替長安縣令上奏疏是怎麼一回事?

好在元琦早有預料,事前已經做了詳盡的安排。

“長安縣的步縣丞,如今就在神都,東驛館裡住着。職下可以帶到東驛館,請步縣丞上奏。”

元香按照其父的指示,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

陸鴻心想,這還差不多。

不過要想用武氏諸王的異動來前置別人,恐怕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李氏繼位後,既然敢太太平平地將武氏諸王安置在長安,那就早已防着武氏的這一手。

因爲長安四圍並無大倉,關中地區人口稠密,糧產也不十分豐富。因此,想要在長安養兵,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當年前唐高宗皇帝在長安時,還要屢次前往洛陽“就食”,原因就是長安無糧,養不活如此之多的大軍、官員。

如今長安武氏諸王想要取得糧食,首先便需攻破風陵渡,到隴州三大倉就糧,或者再往東,奪取神都周邊興洛等倉。

可風陵渡易守難攻,又豈是輕易可得的?

因此,即便城裡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也不會因此自亂陣腳——雖然武氏諸王在號召兵員的方面,着實有極高的手段。

但是隻要神都方面扼守住風陵渡,那麼長安越是兵多,潰亡也就越快——糧食消耗甚巨,而外無補充,自然就無以爲繼,甚而反噬自身……

不過武氏諸王所帶來的這份壓力,總不能叫陸鴻來獨自承擔,因此他還是同意了這份奏疏的內容,讓元香帶進城,交給步縣丞去也。

要說陸鴻對此疏不抱任何希冀,那也並不盡然。

如今神都內外暗中較勁,但是兩方的都進展甚緩,看似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一封奏疏,或許石沉大海,或許不暇一顧,但是也可能就成了打破平衡的一把鑰匙!

三月廿八,朝堂之上沒有任何迴應。

陸鴻依舊守在書房裡,看上去似乎只是在坐以待斃,或者說靜觀其

變。

但是,就在最近的兩日之間,已經又發出了三封書信,第一封送給韓清,讓他全權代表自己,與武孝宜談判,尋求合作;

第二封發往淮南道,請鄧家軍兼顧江南兩道的靖綏及防務等事,因爲陳三流已經奉命帶着新徵召的數千城防軍,開拔向深度而來;

第三封則送至神機將軍府,希望與老師取得聯繫……

在發信的同時,他也收到一些信件和消息。

其中有一封最特別的、也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信——送信的人是一位馬伕,送信的方式爲射箭。

就在這天晌午時分,一杆折去了箭簇的弩箭,從莊門外帶着哨音激射而來……

不僅如此,信紙的樣式也很別緻。

那是一張梅花箋。

陸鴻認得這種紙張,因爲廣平郡主曾經託邱太監給他捎過一封信,用的就是這種帶着馨香的粉色信紙,也就是梅花箋。

信上的內容,很簡單,語氣卻萬分緊張:“陳州王弒儲挾君,生死一線,盼君至東宮援手……”

陸鴻看罷這信,陷入了久久的凝思。

窗花燭影,天光暗淡。

陸鴻心中彷彿有一星火種在躍動着,他手中捏着那張梅花箋,思緒紛飛,彷彿瞧見了當年初見廣平的情景。

神都、仕女、步打球……

即便是往後廣平所展露出來的政治天賦,以及過人的手腕、能力,甚或於在那馬車上的旖旎風光,全都不及初見時的那一眼。

他在猜測着自己的內心,似乎是愛過,或者欣賞過這位特立獨行的女子。他忍不住走到書架邊上,捧出那本《戰國策》,隨手翻到當中一頁,一張已有些許褪色的梅花箋,便靜靜地躺在書頁的夾縫之中……

陸鴻頭一次打開那封信,只見上面兩行娟秀而又不失勁道的行書:

君不見天河之水寄多情,爲我相思獨愴然。

宮裝雲鬢復花紅,爲掩憔悴枕江山。

陸鴻念着這兩行詩,一時失落,一時哀傷。他終於明白,廣平的這封信,從來就不是寄給自己的。在她的心中,自始至終就只有那位早已魂歸天際的人,他就是江慶的哥哥,江山……

陸鴻在解懷之餘,帶着些許的傷感,沉寂了多日之後,他終於再次走出書房,走出了莊子的大門。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八章 神都的詭異氣息第二百七十章 送君行第十八章 當不當兵?第三百二十二章 各種各樣的暗流涌動(二)第一百零六章 大清早的行動第十三章 徵兵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至大朝會(中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於安東的治理設想第九十章 各自的打算第四十七章 青州守衛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一個帝國的崩壞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至大朝會(中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第二撥人馬第七十三章 糾結的李嫣第三百一十章 八門金鎖陣第二百一十七章 孔良的覺悟第三十四章 㶟水之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進宮去第二百六十六章 南部基層的問題第六十八章 建春門外事第三百八十三章 迷霧消散第八十章 戰江東大麴第三百七十七章 童謠第十六章 青州都督府第二百五十七章 八陣圖之地載陣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的倉曹參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平海軍的辦事方法(上)第一百零一章 三張飛錢第二百一十五章 杜康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一章 廣邊軍大寨第五十八章 要命的書信第一百四十四章 送行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鎖安東的鑰匙第三十七章 一門往事第十八章 當不當兵?第三十四章 㶟水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料想不到的變故第三百一十七章 汗國鎧甲下的軟肋(四)第二十七章 花源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侯義的投名狀第三十七章 一門往事第一百二十章 小陳莊的約會第二百八十章 連環計(六)第三百九十一章 宿命之戰(四)第一百八十三章 喬遷酒宴(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清繳海匪(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清繳海匪(八)第二百五十九章 夜踏敵營第三十五章 神機門人豐慶六年之前的事情第二百零三章 都裡鎮第三百四十章 陸鴻的脾氣第三十四章 㶟水之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都督府的神秘客人第二百七十三章 蕭婉出逃第二百六十六章 南部基層的問題第二百零二章 安東是個大難題第一百七十九章 郡主的僞裝第一百一十五章 朱大財主第一百九十七章 大事發生第三百七十七章 童謠第三十四章 㶟水之戰第六十六章 京都東郭城第三百一十八章 汗國鎧甲下的軟肋(五)第二十一章 作死的參軍第三百零六章 誰看了我洗澡第一百三十二章 回鄉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朋友第七十七章 廣平的邀請第二百七十五章 連環計(一)第一百四十章 佃田第九十五章 回到保海縣第十三章 徵兵第二百零八章 進入營州第一百四十九章 料想不到的變故第一百二十一章 李嫣去掃北第九十一章 宰相的決定第三百一十一章 破陣第三百六十一章 赴宴(三)第六十八章 建春門外事第五章 蹊蹺的刺殺第十八章 當不當兵?第八十章 戰江東大麴第二百七十三章 蕭婉出逃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個“外援”第三百一十二章 失落而導致的暴躁?第一百八十五章 喬遷酒宴(下)豐慶六年之前的事情第三百六十六章 天下生變第三百一十八章 汗國鎧甲下的軟肋(五)第三十一章 斯人已逝第二百五十五章 前往平壤第三十章 突厥人後裔第三百八十二章 歸去來第三百一十七章 汗國鎧甲下的軟肋(四)第七十四章 被抓了現行第三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三十章 看不見的敵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積善坊的喪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下桃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