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沒有覺悟的彥仁天皇

買賣外族奴隸之例重開,於徵伐有利。戰爭的本質便是掠奪,發動一場戰爭,銀子跟流水似的花出去,到頭來沒有一點利益,反而賠上很多錢糧,這種事誰幹?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文官們不喜征伐,因而對徵倭頗有微詞,可當徵倭帶給他們實質性的好處時,他們便改了口風,雖然沒有立即支持,卻不再指責。

紙條已經燒了,只有小小的竹筒還在。宋誠把玩着手中的竹筒,神色極是愉快。先讓文官們嚐到甜頭,下次再征伐別的國家,阻力就小得多。一而再享受到征伐的好處後,文官們便會習慣這種好處,甚至追求這種好處。

這就是溫水煮青蛙了。

信子一直小心服侍,見宋誠難得地露出愉快的神色,陪着小心道:“大人,是不是有好消息?”大人看了紙條後心情很好呢。

宋誠揮手讓她退下,繼續剛纔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無論經濟實力還是武器,都遙遙領先西方諸國,如果在這個時候遠征,把那些還處於蠻荒狀態的土地納入大明的領土,又如何?

宋誠越想越是愉快,嘴角高高翹起。一直盤算到天近黃昏,帳中昏暗,才叫信子進來點燭磨墨,待墨磨好後,又讓她出去,自己提筆寫了一封信,用錦衣衛特有的渠道送回京城。

以大明現在的實力,完全能夠成爲日不落帝國,而朱祁鎮好武,從他御駕親征就能看出來。有皇帝支持,有實力爲基礎,只要文官們不使絆子,征伐的腳步不會停。

文官們若想使絆子也不怕,錦衣衛的番子們不是吃素的。

宋誠對未來的規劃胸有成竹,既然有幸穿到大明,那麼他何妨幫助朱祁鎮改變這個世界,改變大明以後的走勢?

他揹着手走出營帳,夜風冷凜,吹拂在臉上,胸中卻有一團火在熊熊燃燒。

奏摺、密信往來費時,倒是井源那裡傳來消息,他已成功接收彥仁天皇投降,留三千軍士駐紮,傳信讓蕭維禎過去接收佔領的地方,他和彥仁天皇先行到東都和宋誠匯合。

至此,倭國被滅,成爲大明領土的一部分。

蕭維禎接到消息激動無比,換洗衣物都沒收拾,馬上直奔東京而去,手腳之麻利,讓宋誠很是無語。不過轉念一想,他也能理解,足利義政再握有實權,也是諸候,在這些自幼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眼裡,再有實力的諸侯,身份地位也無法跟君主相比。

彥仁的像徵意義更爲重要。他投降了,倭國也就滅亡了。

宋誠對彥仁的到來,冷漠到接近無視,話說回來,一個投降的君主,有什麼值得重視的?要不是想讓他到京城跳舞給朱祁鎮跳舞,讓朱祁鎮高興一下,彰顯一下大明的強大,早就一刀宰了,省得浪費糧食。

當然,宋誠也只是想想而已。此刻他率軍恭迎井源大軍歸來,兩人互相見禮後,他一雙眼睛停在井源身後的中年男子臉上。

此人正是倭國第一百零二代天皇彥仁,如果沒有宋誠穿越,他會在位三十六年三百五十七天,死後傳位給下一任,直到現代,這一系還在一代代往下傳。

彥仁長相白淨,神態溫和,絲毫沒有身爲天皇高高在上的儀態,看向宋誠時眼眸帶笑,顯得十分平易近人。

宋誠對他說不出的厭惡,絲毫不假辭色,道:“這位就是倭國天皇了?足利將軍的府邸已經準備好,請入住吧。”

井源和宋誠相識日久,這一次兩人並肩作戰更結下深交的情誼,見他如此冷漠很是意外,對他連使眼色。像彥仁這種身份,哪怕成爲階下囚,可只要一到京城,也會成爲皇帝的座上賓,此時得罪他,殊爲不智。

宋誠就當沒看見他的眼色。

倭國一直是大明的藩國,天皇繼位之前須報到大明朝廷,由大明皇帝硃筆批准,纔算正式繼位。雖然這只是一道手續,正常情況下,報到大明,大明皇帝不會不批准。但同時也說明,兩國之間關係密切。

彥仁只是名義上的君主,錦衣玉食,手中卻沒有半點權力。如今明軍接受他的投降,不僅沒有傷害他,井源反而待他有如上賓。這些天的相處,讓他有離開皇宮,隨明軍到大明也沒什麼,生活質量不會下降的感覺。因而,一路上,他和井源相談甚歡,並沒有身爲俘虜的覺悟。

明軍對他沒有敵意,他對明軍同樣沒有敵意,雙方依然友好。他確實這麼覺得。就算掌握權力的人從足利義政換成明朝皇帝,於他也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嘛。

他有這樣的想法一點不難理解,一直以來,他以及他的祖先就是作爲吉祥物存在的,他們沒有實權,無論權力如何更疊,都不會受到傷害,又身份高貴,日常用度按照君主的規格,百姓也尊他們爲君主。

這讓彥仁一脈極爲滿意。只要能繼續過這樣的生活,倭國還是大明,又有什麼分別呢?

宋誠對他冷漠,他一點沒有放在心上,反而以爲宋誠性格如此。

反而井源有些尷尬,打個哈哈,笑道:“陛下,我們在此休整兩天,便起程到長崎,離開倭國,迴歸大明。”

倭人稱呼天皇爲陛下,彥仁被俘,封號未除,故井源以此相稱。

彥仁微笑道:“提督大人安排就好。”

他真的沒有任何不適,反而是站在宋誠身後的足利義政萎靡不振,失去權力,猶如失去一切,這些天白天在帳中呆坐,晚上則是夜不能寐。

彥仁看足利義政垂頭喪氣的樣子,眼眸含笑,絲毫不掩飾他的開心。倒不是他興災樂禍,平日足利義政也無對他不敬之處,而是他想到先祖有先見之明,不掌權,便沒有失去權力的痛苦,不會爲明廷所忌,此去大明,他自當無虞,足利義政就難說了。

宋誠不知他心中的想法,見他樂於當俘虜,更爲厭惡,袍袖一拂,轉身和顧興祖說話。

顧興祖高興壞了,有驚無險跟着走一趟,就立下大功。

“你怎麼不去?倭皇沒有反抗,我們輕易進入皇宮,接收印綬。這可是大功。”他低聲埋怨宋誠。

有這份大功在手,他復爵是板上釘釘的事。

第220章 反撲第201章 準備反抗的信子第182章 氣暈第89章 人選第177章 譚裕的悲喜人生第185章 又要御駕親征第158章 找碴第156章 生病第14章 不見提督第234章 都是好東西啊第252章 母子第81章 湊熱鬧第38章 脫困第248章 怒了第46章 逃回京城的顧興祖第142章 再遇刺客第104章 新馬車第162章 兩眼一抹黑的足利義政第204章 投名狀第144章 倭人第30章 女大夫第150章 差點穿梆第71章 君臣、朋友第36章 明天殺第108章 使者第217章 誰的責任第214章 如何治理第16章 恩人第217章 誰的責任第80章 魚餌第101章 偷花者第238章 要想辦法第249章 火氣都大第200章 我投降第65章 告密者第239章 歸來第15章 毒計第72章 議功第177章 譚裕的悲喜人生第65章 告密者第104章 新馬車第4章 殺敵纔是王道(二)第76章 凌遲第244章 君臣相見第237章 我是這樣的人嗎第161章 成長第34章 用計第156章 生病第256章 安插人手第65章 告密者第33章 死囚犯第228章 聖心難測第18章 太可怕了第207章 信子的改變第79章 朝野震驚第247章 宋傑的心願第27章 不夠殺第38章 脫困第10章 獻計第197章 誰人多第6章 是誰第187章 忙碌第55章 一已之私(求收藏)第225章 各得其所第35章 再探敵營第105章 倚老賣老第184章 接受第214章 如何治理第162章 兩眼一抹黑的足利義政第52章 敢威脅老子,打死第194章 殺戮第2章 敵侵第19章 言出如山第252章 母子第70章 爲朕分憂第52章 敢威脅老子,打死第93章 得力助手第71章 君臣、朋友第116章 左右爲難第52章 敢威脅老子,打死第219章 說好的勝利呢第233章 船上第121章 被圍了第146章 君臣定計第109章 招惹了誰第134章 不講理第255章 思歸的伯顏貼木兒第39章 小子,納命來(求收藏)第68章 喜說大話第125章 雲裡霧裡第148章 隱情第125章 雲裡霧裡第130章 不戰而勝第188章 總有些事第122章 兩種選擇第130章 不戰而勝第19章 言出如山第153章 兄弟(求訂閱)第59章 當面質問(求收藏)第202章 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