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落日之三十

30清帝退位

隨着南北議和越來越明晰,之前着急組建軍隊北伐的事情慢慢轉變爲裁撤軍隊。本身起義部隊除了新軍外,大多數是投機分子和黑社會武裝,成員成分複雜,加上新成立的民國政府沒有財政收入,軍餉經常無法及時支付,時不時的有地方傳出兵痞鬧事,發生各種兵變事件。

在煙臺軍軍政府這邊也無法避免,尤其是連成基麾下的民軍,完全是地方自己招募,毫無物質保障。又仗着自己手裡有槍,還是本地派系,經常騷擾地方。劫掠地方,殺人放火,還不好追究責任。

爲此曾經力主北伐的陳乾等人改變立場,開始與黃興等籌劃精簡部隊。這一想法在袁世凱真實逼退清帝后得到進一步發揮。雙方在穩定國計民生和削弱對方實力的不同目的下達成一致。

事實上早在孫中山回國以前,南北和談已在上海進行,雙方就停戰、國體、召開國民會議等進行討論。有帝國主義支持的袁世凱,壓迫革命派妥協。

這一點在山東戰場也是如此,立憲派和有的同盟會員也向袁世凱靠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將擁護袁出任第一任大總統。這就爲啥孫中山的臨時就職典禮要如此陳述,至於個人高風亮節也是一個原因,而形勢所迫,無力維持可能是最爲客觀的原因。

故孫中山回國後,雖然反對妥協,積極主張北伐,組織了各路北伐軍,但各軍未經訓練,編制互異,指揮不靈,遭到各方面反對和掣肘。面對革命陣營的渙散狀態和南北議和的既成事實,孫中山只能讓步,另選袁世凱爲正式大總統。

在得到南方政府最後確定的答覆後,袁世凱上奏隆裕太后,請召開皇族親貴會議,速定方針。開始逼迫皇帝退位事宜,爲此袁世凱三次謝辭隆裕太后的封侯之賞賜,堅持不肯繼續爲大清續命。

當然我們也可從這看出,到了最後關頭的大清居然只給一個侯爵,這完全是自私而愚蠢,用不成熟的小伎倆逼迫袁世凱揹負故國的侯爵位置。不得不說,這是那麼騷氣的操作,是個通實務的人都拒絕,何況是袁世凱這樣的梟雄。

但是作爲故舊大臣的袁世凱還是給大清謀取了最後的利益:《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共8款:

(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清帝歲用銀四百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用;

(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妥慎保護;

(5)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6)以前宮內所用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7)清帝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8)原有之禁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帶着宣統小皇帝舉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接受優待皇室的條件,發佈退位詔書。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

皇室優待給了大清體面的結束自己的統治歷史,同時爲避免中華分裂造成割據提供了幫助。因爲在清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皇室曾考慮過退往東北,保存實力,日後藉助外國勢力以圖再起。而且清廷尚握有重兵,並且未到兵臨城下的地步,應該說退往東北,條件還是比較充足的。

當然這一情況是不可能落實的,因爲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是北洋新軍。在客觀上如果不考慮軍事力量和統治基礎的情況下,退出關內割據東北是可能的。這一點在後世僞滿洲國,僞蒙藏自治政府等得以印證。但歷史告訴後人,分裂祖國沒有前途。

大清自己入主中原,統治的基礎是武力,在沒有武力之後的苟延殘喘和賣國求榮只是自討苦吃,自取其辱。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用自己屈辱的一生告訴那些,不開眼看世界的特權貴族一個最深刻的警戒。時代變了,凡事阻擋時代變革的人都將被殘忍的拋棄,哪怕貴爲皇帝。

徐東是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但真的來臨了又有點擔心。他心中還有一位旗人格格,還有那些滿族的少年朋友。是時候提醒他們,來山東居住,或者去天津租界定居了。

因爲真正的亂世將要在稱帝與反帝的鬥爭中繼續。辛亥革命的作用,或者其在歷史上被賦予的作用是沒有達成的。在孫中山的革命綱領中,僅僅是完成了最狹隘的民族革命,即滿清退位。共和之路還沒有真實推進,但基於實力的地位而言,能做到逼迫滿清退位,也是運氣了。這一點袁世凱的作用非常巨大,在北洋一朝,雖然出現毀壞《臨時約會》、復辟稱帝等行爲,但其完全一統中華,維繫了大中國體系。

尤其難得的是在列強窺視,外患不停中,這些北洋的軍頭們,除了對內反對激進民主,只有極少數人反對共和;對外在極度依賴列強借錢的情況下,依然沒有人甘心做帝國主義的走狗,分裂國土,自立爲王的罪人。

這就被後人稱爲北洋一朝雖是軍人政治,強人政治,卻都是私德不錯,不辱沒中國人稱號的真漢子。

當然因爲時代的侷限,封建社會的荼毒殘留嚴重,加上都是當兵的出身,沒有文化,沒有思想,沒有宣傳手段,只依賴槍桿子,造成他們幹過很多蠢事,但每一個軍閥當政都是以統一中國爲目標。

他們的某些錯誤行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持久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