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 火種

天津碼頭。

從南方駛來的客輪上,有兩個讀書人提着皮箱走下舷梯。

年長者大約60歲,名叫鍾觀光,中國近代植物學開拓者,在中國第一個用科學方法研究植物分類。年幼者只有30多歲,名叫譚熙鴻,北大生物系的創始人,中國現代生物學先驅。

兩人是從杭州回來的,他們作爲北大代表,剛去南方見了蔡元培,希望蔡元培能夠回來當校長,可惜被對方婉言拒絕。

北大如今的狀況很糟糕,只六月底學期末的時候,就有十多名教授離職。其中包括化學系主任丁燮林、物理系主任顏任光、數學系主任馮祖荀、哲學系教授胡適,以及李四光、林語堂、沈兼士、錢玄同等人,或被其他學校請走,或是自己辭職。

另有顧孟餘、李大釗、陳啓修、於樹德、朱家驊等人,因政治原因未再授課。蔣夢麟、馮敘倫也銷聲匿跡,藏起來不敢露面。

到了九月份,北大的情況更加嚴重,幾乎同等於倒閉。由於教員奇缺,北大隻能宣佈繼續放假,開學之日遙遙無期。包括魯迅、陳垣等十多名教員,有的遠赴廈門,有的跑去了清華。

剩下還沒走的北大教師,都希望能把蔡元培請回來主持大局,否則他們看不到一點覆校的希望。

“唉,再這麼下去,我也要去南方了。”鍾觀光嘆氣道。

譚熙鴻只能無奈苦笑,他們這次南下,不僅是勸說蔡元培回來,還帶着邀請學者去北大的任務,用以填補學校教員數量的奇缺。在杭州的時候,譚熙鴻去請一位老同學,結果老同學反而勸他留在浙江任教。

譚熙鴻說:“天津也有不少學者,咱們再去拜訪幾個吧。”

鍾觀光搖頭道:“北大現在連教員薪水都發不出來,我哪有臉再去請人任教?”

“總得試試,我有個同學叫閆志英,是學物理的,如今正奔喪在家,”譚熙鴻說,“還有那個寫《大國崛起》的周赫煊,也可以找他聊聊,請回北大去教世界歷史。”

鍾觀光不抱希望說:“再去投旅店吧。”

兩人心情低落地走出碼頭,突然聽報童喊道:“看報看報,國民教育大討論,殺人犯和娼妓的兒子到底有沒有讀書的權利!”

“咦,”譚熙鴻突然來了興趣,招手說,“報紙來一份!”

報童奔過來,攤手道:“《大公報》,三分五釐。”

“不用找零了。”譚熙鴻遞過去5枚大銅板。

“謝謝先生。”報童高興道,這單生意他拿到五釐錢的小費。

兩人叫了黃包車,譚熙鴻坐在車上讀報,很快就看到那篇討論受教育權利的文章。他把情況複述一遍,對鍾觀光說:“鍾教授,這個周赫煊看來是熱心教育事業的,說不定能夠請動他。”

鍾觀光提醒道:“別忘了那個教育基金會,是張學良號召發起的。”

譚熙鴻默然,北大搞成現在這副模樣,主要還是拜張作霖所賜。直接派兵包圍北大,張大帥可是把學校師生嚇得夠嗆。

兩人到旅店放好行李,鍾觀光年紀大了,舟車勞頓不想再折騰,譚熙鴻卻興沖沖的跑去請周赫煊。

抵達報社,譚熙鴻問一個職員道:“請問周赫煊先生在嗎?”

“喏,那就是周先生。”職員指過去。

周赫煊正帶着人準備外出,譚熙鴻走過去說:“周先生你好,鄙人譚熙鴻,北大生物系主任。”

“幸會!”周赫煊納悶的握手,不知道這人找他幹嘛。

“周先生是要外出嗎?”譚熙鴻問。

“嗯,帶人出去做問卷調查。”周赫煊點頭道。

問卷調查這玩意兒比較新鮮,譚熙鴻主動要求跟着,與幾個報社員工一起出去。

到了街上,周赫煊對手下的人說:“做問卷調查,抽樣一定要儘可能全面。小周、老張、鄭兄、立民,你們分辨負責天津城的東西南北,我來親自跑租界這邊。調查對象,要涵蓋不同年齡層和不同職業者,每調查一個,都要做詳細記錄。聽明白了嗎?”

“明白了,社長!”衆人紛紛應道。

譚熙鴻好奇問:“周先生,你做這個問卷調查,有什麼作用嗎?”

周赫煊解釋道:“《大公報》準備做一個深度系列報道,討論國民的受教育權。這個問卷調查,就是收集老百姓對此的觀點。”

“哦,明白,”譚熙鴻讚道,“這就跟做科學實驗一樣,需要收集分析數據,想不到辦報紙也有如此講究。”

周赫煊說:“一拍腦袋寫出來的新聞,難免脫離實際情況。我們《大公報》的辦報方針是不黨、不私、不賣、不盲,這個不盲既要不盲從流俗,也要不盲目報道。”

譚熙鴻肯定道:“這也是搞科學的態度。”

兩人沒走幾步,周赫煊便找到個小販說:“你好,我是《大公報》的問卷調查員。”

“嘛呢?”小販一臉懵逼。

周赫煊詳細說:“城北的希望小學裡面,有個學生的父親是殺人犯,母親是娼妓,其他學生家長反對他讀書,要求開除。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小販說:“當然要開除啊!”

“爲什麼?”周赫煊一邊紀錄一邊問。

小販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殺人犯的兒子更不能讀書,以後當壞人會害死多少人啊。”

周赫煊又問:“中華民國的憲法規定,所有國民都擁有受教育的權利。你認爲這個學生有讀書的權利嗎?”

小販理所當然道:“還讀啥書?老爹是殺人犯,老孃是娼婦,這種人長大也肯定不是好東西,早點死了省事兒。”

“好的,謝謝你的配合,”周赫煊說,“請問你的姓名、年齡、職業,有沒有讀過書?”

小販笑道:“我叫李全,32歲,賣糖堆兒的,不識字兒。”

周赫煊又陸陸續續問了七八個人,甚至連印度籍巡捕都調查了,得到的回答驚人一致:殺人犯和娼妓的兒子不該讀書!

譚熙鴻目睹了整個經過,不可置信道:“怎麼會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別急,慢慢來。”周赫煊又截住一個戴眼鏡的,看樣子是個知識分子。

那人說道:“當然有權利讀書,現在都民國了,進步的文明社會就要給每個國民以受教育的機會。”

周赫煊問:“如果這人長大學壞呢?有知識的壞人,可比文盲危害更大。”

“那就更應該受教育,學校可以導人向善,糾正他危險的行爲觀念。”那人道。

周赫煊笑道:“謝謝你的配合,請問你的姓名、年齡、職業和受教育程度。”

那人痛快地回答:“我叫魯杏芳,字潤良,29歲,金融碩士,洋行職員。”

這個問完,譚熙鴻才說:“看來還是讀書人明事理。”

“那可不一定。”周赫煊說。

很快又問到一個賣菜大媽,她說:“多讀書有好處,這殺人犯的兒子,說不定長大也有出息呢。”

整整忙活半天,總共收到五百份調查問卷,最後統計出來:持否定觀點的佔87.2%,認爲殺人犯和娼妓的後代不應該讀書;而持肯定觀點只有12.8%(其中絕大部分是婦女和知識分子)。

看到這個結果,周赫煊默然無語,他沒想到會如此糟糕。

譚鴻熙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給忘了,嘆氣說:“國人的觀念還需要進步啊。”

第二天,《大公報》把調查結果披露出來,立即在京津知識分子羣體中引發熱議,許多學者紛紛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們提到,民國初期有三種教育。其中民衆教育理論,認爲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歷史上,這種理念正是發源於北伐時期。

周赫煊沒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報道,居然促使“民衆教育理念”提前興起,點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種。

做爲幾十年後的現代人,你很難想象民國初年那種矇昧,罪犯的兒子不配受教育,居然會是大多數老百姓的共識。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

269 算賬512161 作大死549 南國美人魚1032 新書反響623 失意的老宋942 一切就緒119 舞廳151 借錢909 老馮謀官094 小錢錢285 小路易625 大中華戲院1055 奇蹟之地610 低調俱樂部879 周委員長246 機器和人力的比賽485 口口口口……吃045 奉系清流245 封你做副教主153 學生們最痛恨的作家383 法國總領事也是書迷316 股神642 膨脹的電影皇帝255 迎回周校長645 滿地撿錢659 捐飛機382 腦子是個好東西489 大忽悠010 惑亂軍心790 扒皮食肉276 論宗教480 薇薇安362 我愛這土地563 通風報信560 回憶錄799 戰爭預警145 吃人1033 疏漏325 哥大邀請750 打飛機看奧運388 戰事尾聲512075 侯七VS馬六296 薛瘋子608 官司705 元首亮相534 收徒弟983 壁畫002 租房落腳888 吃肉350 回家861 美國士族256 狗皮膏藥校長562 一場鬧劇284 年鑑學派創始人413 新出爐的教科書236 黨即是法550 砸了好多錢269 算賬448 義勇軍出征001 初到津門318 自殺潮305 靈均053 志摩274 湯因比911 水到渠成089 清華講課後記 二685 手術990 土匪窩960 黑哥們兒347 瑰寶447 內鬥893 瞎子265 巴金643 小白臉上位874 成功學宗師王陽明740 反應883 入土爲安847 話不投機281 開飛機賀喜662 樓市崩盤773 大事化小800 黑龍會428 廬山別墅112 和平分手297 論傳統武術944 發展225 三樂堂549 南國美人魚650 常凱申的四不精神1014 拜師550 砸了好多錢989 西北匪事363 魯樑罵戰784 退貨!055 少女情懷總是詩240 教育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