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輿論攻勢

簡陋的北大學生宿舍。

潘永楨衝躺在牀上看書的謝興堯大喊:“長毛,快去上課了!”

“上課?”謝興堯扶了扶眼鏡,迷糊道,“不是都停課了嗎?”

潘永楨哭笑不得:“快走吧。你這個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連咱們學校復課都不知道。”

謝興堯這才揣着書下牀,問道:“今天上什麼課?”

“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去教室就知道了。”潘永楨對着小鏡子,整理了一陣頭髮纔出門。

住宿舍的都是窮學生,像謝興堯就是四川射洪人,揣着些錢千里迢迢來北大讀書。他是去年入學的,非常倒黴,大一剛開學就遇到北大停課,好不容易讀到大二,這尼瑪又停課了。

歷史上,這幾年的北大幾乎沒出啥名人,因爲隔三差五就來一次停課風波。

就拿謝興堯來說,堂堂的北大高才生,畢業以後只能去中學教書。後來憑藉自己的刻苦鑽研,才慢慢成爲大學老師,混了十多年靠寫學術著作出名,終於成爲著名的史學家。

二人出門直奔教學樓,半路上碰到幾個不認識的學生。

對方攔住問道:“同學,農科的教室怎麼走?”

“那邊,你一路問過去就知道,”潘永楨好奇道,“你們不是北大的學生?”

對方笑着回答說:“我們是農大的。”

潘永楨提醒道:“農科教員就兩三個,停課之後早走完了,你們過去旁聽也找不到人。”

“那怎麼辦?”對方有些無奈。

潘永楨熱情好客,邀請道:“去我們史學系吧,反正閒着也是閒着,把歷史當評書聽也是好的。”

對方只能苦笑,有人羨慕地說:“你們北大有個好校長,還能號召自行復課。我們農大就慘了,只能待在學校裡傻等,鬼知道那個李石曾什麼時候來北平。”

幾人結伴來到教室,卻發現裡面已經坐滿。

講臺上站着的是北大史學系主任朱希祖,他笑呵呵地問:“那些是北大學生?”

結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舉手,剩下的全是其他幾所公立大學來旁聽的。

“我也不知你們的學問進度,就從最基礎的講起,已經掌握的同學可以自行學習。”朱希祖無奈地說。

復課是復課,但教學已經完全亂套了。由於老師不夠,很可能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坐在同一間教室。

老師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選些淺顯知識來講,課後再根據不同情況給學生布置自學任務。文科還好些,理工科可就難了。

謝興堯站在教室角落裡,根本沒聽老師講什麼,自顧自地看從圖書館借來的著作。

直到中午,衆人來到學校食堂,發現裡頭賣的食物非常糟糕:發黃的糙米飯,夾着麥麩的窩窩頭,菜是醃白菜,湯是白水湯……

不管是高級教授、普通助教,還是學校的底層職工,全都排着隊領飯吃。

謝興堯甚至看到他的四川老鄉吳虞教授,正捧着個麥麩窩窩頭啃得歡實。這老爺子已經五十六歲了,民國時候的人保養沒那麼好,也不怕被窩窩頭磕掉兩顆牙。

不知何時,突然進來一羣記者,對着飯菜瘋狂拍照。

拍完照後又來採訪,逮着個穿着寒酸的教授問:“你們怎麼吃這些東西?”

“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那教授苦笑道,“我身兼北大、北師大、女師大、農大四所學校的教授,可現在連妻兒都養不起。從民國十年以來,政府一共欠我44個月的薪水,總計1萬2千多元。最離譜的時候,四所大學同時欠薪,別人都說我教書一場、四大皆空。上個月我兒子生病,連住院費都是借的,我就想問問國民政府,到底什麼時候發工資?”

記者又問:“既然五米度日,爲何還要教書?”

“你說爲什麼教書?不教書這國家還有救嗎?”教授氣憤地說。

記者們先後又採訪了學生和職工,最後甚至跑去那些窮困的教授家中,盡撿那些家徒四壁的拍照。

第二天早晨,多家報紙集體發力,紛紛對北平的國立大學教育情況進行報道。

辦報紙的一個個都消息精通,知道中央政府是不支持設立北平大學區的,這事鬧得再大也不會惹怒當局。

在報紙刊載的照片上,好些知名教授家徒四壁,狀況令人慘不忍睹。不僅如此,還有停課學生在街頭遊蕩的照片,全都表現出茫然的表情。

報紙上還說,周赫煊跟其他一些家境寬裕的老師,紛紛捐錢支持復課。但這些錢不敢一下子用完,因爲不知道李石曾什麼時候能解決問題,所以錢都是省着用來購買糧食,每天免費提供給老師們。

《大公報》用了兩個專版來進行深度報道,採訪了九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把平津教育界的亂象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周赫煊甚至在社論當中,指名道姓地罵李石曾:“設立北平大學區且不說,把國立九校強行合併,簡直就是拍屁股想出來的餿主意。李石曾先生你到底想幹什麼?爲何留在南京遲遲不動身北上?你是國立九校的校長,你是北平大學區的院長,平津兩地成千上萬的學生,都是你爭權奪利的籌碼嗎?”

這次的大新聞策劃已久,北方報紙鋪天蓋地的報道教育問題。國立九校的亂象只是個開始,接着河北、熱河兩省的數百所國立高中、初中和小學,那裡的老師和基層教育官員也紛紛加入,聯繫報紙痛斥李石曾的荒唐改革。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內容,實質上是重視大學教育,忽視基礎教育。但重視的沒重視起來,被忽視的羣體更加心裡不平衡,他把整個北方教育界都得罪完了。

這一系列報道猶如驚雷般,在北方引起巨大轟動。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是首次知道如今的教育現狀,不管是文人學者還是名流士紳,不管是新派還是保守派,全都加入討伐李石曾的行列。

中國是教育大國,從秦漢時期開始,教育就早已深入人心,就連要飯的叫花子都知道讀書可貴。

李石曾這次是引起了全民公怒。

這些報道很快傳到南方,想給常凱申找麻煩的汪兆銘,以及想要取締大學區制度的常凱申嫡系,居然不約而同的進行推波助瀾。

《申報》以《如此教育》爲標題,痛心疾首地進行跟蹤報道,並且號召民衆給平津兩地的老師們捐款。

正在苦心籌集教育經費的李石曾,瞬間成爲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他不得不提前啓程前往北平,收拾眼下的混亂局面。

262 科幻小說095 小說還能這樣寫?983 壁畫477 工黨領袖518 嚴峻的問題1052 街霸877 雙槍老太婆557 不要跟哲學家聊天574 鴻雁914 關岳廟529 少帥下野962 音樂無國界780 狼狽爲奸258 非主流課程390 北方教育界的破事095 小說還能這樣寫?822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137 青紅989 西北匪事340 莫斯科387 奉軍入關1007 學校687 七輪決選206 菊與刀902 醒獅勳刀510 策問828 內情752 滿地黑哨143 三毛連載248 情敵611 發酵563 通風報信545 烏煙瘴氣007 變天342 表情包773 大事化小827 與子同袍849 給老蔣提條件1001 智如象頭神228 鐵桿書迷548 悲哀的體育事業889 回憶421 東華帝君888 吃肉316 股神564 怕死和不怕死的122 購畫905 波蘭覆亡和長沙勝利415 範哈兒491 男人的佔有慾506 駁斥591 遇事不決打麻將939 採訪與演講099 談文學創作398 蕭三爺785 走爲上1025 人市454 一點小禮物156 金石其心,芝蘭其室381 青幫三大佬145 吃人619 論戰再起782 妖道必須死618 變色龍122 購畫676 萬人迎接778 吃人052 響應614 遠東檢察官209 歪曲報道609 救人434 及時雨978 周公館的牌局後記 一815 七月813 英王加冕079 滅口120 毛妹902 醒獅勳刀876 華僑之鷹489 大忽悠746 訪客盈門283 斷章337 周赫煊的貓930 周先生的人被抓壯丁了1035 老蔣的驚世大作144 翹家千金545 烏煙瘴氣461 大地頭蛇468 孫子075 侯七VS馬六242 扯着蛋516 威爾斯與銀英傳473 慾望、理智和道德913 文藝報國795 商業計劃571 凝聚135 荒唐名士086 空前絕後的證婚詞547 全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