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新作問世

就在中英科學合作館順利運行的時候,《萬曆十五年》沒有經過報刊連載,直接以整書的形勢出版了。

本書的原作者黃仁宇先生,此時剛剛加入中國遠征軍任上尉參謀。他本來讀的是南開大學機電工程系,抗戰爆發後轉學到中央軍校。機電工程專業轉修軍事並不離奇,畢竟國難當頭嘛,參軍報國是很多熱血青年的選擇。

但更離奇的在後邊,50年代,已經34歲的黃仁宇再次拿起書本,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主修新聞系,沒讀多久又轉修歷史專業。由於十多年沒有新著問世,黃仁宇在62歲的時候被紐約大學解聘教授職務。

被解聘的第二年,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出版了,一舉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和歷史類好書提名,並被美國多所大學選爲教科書,等於把紐約大學的臉抽了又抽。

黃仁宇在國內抗過日,赴緬甸當過遠征軍,又打過國共內戰。他見過目不識丁的農民士兵,也跟孫立人等高級將領共事過,還在東北和林帥交過手,親眼目睹了國軍的表面強大與迅速衰亡,切身觀察了整個民國上上下下的民衆構成。

黃仁宇在回憶錄裡表示,他最想寫的是民國曆史,但身在其中,完全無法下筆。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寫明朝,還不如說是黃仁宇假借明朝的人和事,寫出了自己對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思。

此書的核心就兩個字:反思。

……

桂林。

李四光站在陳寅恪的家門口,陳夫人唐篔開門道:“原來是李教授,快請進!”

“四光來啦,快坐!”陳寅恪來到客廳。

李四光抱拳道:“聽說老陳你要走,我特地提前來道別。”

“還早呢,我都不知道該去哪兒。”陳寅恪笑道。

陳寅恪是去年來到桂林定居的,他的妻子就是桂林人。本來打算遷往李莊做研究,但一來病體疲憊,二來廣西大學極力挽留,陳寅恪纔在桂林居住了一年時間。

現在廣西大學已經在進行期末考試了,陳寅恪打算放暑假就走,但具體去哪兒還沒決定。中研院史語所請他去李莊,八弟請他去樂山,老朋友則請他去成都。

李四光拿出一本《萬曆十五年》,笑嘻嘻地對陳寅恪說:“老陳,這是我的送別禮物,託朋友從四川寄來的。”

“萬曆十五年?”陳寅恪看了一眼封面,回憶思索道,“這一年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啊,周明誠怎麼用萬曆十五年做書名?”

“你自己留着慢慢看吧,聽說這本書在四川評價甚高。”李四光笑道。

兩人的私交非常要好,陳寅恪在廣西大學做教授,就是李四光推薦並邀請的。他們這天聊了一下午,直到吃過晚飯,李四光才告辭離開陳寅恪家。

陳寅恪的病已經基本養好了,但身體還是有點虛。他躺在牀頭把《萬曆十五年》翻開,讀了20分鐘就有些不耐煩,下意識的對這本書感到輕視和反感。

陳寅恪此時的治史方法,屬於中國乾嘉學派和西方蘭克史學的集合體。他既批評乾嘉學派爲了考據而考據,又習慣使用乾嘉學派的考據方法,並按照蘭克史學的理論展開歷史研究。

恰好,《萬曆十五年》體現的是“大歷史觀”,而“大歷史觀”又出自“年鑑學派”,“年鑑學派”又是在反對“蘭克史學”的潮流中創立的。

說白了,《萬曆十五年》和陳寅恪八字不合,雙方的史學理論大相徑庭,甚至在學術上互爲敵人。

在陳寅恪看來,《萬曆十五年》寫得太淺白了,更適合作爲歷史入門書籍。而且即便作爲入門書籍,《萬曆十五年》都不過關,因爲這本書的主觀色彩太濃重。陳寅恪所尊崇的蘭克史學,恰好要求不對歷史做價值判斷,是反對一切帶着主觀情緒研究歷史的。

幸好周赫煊寫的不是《明朝那些事兒》,否則更淺白、更主觀,陳寅恪絕對堅持不到看足三分鐘。

《萬曆十五年》的第一章,陳寅恪是抱着批判的心態看完的。他雖然堅持學術自由,不喜歡搞學術派別紛爭,但他畢竟屬於“蘭克史學”那一派,而周赫煊早在十年前就被奉爲“年鑑學派”開創者,他必然對周赫煊的史學著作看不慣。

第一章寫的是萬曆皇帝,以萬曆皇帝爲視角描述朝政改革。其中很多內容,都屬於作者的主觀臆測,對陳寅恪而言是極爲不嚴謹的。

第二章寫的是首輔申時行,同樣各種主觀臆測,但陳寅恪漸漸看出了有趣之處。

再看第三章,陳寅恪的臉上不禁露出笑容,這本書的創作意圖果然如他所料。他沒有繼續往下看,而是翻回第一章重新閱讀,一邊理解作者的隱藏筆觸,一邊查找是否有史料引用錯誤。

多虧周赫煊仔細修改了幾個月,否則以黃仁宇的原著,必然讓陳寅恪輕鬆找到錯誤點。

妻子唐篔催了他好幾次睡覺,陳寅恪卻不忍釋卷,等他把這本書看完已是第二天上午。囫圇吃過早飯,陳寅恪矇頭大睡,下午醒來繼續重新閱讀起來。

《萬曆十五年》確實是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進行主觀臆測,但全書卻選取了萬曆皇帝、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多個人物展開。每個人物的身份、立場和着眼點都不同,這些綜合起來就生動的反映出一個時代。

特別是書中對明朝社會經濟的討論,讓陳寅恪耳目一新。在這裡,周赫煊刪除了原著的“數目字理論”,因爲這個理論太過牽強、機械和片面,而是從政體和文化角度進行論證。

又是一天傍晚,陳寅恪放下手中的《萬曆十五年》。

陳寅恪屬於頂級的史學家,他可以非常清晰的發現,《萬曆十五年》處處都在影射民國。這對普通讀者來說極爲困難,但對陳寅恪而言卻極爲輕鬆。

陳寅恪是什麼人?

後世的歷史網絡小說,寫三國必然提到“閹宦集團”和“士大夫集團”,寫隋唐的必然提到“關隴集團”,這些概念都是陳寅恪在民國時期提出的。他非常善於分析總結歷史政體派系,也對歷朝的文化和經濟非常敏感,而《萬曆十五年》就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給寫活了。

當陳寅恪第五次通讀《萬曆十五年》的時候,他不僅着眼於民國,更把目光放到從唐宋到明清的歷代中國。

在這本書的結尾,作者的寫作意圖暴露無遺,他在總結中國落後的原因,討論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四海昇平的“萬曆十五年”,則在影射此時的民國,且此時的民國比“萬曆十五年”更加不堪。

“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這句話聯繫前文對明朝社會的分析,再聯繫民國的社會狀況,無疑是在說:“中華民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陳寅恪心緒難平,看完這本書後,他已經不去想抗戰是否能勝利了,而是苦苦思索中國社會的未來出路。

擺下紙幣,端坐良久,陳寅恪開始寫評論:《讀周先生之萬曆十五年有感》。

546 又是地下黨852 揭露者328 中國文壇第一人753 申訴776 真正的土豪關於漢奸的個人見解554727 六親不認514 看電影431 中國工人649 王安石與法西斯435 危局911 水到渠成201 電聲雜文493 偉大的段子手047 刀妃革命1009 新的代表作667 拜訪429 名人拜訪828 內情195 文明065 再見454 一點小禮物853 拉貝日記996 抗戰期間的西北派系之爭675 被歧視的美國佬456 默契438 再勸粉絲新年活動通知886 閒扯505 虛僞的老頭兒830 故人381 青幫三大佬062 人情最大710 比劃415 範哈兒238 大水衝了龍王廟450 文章417 劉神仙730 輩分亂了441 七人背441 七人背852 揭露者160 田中奏摺133 難民322 羅斯福123 國際友人779 人禍189 告別151 借錢775 爲富不仁的重慶首富448 義勇軍出征551 體育報國927 薄白學192 新書116 樣品044 不黨、不私、不賣、不盲582 難以解脫081 出氣筒1025 人市982 西行865 一個大漢奸的誕生437 勸諫989 西北匪事009 大帥有請714 又要發勳章248 情敵313 抵美關於漢奸的個人見解680 幻燈片691 達成937 隨行060 抵達清華490 本能743 苜蓿園780 狼狽爲奸361 完顏立童記588 一哭二鬧三上吊170 明白人231 喜570 南下230 新合夥人699 文物819 七七事變228 鐵桿書迷873 成功的秘訣715 家事862 和平呼籲166 討薪755 天下烏鴉一般黑1008 文學論戰355 買賣916 《黑土》出版492 周先生是語言學家739 成交075 侯七VS馬六162 神秘少女127 搞個大新聞870 廢除排華法案813 英王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