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

1920年6月,胡適被商務印書館聘任爲“世界叢書委員”。

1897年,上海一家英文報館裡的4個排字工人,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高鳳池創辦了商務印書館。這幾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年輕人受西風的影響——“商務”兩字就帶上了商業競爭的意味,具有不同於一般國人的眼光和胸襟。5年後毅然以高薪聘請了大名鼎鼎的張元濟主持編譯事務,使這個印刷小作坊,走向了文化出版事業。在短短25年時間裡,資金從不到4000元,以每年增長33%的速度,至1922年達到500萬元;成爲國內出版大擘,實現了商務印書館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

商務印書館的創立標誌着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早在商務創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選賢用能,開展以出版爲中心的多種經營,編寫大、中、小學等各類學校教科書,編纂《辭源》等大型工具書,譯介《天演論》《國富論》等西方學術名著,出版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整理《四部叢刊》等重要古籍,編輯“萬有文庫”“大學叢書”等大型系列圖書,出版《東方雜誌》《小說月報》《自然界》等各科雜誌十數種,創辦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校,製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攝電影等。

一代大師蔡元培,一直與商務印書館保持着特殊關係。

新文化運動剛起於“青萍之末”,張元濟即敏感到新潮的壓力與機遇。1916年9月6日,他在日記中提出要“用新人、知識較優者”。在後來幾年,直至晚年,他一直持守這個思想。“新人!新人!”是他心中不斷的呼喊。

1918年,張元濟提出商務印書館“永久之根本計劃”三條,第一條便是“培植新來有用之人”。

毫無疑問,此時張元濟已經把眼光盯上了北大年輕教授胡適。張元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曾參與戊戌變法,被光緒召見。他的學養和抱負,決定了他要物色巔峰人物。而屆時胡適正英奇縱放,立於時代潮頭,萬人矚目。

胡適被商務印書館聘任爲“世界叢書委員”,與此事當不無關係。

7月27日,胡適寫成《〈水滸傳〉考證》一文,收入亞東圖書館當年8月出版的《水滸》一書。這是胡適考證古典白話小說的開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亞東圖書館出版校點本明清小說,推動了明清小說的傳播與研究以及小說史學科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胡適扮演了最爲突出的角色,他的《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一書就是這一文學與學術事件的成果。其中有關《紅樓夢》考證,奠定了“新紅學”的基礎,素爲學人稱道。而他有關《水滸傳》的考證,也自成系列,對這部小說研究的展開,同樣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胡適考證《水滸傳》的目的,如他自己所說,是將其作爲作思想學問的一個例子。通過科學的精神、態度和方法,尋求事實、尋求真理,而不至於被人蒙着眼睛牽着鼻子走。實際上,胡適的《(水滸傳)考證》,就是對(水滸傳)的研究方面,也具有開創性。

首先是對《水滸傳》產生與演變及版本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胡適蒐集了大量梁山英雄故事的史料,如據《宋史》等記載,認定宋江及其造反的真實存在;據周密《癸辛雜識》所載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證明宋江故事在南宋已發展到相當規模;結合《宣和遺事》和元代雜劇,探討了水滸題材的具體情形與演變。在此基礎上,胡適指出了梁山英雄故事產生的題材依據與社會心理。

由此,胡適得出結論說:“《水滸傳》不是青天白日裡從半空中掉下來的,《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西曆十二世紀初年)到明朝中葉(十五世紀末年)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結晶。”

根據胡適的考證:“(1)宋江等確有可以流傳民間的事蹟與威名;(2)南宋偏安,中原失陷在異族手裡,故當時人有想望英雄的心理;(3)南宋政治腐敗,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異族統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都養成一種痛恨惡政治惡官吏的心理,由這種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澤英雄的心理。”

這一認識深刻揭示了梁山故事形成與傳播的歷史基礎與社會心理,對闡釋《水滸傳》的思想內涵與英雄品質,有重要的啓發。

胡適對《水滸傳》的版本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斷,針對魯迅所主張的《水滸傳》分簡本和繁本兩類、簡本先於繁本的觀點,他認爲百十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等簡本都是所謂坊賈的刪節本,也可能存在繁先簡後的情況。對一些具體情節與人物上的出入,他在《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根據衆英雄在徵遼、徵田虎王慶幾無損失,而徵方臘一役卻損失過三分之二以及降將馬靈、喬道清等在徵方臘戰役中沒有任何表現這兩點,指出相關情節是先後插入的。

“大概最早的長篇,頗近於魯迅先生假定的招安以後直接平方臘的本子,既無遼國,也無王慶、田虎”,並且徵遼部分是“最晚出”。

再者,對《水滸傳》的思想藝術的分析,胡適也努力提出了諸多新的見解。

在《水滸傳》的評論史上,金聖嘆佔有極高的位置。正確評價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是對這部小說的思想藝術展開全新研究不能繞行的問題。

正如胡適所說:“金聖嘆是十七世紀的一個大怪傑,他能在那個時代大膽宣言說《水滸》與《史記》《國策》有同等的文學價值,說施耐庵、董解元與莊周、屈原、司馬遷、杜甫在文學史上佔有同等的位置,說:“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這是何等眼光!何等膽氣!……這種文學眼光,在古人中很不可多得。”

金聖嘆對《水滸傳》的內涵做過深入的發掘,他揭示了《水滸傳》“亂自上作”描寫的意義,認爲小說所體現了“庶人之議皆史也”的思想價值。對於這些,胡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胡適對金聖嘆解讀《水滸傳》的基本方法並不認可,他批評說:“ 金聖嘆用了當時“選家”評文的眼光來逐句批評《水滸》,遂把一部《水滸》凌遲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紀眉批夾註的白話文範’……這種機械的文評正是八股選家的流毒,讀了不但沒有益處,並且養成一種八股式的文學觀念,是很有害的…… 金聖嘆把《春秋》的“微言大義”用到《水滸》上去,故有許多極迂腐的議論。

“金聖嘆最愛談‘作史筆法’,他卻不幸沒有歷史的眼光,他不知道《水滸》的故事乃是四百年來老百姓不逐與文人發揮一肚皮宿怨的地方。宋、元人借這故事發揮他們的宿怨,故把一座強盜山變成替天行道的機關。明初人借它發揮宿怨,故寫宋江等平四寇立大功之後反被政府陷害謀死。明朝中葉的人——所謂施耐庵——借它發揮他的一肚皮宿怨,故削去招安以後的事,作成一部純粹反抗政府的書。”

正因爲有這種觀念方法上的轉變,胡適對《水滸傳》思想內涵的認識就有了與前人不同的深刻之處。比如,他認爲:“平定方臘以後的一段,寫魯智深之死,寫燕青之去,寫宋江之死,寫徽宗夢遊梁山泊,都頗有文學意味,可算是《忠義水滸傳》後三十回中最精采的部分。”他覺得尤其是寫宋江之死一節最好,“這種見解明明是對於明初殺害功臣有感而發的。因爲這是種真的感慨,故那種幼稚的原本《水滸傳》裡也會有這樣哀豔的文章”。

與此同時,胡適對《水滸傳》的文學性質有了更爲科學的認識,比如他強調《水滸傳》中最精采的部分就在於作者在不違背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運用了“新的創造的想象力”;他又從小說與史書的區別、水滸題材作品的演變等角度,突出了小說細節的重要性:

“《水滸》所以比《史記》更好,只在多了許多瑣屑細節。《水滸》所以比《宣和遺事》更好,也只在多了許多瑣屑細節……這都是文學由略而詳,由粗枝大葉而瑣屑細節的進步。”

胡適還特別看重《水滸傳》在白話文學發展中的地位,他說:“我們拿宋元時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來比較這部《水滸傳》,我們不能不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與大匠本領;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四百年中白話文學的進步很可驚異!……是“中國白話文學完全成立的一個大紀元”。

因此,胡適的《水滸傳》考證還有更高的追求,用他的話說,就是要“替將來的什麼‘《水滸》專門家’開闢一個新方向,打開一條新道路”:

“我主張讓讀者自己虛心去看《水滸傳》,不必先懷着一些主觀的成見…… 這種種不同的時代發生種種不同的文學見解,也發生種種不同的文學作物。這便是我要貢獻給大家的一個根本的文學觀念。”

胡適對《水滸傳》的考證,代表了古代小說研究的一系列新理念,比如重視歷史背景、故事源流、版本演變、文學性質等等,從而爲小說史學科的建設,鋪下了第一層基石。

在考證了宋末到元代的水滸故事,《水滸》的作者以及對七十回本作了分析之後,胡適總結出一種歷史進化的文學觀:“種種不同的時代發生種種不同的文學見解,也發生種種不同的文學作物”。這種歷史進化的文學觀念,在考證古史演變中具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390章 內幕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40章 系矯旨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10章 戰與和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86章 學寫詩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66章 實情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86章 學寫詩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79章 新人物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章 小人精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235章 立法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204章 勸退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66章 機會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35章 立法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87章 唐繼堯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12章 兵變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06章 小德張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57章 禁賭第84章 海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