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春風化雨

這麼多年來,北京大學有過多任校長。說起來,蔡元培當北大校長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但爲北大人稱作“我們永遠的校長”的,恐怕只有蔡元培一人。

有人說:“在北京大學的時候,很少聽見蔡元培的講話。也沒有看見他和哪個學生有私人接觸。但是他依然受到學生的愛戴,是什麼原因呢?完全是人格的感召。

“道學家們講究氣象,譬如說周敦頤的氣象如‘光風霽月’。又如程頤爲程浩寫的《行狀》,說程顥‘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志,和而不流......是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測其蘊,則浩乎若滄溟之無際;極其德,美言蓋不足以形容。’

“這幾句話,對於蔡元培完全適用,這絕不是誇張。走進北大校長室,就會覺得滿屋子都是這種氣象。”

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於1915年至1918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的哲學系,這一期間,正好是蔡元培在北大校長的任上。

馮友蘭回憶說:“有一天,我在一個穿堂門的過道中走過,蔡先生不知道有什麼事也坐在過道中,我從這位新校長身邊走過,覺得他藹然仁者、慈祥誠懇的氣象,是我心裡一陣舒服。我想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春風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話也沒有說就使我受得了一次春風化雨之教,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麼言都有效。”

1918年的一天,身爲北大學生的馮友蘭因一件事急需北大開具證明。

其弟弟去美國留學,若按正常手續辦出國,已來不及。在緊急情況下,馮友蘭直接找蔡元培校長批示。

當他走進校長辦公室時,只有校長一人坐在辦公桌前看文件,“仍然是一介寒儒,書生本色,雖在事務之中,而有超乎事務、蕭然物外的氣象,這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這使他感到無比溫暖。

蔡校長聽過事由之後,知道出國留學是一件應當支持的好事,二話未說,立刻批了字,順利地辦成手續。

還有一次是馮友蘭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期間,蔡校長到美國考察訪問。

馮友蘭與其他留學生組織了一個“接待委員會”,召開歡迎會,請蔡校長講話。

當時在美國的留學生,大都是北大畢業,而北大學生向來很清高。

但是,當蔡校長走進會場時,學生們“都懷着自發的敬仰之心,不約而同地站起來”,表示由衷地歡迎。而蔡先生“慈祥誠懇的氣象和風趣的語言”,使幾百名到會者大受感動和鼓舞。

馮友蘭的這些回憶,不僅是他個人的感受,也是在場人的共同感受。

用他的話說:“他們也享受了一次春風化雨,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種精神境界的大門,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自覺,他們也會這樣說。”

在馮友蘭看來,蔡元培之所以爲大教育家,有“兩大端”。其一是教育思想及實踐,其二是人格氣象。就前者說,蔡元培以“兼容幷包”的思想辦學,使北大成爲中國近代第一所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並形成北大傳統),影響到整個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就後者說,蔡元培具有“藹然仁者”的氣象,能起到“春風化雨”的巨大作用,培養了學生獨立的人格。

在一定意義上,後一點可說是蔡元培獨有的。如馮友蘭說:“蔡先生的教育有兩大端,一個是春風化雨,一個是兼容幷包。依我的經驗,兼容幷包並不算難,春風化雨可真是太難了。”

這種經驗和感受是出於內心的,也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這也就是說,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有兩種功能。其一是培養學生的人格,提高其精神境界。其二是傳授知識,使學生掌握一種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個人謀生)的知識技能。在馮友蘭看來,二者相比,前者更難。

“兼容幷包”是蔡元培辦學的一大貢獻,但這是一種思想和方法,真正懂教育的人,也能做到,所以並不難。而“春風化雨”的作用,卻出於教育者的精神境界,關乎一個人的修養,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所以更難。

但是,蔡元培做到了,不僅做到了,而且樹立了一個光輝的人格典範。這是一種“無言之教”,其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更不是所謂量化教育能做到的。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貢獻,很多人都知道。在他身上體現了儒家的仁者氣象,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這一點卻少有人說到。

馮友蘭作爲蔡元培的學生,對此深有體會,並視之爲大教育家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馮友蘭看來,蔡先生是一位真君子。蔡先生爲人“慈祥誠懇”、“誠於中,形於外”,沒有任何造作。只有真君子才具有“藹然仁者的氣象”,也就是仁的境界。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境界,蔡先生有這種境界,因而能“春風化雨”。

“春風化雨是從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發出來的作用。沒有那種精神境界,就不能發生那種作用,有了那種精神境界,就不能不發生那種作用,這是一點也不能矯揉造作、弄虛作假的”。

有些人裝出一副君子的樣子,但是裝不像,因爲他沒有這種境界。因此,蔡先生不僅是一位能辦學的大教育家,而且是“一代宗師”。

馮友蘭對蔡元培能有這樣高的評價,與他個人的親身感受有關。同時,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感受,更出於他本人對教育的體認。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經有一位北大學生對成功充滿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卻屢屢碰壁,鮮有所獲。沮喪的他便給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寫了一封信,詳細的道出了自己的狀況和心境,希望能夠得到指點。

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並約了一個時間讓那位學生到辦公室面談。

學生激動地來到校長的辦公室。

沒等他開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來,快坐下,我給你泡杯茶。”

說完便起身,從抽屜中拿出茶葉,放進杯子裡,倒上開水,遞到學生面前的桌子上。

“這可是極品的綠茶喲,是朋友特地從南京給我帶過來的,你也嚐嚐。”蔡元培先生和藹地說道。

受寵若驚的學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幾片茶葉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慘白慘白的,沒有一點綠色,喝到口中也像白開水似的,沒有一點茶的味道”。

學生的眉頭不禁一皺。

蔡元培好像並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表情,依舊東拉西扯地談一些漫無邊際的話題,似乎完全忘記了學生來的目的。

學生極不自然地聽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頓一下,忙找了個理由提出告辭。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麼,把茶喝了再走,這可是一杯極品的綠茶。千萬別浪費了。”

畢竟是校長,學生無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禮節性地喝了一口。

可就在這時,一股清香濃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學生愣住了,詫異地打量着茶杯:茶葉已經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綠,像翡翠般燦爛奪目。不僅如此,整個辦公室裡可以聞到一種清新的香氣!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學生,滿含深意地問道:“你明白了嗎?"

學生恍然大悟,驚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說,想追求成功就要像這綠茶一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沉浸下去。”

回去後,這個學生變了個人,好友問其原因,他沉吟了一下,把自己的日記拿給了好友。

只見日記本上寫着:“生活就是一杯綠茶,只有靜下心來沉浸進去的人,才能領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蔡元培大胡適23歲,幾乎是兩個時代的人。但蔡元培對胡適非常賞識,處處呵護、竭力提攜,尤其是在胡適初入北大時。

初入北大,胡適感到壓力很大。畢竟北大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學府”,無論師資水平還是學生素質都是一流的。

要在這樣一個極富挑戰的新環境裡站穩腳跟,不要說學生和同事的不信任,就是自己也會產生幾絲懷疑。

胡適在北大登臺講課的頭一天晚上,蔡元培來到胡適家。起初胡適不曉得蔡元培的來意,一個勁地說東說西,蔡元培只是耐心地傾聽着。

後來,胡適意識到有點詫異,於是想停下來問蔡元培找他有何事。還沒等胡適開口,蔡元培就起身告辭。

走到門外時,蔡元培忽然在黑暗中停住,對胡適說:“我聘你到北大來,就是信任你。”說完這話蔡元培就走了。

胡適在原地站了一會,終於明白原來蔡校長是來給他打氣鼓勁來了。想到這,胡適的眼睛溼潤了。於是他回到室內,將第二天要講的課又溫習了一遍。

正是由於蔡元培的細心呵護和大力提攜,胡適在北大很快站穩腳跟。初入北大胡適講授中國古代哲學、英國文學和英文修辭學,月薪始爲260銀元,第二個月增至280元,爲教授中的最高薪俸。

胡適在到校僅一年多的時間裡,即先後擔任哲學研究室主任、北大編譯會評議員、英文部教授會主任等職務。而這一切都得益於蔡元培的重用。

蔡元培對胡適頗爲賞識,他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一文中稱讚胡適“舊學邃密”且“新知深沉”,“因胡適介紹而請到的好教員,頗不少”。

胡適一直很感激蔡元培的提攜,他曾多次說自己的“青年時期如果沒有蔡先生的着意提挈”,“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談起胡適的個人品德,很多人是豎大拇指的;特別是他對婚姻的態度。

在那個變革的年代,好些人身份和地位發生變化後,便藉口反對父母包辦的封建婚姻,拋棄了原來的糟糠之妻。

胡適的原配夫人是個小腳,也是雙親包辦的,但是卻能夠白頭偕老。對於胡適這樣的海歸派領軍人,實在是難得可貴。

但是,胡適也並非白璧無瑕。

北大進德會成立後,他是積極參加的,並擔負重要職務。但是,和仲甫一樣,發生過違犯戒律之事。用有些人的話說,是“一面對自己的雙親和小腳原配夫人聲稱要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面卻又在杭州煙霞洞搞婚外戀,甚至過了三個月的‘神仙生活’”。

對此,蔡元培這位進德會的大當家的,顯然沒有深究。人們常說,問世間情爲何物,很難有人說得清楚。慷慨激昂是一回事,陷入情網不能自拔是另一回事,蔡元培還是給予了理解的。可謂,理解萬歲。

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65章 模範團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章 小人精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30章 白話詩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11章 完婚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398章 張瘋子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11章 點翰林第429章 辭職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87章 吳祿貞第614章 轉折點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91章 求博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8章 下重藥第87章 吳祿貞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8章 約定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50章 復古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94章 曹錕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7章 駐節朝鮮第7章 奇遇第23章 離開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07章 童子試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62章 國恥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32章 街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