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美育

談到蔡元培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不能不談及美育,而一旦談到美育,就一定會和蔡元培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在北大校長任上,蔡元培常說的一句話是:“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育。”

他說:“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爲較近之觀照者,是知識;所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爲是由於感情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爲強,轉薄爲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爲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蔡元培是在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美育”一詞也是由他譯自德文)。

在蔡元培看來,愛美是人類性能中固有的要求,“如其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善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

美育的獨特功能,不僅在受美育的當時,能得到美的享受,可以“怡性悅情”,而且可以獲得審辨美醜的能力。

他在《美學觀念》中,把科學、道德、審美作了區別:“科學在於探究,故論理學之判斷,所以別真僞。道德在於執行,故倫理學之判斷,所以別善惡。美感在於欣賞,故美學之判斷,所以別美醜。”所以,美育還具有提高人的審美判斷能力。

更進一層,美育還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久而久之,就能培養“人人有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在他看來,要通過美育來培養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目的。

1917年,蔡元培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講,針對當時一股要在中國掀起倡導宗教的思潮,提出中國不需要倡導宗教,可以而且應該以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和宗教作了優劣的比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我國只能美育來代宗教,而絕不能以宗教來代教育。

早在德國留學,特別是就讀萊比錫大學時,他就對美育情有獨鍾。

蔡元培在後來所寫的《自寫年譜》中說:“我於講堂上既常聽美學、藝術史、文學史的講演,於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的漸集中心力於美學方面。”

他在德國,不僅聽美學課,而且知行並重,自己還學彈鋼琴、拉小提琴,把學到的美學付諸自己的人生實踐。

蔡元培從德國回南京,受命擔任臨時政府的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調紹興同鄉許壽裳到教育部,許壽裳又推薦了一起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魯迅),協助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1912年,蔡元培公開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旗幟鮮明地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中。

由蔡元培主掌的教育部,先是設在南京,後又遷往北京,許壽裳和魯迅也跟着到北京。魯迅是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的得力助手。蔡元培對教育方針的意見,由魯迅起草一個教育部文件,予以推行。

魯迅在教育部的任職,先是做社會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長,後升任爲社會教育司的僉事,主管的就是文博圖書和美術教育。

蔡元培所說的美術教育並不僅是視覺藝術的繪畫、雕塑等,而是含括所有的藝術,包括文學在內。

受蔡元培的委託,魯迅積極在北京實施藝術教育,向社會推行美育,甚至在暑假中還舉辦美術演講會。魯迅在暑期的美術演講就先後舉辦了四次,1913年發表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就是在這些演講的基礎之上作了發揮寫成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對文學藝術(總稱爲美術)的作用和價值作了較爲全面的闡釋。

到北大不久,蔡元培將藝術與美育納入北大教育系統,開設美學和美術史,親講美學。不止如此,他的更大目標是“欲謀全國藝術之普及”。

他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中說到,在十年之間,“我講了十餘次,因足疾進醫院而停止”。

而美學之課在北大一直延續。他請留法回來的張競生來北大當專職教授,繼續講授美學課程。就在北大期間,蔡元培開始了《美學通論》的撰寫,寫出了《美學的對象》、《美學的趨向》等文。

在他之後制定的一整套教育改革方案中,藝術、藝術教育及美育佔據了基礎性位置。在他看來,“美育爲近代教育之骨。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爲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鑑賞知識,而普及於社會。”

這裡的美育的目標人羣,並不侷限於藝術專業人才,而是着眼於以藝術爲業餘愛好、興趣或素養的所有普通人。

“渺小的個體找尋宇宙的本體,在被其接納與之合一的過程中獲得喜悅與安寧。這種超越性的體驗,過去人們往往通過宗教而實現。”

正是蔡元培,第一次爲國人指出了,有一條叫做“美”的道路,一樣可以抵達。

爲鼓勵北大學生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他發動師生開展課外活動,組織各類社團,學校爲之創造條件。

1917 年 7 月,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立,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胡佩衡等都是初創時期的導師。

這個名師雲集的美術社團組織,在推動中國美術教育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道路上影響深遠。

後來的美術大家李苦禪,就是在這裡遇到徐悲鴻,並得到了藝術的入門教育。依舊是這些老師,依舊是在蔡元培的倡導下,一年後共同成立了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如今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

由於蔡元培的發起與鼓勵,1918年在北大成立了音樂研究會,聘請著名音樂家蕭友梅爲導師。1922年成立北大的音樂傳習所,宗旨是培養音樂人才,國樂專家劉天華是音樂傳習所的導師之一。傳習所師生經常舉行音樂會,並出版《音樂》月刊。

文學藝術社團、文學研究會、書法研究社等也紛紛成立。

後來,張競生還發起成立了審美學社,出版審美叢書。

這種由蔡元培倡導在講堂之外展開美育的活動方式,成了北大的一個傳統。

在很長的時間裡,進入北大的人都能親身感受到這種課外的藝術氛圍。國樂社、交響樂鑑賞會、文學社、新詩社、戲劇社等一到下午社會活動時間,就各自活躍起來。

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又成立了由王朝聞、宗白華任指導的文藝美學研究會,公開出版《文藝美學》論叢。這要歸功於蔡元培美育精神的鼓舞。

正如梁漱溟在40年代所作《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所說:“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全國,收果於後世。”

蔡元培的美育精神影響之大,乃這種緣由。

對於美育方面的人才,蔡元培更是格外愛惜。徐悲鴻、劉海粟和林風眠,無一例外均得助於蔡元培的提攜。

他在法國就慧眼識人,不遺餘力幫助林風眠,資助其生活。1928年更是不拘一格任命,28歲的林風眠爲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造就中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

23 歲的徐悲鴻因時局動盪無法完成赴法的行程,滯留北京,也被求賢若渴的蔡元培請到北大,成爲外國畫部的導師。

民國著名女畫家、蔡元培最疼愛的女兒蔡威廉也任教於國立藝術院。

教務長林文錚娶了蔡威廉後,蔡元培對女婿說:“你不要從政做官,把一生精力投放在藝術事業中去,就在這裡幹一輩子,幫助林風眠把學校辦好,他一個人是很難辦下去的。”

雕塑家劉開渠原本是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系畢業生,在大學院當抄寫員。他對蔡元培說自己想出國學雕塑。1928年蔡元培就將他以“駐外著作員”身份派往巴黎,月薪80元。

他在巴黎國立美院學業有成時,蔡元培又適時來信:“國內的雕塑事業需要人才”。他的召喚讓劉開渠1933年歸國,後成爲新中國雕塑的奠基者。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說:蔡元培“在學術上也支持了無數的人,功德無量”。這位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開拓者,直接促進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形成。“社會正在變革的時期,蔡元培推動了美育極大的發展,他是做這個事情,效果最大的一個個人”。

隨着美育實踐的逐步推進,蔡元培越來越意識到,美育決不限於藝術教育。

他對美學、美育、美術三者作了區別。提出了美育不同於美術(廣義的美術,包括了所有藝術),範圍不同,作用也不同。藝術裡包含了真、善、美,文學的道德功利更爲明顯。美育則在怡性悅情,陶冶感情,培養美的精神,塑造純潔的人格,但美育的範圍卻要比藝術教育廣泛得多。

美育的工具,離不開美的對象,而美的對象廣泛存在於世界上,所以,美育的途徑十分廣闊。

針對當時文化教育界普遍把美育和美術混爲一談的這種傾向,他特別地指出:“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術混在一起。自然,美育和美術是有關係的,但這兩者範圍不同。”不同在那裡呢?“美育的範圍要比美術大得多,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佈置,繁華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靜的鄉村(例如龍華)等等,此外,如個人的舉動(例如六朝人的尚清談),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狀,都是美育。”

這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種現象,從社會上的人文現象,精神現象,一直到自然現象,都可能成爲美的對象。美育可以運用這些美的對象,作爲美育的手段,因而美育的範圍無比廣泛。

北大在蔡元培的推動下,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教育,顯著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

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5章 去買官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11章 點翰林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81章 戰漢陽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5章 挫折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90章 內幕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94章 曹錕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章 當官真好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187章 唐繼堯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40章 系矯旨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3章 科舉之路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4章 肅貪治吏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65章 模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