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倡導和平

副總統選舉流產表明:一方面,段祺瑞對其費盡心力搞出來的安福國會,已經失去控制。不但安福國會內的研究系和舊交通系,就是安福系也不全任他擺佈。

而另一方面,在一定意義上,徐世昌在總統當選後已經和段祺瑞分道揚鑣。

連個會議都張羅不起來,曾經拍着胸脯打過包票的安福系領袖王揖唐,覺得自己很失敗,也太沒面子,沒臉見人而託病到湯山休養。期望多高失望的打擊就有多大,一肚子怨氣的曹錕也稱病躲回保定。他這次急火攻心,好像真的病了,還病得不輕。

爲了拉攏曹錕,徐世昌就任大總統時,曾下令授給曹錕一等大綏嘉禾章,但遭曹錕拒絕。原來是總統府銓敘局擺了烏龍,沒有查明曹早已得過這種勳章;這一類的勳章是不能重複授的。

爲了補救這次錯誤,徐就改授曹以九獅紐寶光金刀一柄,刀上嵌有鑽石三顆,珍珠九顆,軟鋼製造,可以伸展自如,很是名貴。其實,這樣的煞費苦心也是徒勞,曹錕已經知道自己沒當上副總統的背後原因。

一九一八年十月七日,馮國璋發出通電,算是對自己卸任代總統給國人的一個交待。

電雲:“督軍省長各省議會各商會教育會各報館暨林下諸先生公鑑:國璋代理期滿,按法定任期,即日交代。爲個人計,法理尚屬無虧,爲國家計,寸心不能無愧。茲將代理一年中經過情形,及時局現象,通告國人,以期最後和平之解決。查兵禍之如何醞釀?實起於國璋攝職以前,而兵事之不能結束,則在國璋退職以後,其中曲折情形,雖有不得已之苦衷,要皆國璋無德無能之所致。兵連禍結,於斯已極。地方則數省糜爛,軍隊則遍野傷亡。糜爛者國家之元氣,傷亡者國家之勁旅。而且軍紀不振,土匪橫行,商民何辜,遭此荼毒?人非木石,寧不痛心?以此言之,國璋固不能無罪於蒼生。

“而南北諸大要人,皆以意見爭持,亦難逃世之公論。吾輩爭持意見,國民實受其殃。現在全國人民厭亂,將士灰心,財政根本空虛,軍實家儲罄盡,長此因循不決,亦不過彼此相持,紛擾日甚。臂諸兄弟訴訟,傾家蕩產,結果毫無。即參戰以後,吾國人工物產之足以協助友邦者,亦因內亂故而無暇及此。歐戰終局,我國之地位如何?雙方如不及早回頭,推誠讓步,恐以後爭無可爭,微特言戰而戰無可言,護法而亦無法可護。國璋仔肩雖卸,神明不安,法律之職權已解,國民之義務仍存。各省區文武長官,前敵諸將領,暨各界諸大君子,如以國璋之言爲不謬,羣起建議,挽救危亡,趁此全國人心希望統一之時,前敵軍隊觀望停頓之候,應天順人,一唱百和。

“國璋不死,誓必始終如一,維持公道。且明知所言無益,意外堪虞,但個人事小,國家事大,國璋只知有國,不計身家,不患我謀之不臧,但患吾誠之未至,亦明知繼任者雖極賢智,撐拄爲難,不得不通告全國人民,各本天良,以圖善後。國家幸甚,人民幸甚。再此電錶明心跡,絕非有意爭論短長,臨去之躬,決無勢力,一心爲國不知其他。倘天心人意,尚可挽回,大局不久底定,國璋一生願望,早已過量,絕無希望出山之意,天日在上,諸祈公鑑!”

十月九日,廣東軍政.府通告代行國務院職權,攝行大總統職務。

十日發出通電雲:“軍興以來,軍政.府及護法各省各軍,對內對外,迭經宣言其護法之職志,惟在完全恢復《約法》之效力,取消解散國會之亂命,以求真正之共和,爲根本之解決,庶使人知所警惕。此後以暴力蹂躪法律之事無自發生,民國國基乃臻鞏固。至是希望和平,一切依法辦理之心,尤爲國人所共聞共見。軍政.府及前敵將領,屢次通電,可覆按也。及北京非法僞國會選舉僞總統,本軍政.府於事前既通電聲明非法選舉無論選出何人,均不承認。事後又曾電徐世昌,勸其遵守《約法》,勿爲人愚。乃聞徐氏已就僞總統。事果屬實,何殊破壞國憲!以徐氏之明,甚盼及早覺悟,勿搖國本而自陷於危。本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依法攝行大總統職務,護法戡亂,固責無旁貸也。特此佈告,鹹使聞知。”

湖南前線的北軍,囊括了北洋軍的多個軍系。除了直軍,奉軍、蘇軍、魯軍、皖軍等,還有張敬堯的第七師,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但在最前方和南軍對壘的是直軍。可以說,對北軍而言,湖南戰場上的戰與和,很大的程度上,決定權是操在直軍統帥吳佩孚手中。

在南軍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桂系對湖南已無興趣,不願爲湖南和北軍拼死拼活,只想退求湖南能成爲緩衝地段,而願意維持湖南現狀。因對湘軍總司令程潛不放心,桂系極力支持譚延闓回到湖南接收湘軍的統帥權。

譚延闓從南京回到上海後,一直和桂系保持聯繫。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二日,他由上海到廣州,十四日動身到廣西,十九日在武鳴會見了陸榮廷。

譚延闓於七月間回到柳州,重任西南方面的湖南督軍。

通過湘軍的關係,桂系和吳佩孚有了聯繫。很快,吳佩孚又和譚延闓建立了聯繫。

譚、吳之間的橋樑是張其鍠。

張其鍠(1877—1927),字子武,號無竟,廣西桂林人,清末進士。

中進士後,以知縣分發湖南,歷任永州厘金局局長,零陵、芷江知縣。宣統三年(1911年)冬,作爲廣西代表參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辛亥革命時任北伐軍南武軍軍統。民國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軍務廳廳長,被授予陸軍中將銜。

民國三年三月,張其鍠當選爲約法會議議員,經李經羲推薦,袁世凱擬授其爲廣東巡閱使,並在約法會議上提出封爵。張因對袁的稱帝做法不滿,負氣離京,以研究先秦諸子爲名,息身於上海。民國六年(1917年)六月,李經羲就任國務總理,張被任命爲高等顧問。七月一日,張勳復辟,張其鍠再次退居上海,潛心於《墨子》研究。

因和譚延闓意氣相投,後成爲譚的幕僚。

吳佩孚率第三師駐衡陽期間,張其鍠借其在河南省督軍署任秘書長的哥哥張其鉅的關係,結識了吳佩孚。

張其鍠熟讀經史子集,對命理、星相之類術數也有很深的鑽研,人稱“張鐵口”。 而吳佩孚也懂卜算,兩人都長於詩文,精於星相,因此一見如故。

從此吳、張成爲莫逆之交。

此前就是由張其鍠從中牽線,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湘軍代表和吳佩孚代表得以在耒陽公平壚王壯武祠舉行談判,六月十五日訂立了停戰協定。從而基本結束了這一期的湖南的戰爭狀態,實現了南北戰爭的重大轉折。

這時,廣東戰場也起了變化。六月間,粵軍陸續續佔領龍巖、龍溪等地。“援粵”軍總司張懷芝因爲副總司令吳佩孚主和,變得孤立無援。所能指揮的,只是些在湘東吃過大敗仗的殘兵敗將。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第五期作戰計劃,和天津會議中繼續對南方用兵的決議,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一九一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兼代國務總理錢能訓,電西南方面岑春煊等呼籲和平。

電雲:“比者四方不靖,兵禍相尋,苦我人民,勞我將士。追溯用兵之始,各有不得已之苦衷。而國力既殫,紛爭未息,政治擱滯,百業凋零,僅就對內而言,已岌岌不可終日,況歐戰現將結束,行及東亞問題,苟內政長此糾紛,大局何堪設想?夫歐西戰禍,誼切同仇,猶復尊重和平,致其勸告,矧均屬邦人,奚分南北?安危所繫,休慼與同,豈忍以是非意見之爭,貽離析分崩之患?試念戰禍蔓延,窮年累月,凋殘者皆我之國土,耗散者皆我之脂膏,傷亡者皆我之同胞,同室操戈,有識所痛。推其所至,適足以摧傷國脈,自蹙生機。當茲國步艱難,一髮千鈞,再事遷延,噬臍何及?

“邇者東海膺選,首倡和平,能訓等謬忝政席,俱同斯旨,用掬誠捆,敬告羣公,倘念民困已深,國家爲重,不遺愚陋,相與籌維。各該省一切軍政、財政及用人諸端,無妨開誠佈公,從容商榷。善後辦法,更僕難詳,大要在收束軍隊,勵行民治,以勞來安集之政,收清淨寧一之功,俾國脈漸蘇,民生日厚。若法律問題,雖爲當日爭端所繫,第是丹非素,剖決綦難,以今日外交吃緊,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勢必曠日持久,治絲益棼。陸沉之憂,懸於眉睫,謂宜先就事實設法解紛,而法律問題俟之公議。凡茲愚慮,悉出真誠。諸公愛國夙殷,審時尤切,慮難匡濟,當有同心。尚冀示我周行,俾資商洽!引領南望,翹佇德音!”

這當然是徐世昌授意。

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十月二十四日,徐世昌以大總統身份下令倡導和平。

令曰:“吾國此次加入歐戰,對德奧宣戰,原爲維持人道,擁護公法,俾世界永保和平。苟一日未達此的,必當合國人全力動助,協商諸邦,期收完全之效果。夫以歐西戰禍,擾攘累年,所對敵者視若同仇,所爭持者胥關公議,猶且佳兵爲戒,倡議息爭;況吾國二十餘省,同隸於統治之權,雖西南數省,政見偶有異同,而休慼相關,奚能自外?本無南北之判,安有畛域之分?試數十年以來,幾經戰伐,罹鋒鏑者孰非胞與。糜餉械者皆我脂膏,無補時艱,轉傷國脈,則何不釋小嫌而共匡大計,蠲私忿而同勵公誠,俾國本系於苞桑,生民免於塗炭。平情衡慮,得失昭然。

“惟是中央必以公心對待國人,而誠意所施,或難盡喻。長嶽前事,可爲借鑑。故虞詐要當兩泯,防範未可遽疏,苟其妨及秩序,仍當力圖綏定。茲值列強偃武之初,正屬吾國肇新之會,欲以民生主義與協商諸邦相提挈,尤必粹國人之心思才力,刷新文治,恢張實業,以應時勢而赴時機。及茲黽勉幹濟,猶慮後時,豈容以是丹非素之微,貽破斧缺罥之痛?況兵事糾紛,四方耗斁,庶政擱滯,百業凋殘,任舉一端,已有不可終日之勢,即無對外關係,詎能長此搘持?所望邦人君子,戮力同心,幡然改圖,共銷兵革,先以圖國家之元氣,次以圖政策之推行,民國前途,庶幾有豸!……”

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96章 風雲突變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49章 就職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87章 吳祿貞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94章 曹錕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65章 模範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87章 唐繼堯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45章 張毒菌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91章 求博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91章 求博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81章 戰漢陽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34章 較量第8章 約定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7章 奇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5章 反擊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