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

曹錕本一直在直、皖兩系明爭暗鬥中保持中立,忽然加入直系的長江三督要求停止南北戰爭,對於段祺瑞的皖系無疑是強地震。

徐樹錚跑到天津遊說曹,這小徐很識人,也善於迎合人的心理。對曹錕承諾,只要曹站在皖系這一方面,將來皖系在召集新國會選副總統時,定選曹爲副總統。

他還對曹說:長江三督以李純爲首,南北和平如果實現,將來出人頭地的是李純,曹錕沾不了多少光。

對於往上走的雄心越來越大的曹錕,徐樹錚這些話很有誘惑力。曹知道將來的新國會必定是皖系控制,更知道徐樹錚在皖系一言九鼎,徐說皖系選他爲副總統應該是十拿九穩的。這個副總統很了得,黎元洪和馮國璋就都是由副總統而扶正的,曹錕動心了。

二十一日,曹錕自天津在長途電話中向段祺瑞表白,說直系四督的那個電報未經他本人同意,他也從未參與那幾人的任何活動。

接到了這個電話,段祺瑞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

實際情況是,李純曾向曹錕要求,大家聯合提出一個促進南北和平的電報,曹錕沒有明確態度。李純便認爲曹是默認了,自南京把電報發出,以曹錕領銜。

曹錕看到電報影響太大,怕與段結怨太深,於是予以否認。這一來,直系自作多情拉曹錕做大旗,把自己搞得很狼狽。

爲消除影響,經徐樹錚做工作,曹錕在二十二日單獨發出通電:主張以南軍退出長沙爲南北議和的先決條件。

這是公開表明,十一月十八日的電報與其無關。而提出南邊不可能接受的條件,看似主和,其實是主戰的。

曹錕通電發表前後,安徽督軍倪嗣沖,奉天巡閱使張作霖,督軍楊善德、盧永祥、張懷芝、張敬堯、李厚基等紛紛表示支持段祺瑞。主張繼續對南方作戰,一時間主戰派聲勢大振。

皖系叫戰,直系叫和,爭論不休。皖系說:能戰始能言和,應該以戰迫和。直系說:和以示誠意,以和爲手段,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再戰才能氣壯。

至此,北洋派的兩大派系,直系和皖系的矛盾公開化了。

辭去陸軍部次長的徐樹錚,成了最活躍的人,在天津呼風喚雨。先把搖擺中的曹錕從直系中拉過來,又策劃出一個以張作霖爲首的組織,所謂的秦、晉、皖、奉大聯盟。這個督軍大聯盟,好像又是督軍團再版。

據說日本公使也來見馮,放出威脅口吻,他說:“中國局勢正面臨極大困難,內閣不可更動,一更動必定有大亂子。”

然而,此時候的馮國璋,看到段祺瑞就有氣,和那會的黎元洪鐵了心倒段一模一樣。別說是段主動提出辭職,就是段不請辭,他也要想辦法把段搞掉。

頭等大事是找人接段這個總理,能不能幹得了先不說,得有人把位置頂上,免得夜長夢多。他首先去找王士珍,苦口婆心地求王顧念多年交情,出來幫他。

這個時候,王士珍這樣的老好人怎會沒事找罪受?結果,王士珍仍然和黎元洪請他時一樣態度,怎麼說也不肯。甚至反過來苦苦求馮,別讓他做不是人的事。說和段幾十年交情了,怎肯賣友?他不止是不肯接受總理職位,連陸軍總長一職也稱病不肯就職。

馮請他推薦人選,他嘟囔了半天說:“還是想法子讓老段出來幹,這樣,我可以當這個陸軍總長。”

馮最怕聽到這樣的話,趕忙告辭。

馮國璋又去找熊希齡、田文烈、陸徵祥等,這些個精明人個個拒絕。誰都知道段不是真心請辭,而只是要條件。馮和段都惹不起,何苦在馮、段中間受夾板氣。

這年頭很多人都想當官,而且是越大越好,可現在怪了,放着個國務總理楞是沒人幹。一切都是黎元洪走過的路,黎是碰了一大堆釘子後,哀求到了伍廷芳,才免了段的總理。還不錯,馮最後找到了病懨懨的汪大燮,汪經不起馮的苦求,到是勉強答應了;但是提出一個條件:只掛名做幾天總理,只簽署幾個公文。

馮也是想找一個過渡,只要有人過渡,馮就可再請別人。於是,馮答應了汪的條件。

段祺瑞當然知道馮國璋的心意,更想看他的笑話,親赴總統府面請辭職。

馮自然要“誠心”挽留,在被段百般謝絕後,假意請段薦賢。

馮這邊的情況什麼都瞞不過段,怎麼就這麼英雄所見略同,段推薦的恰好是汪大燮,並願親往勸駕。

十一月二十二日,馮下令準段辭職,派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

派人拿着命令找汪大燮副署,卻被其婉拒。

汪同時簽署了一紙空白命令,要求馮把繼任總理的名字填在上面。馮無奈,胡亂把王士珍的名字填上,總算大事辦成。

二十三日馮通電解釋準段辭職經過說:

“以總理關係民國之重,鄙人與總理相知之深,斷不忍聽其恝然高蹈。但總理堅欲息肩,自商汪總長代理總理,不得已於二十二日準免本職。此後內閣改組,仍盼段公舉其所知,俾國璋得收指臂之效。段總理雖暫去職,而國璋倚重之殷,與段公扶持之雅,不異曩昔。”

馮國璋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想乘機實現總統的大權獨攬,第一步是恢復袁世凱時代的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把名目稍微改一下,稱爲軍事辦公處。

這個機構在黎元洪時代稱爲軍事幕僚處。黎有心無力,沒有完成這個計劃。

但馮同樣沒有實現,因爲皖系軍人紛紛通電反對。軍事辦公處的招牌只掛了兩天,就取了下來,仍然恢復軍事處老招牌。

汪大燮僅僅承認代理一個星期的國務總理,他天天催請馮發表繼任人選。馮硬着頭皮再找王士珍,要他出山。王還是不肯,因爲這樣仍免不了“賣友”蒙羞,不過他答應幫馮物色一個人選。

王士珍幫馮國璋找的人,仍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有名氣人物,這些人早經馮敦請過而未答應,自然也不會答應王的。

馮急了,對王說:“總理問題且先放下,請看我的老面子,先就陸軍總長吧!”

王還是推諉。

就在這個時候,下臺的總理段祺瑞忽然登門訪王,請王以北洋團體爲重,先就陸軍總長。

王這才裝出十分勉強的樣子,答應到陸軍部看幾天大門。

王答應就陸軍總長後,北京軍警推舉代表到王宅請願,他們衆口同聲說:“請王老出山組閣,以鞏固北洋團體。”

這些軍警代表,不用說全是馮指使的。

十一月三十日馮又親自到王宅勸駕,不知是說了什麼,看來王是答應了。

因爲回到公府,馮就發佈了派王士珍署理內閣總理,仍兼陸軍總長。

同時發表陸徵祥爲外交總長、錢能訓爲內務總長、王克敏爲財政總長、江庸爲司法總長、田文烈爲農商總長、曹汝霖爲交通總長、傅增湘爲教育總長、劉冠雄爲海軍總長。以蔭昌爲參謀總長。

王克敏(1876年5月4日-1945年12月25日),字叔魯,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一九零零年以清朝留學生監督的名義到日本,並擔任清國駐日大使館的參贊。回國後也於外交部任職。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王克敏曾經於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執政期間出任中國銀行總裁。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克敏在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出任日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一九四零年三月,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僞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併入汪精衛的僞南京國民政.府後,又出任僞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名義上王克敏歸汪精衛管轄,事實上自成體系。後來王克敏又出任僞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務總署督辦、僞中央政治委員等要職。

日本投降之後,王克敏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獄中自殺身亡。

江庸(1878—1960),字翊雲,晚號澹翁,出生在四川璧山(現重慶市璧山區),中國近代法學家、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留學日本,一九零六年畢業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法制經濟科。歸國後授法政科舉人,曾任滿清政.府大理院推事、民國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

新中國成立後,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被推選爲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王士珍就任總理後在國務院中宣稱:“本總理決不更動一個人,今天一個人來,將來一個人去。”

據說,王所以答應當這個總理,是因爲段祺瑞出面作了工作。

段爲什麼要去勸王就任總理兼陸軍總長呢?其實段自然知道馮讓他下臺的決心已定,他了解王士珍是個無所作爲的黃老之學人物,王代他,不會搞風搞雨。換上個不知深淺的傢伙,還不知會搞出什麼麻煩。總理這個位置,他肯定還要回來的。只是,那個時候,有一個人必須滾蛋,就是馮國璋。

這時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已經在天津說動了曹錕,又去奉天聯絡張作霖,和去蚌埠聯絡倪嗣沖。如果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段現在暫時退卻而由王士珍出來維持,在他看來是有利而無害。

因爲、這不妨礙他暗中部署和掌控一切。

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10章 會考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70章 呼聲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491章 求博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9章 一心離開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3章 告密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68章 張勳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10章 會考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86章 學寫詩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39章 慶典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57章 管見十條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157章 禁賭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7章 奇遇第218章 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