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孤家寡人

現在,我們得回過頭來說一說袁世凱了。

民國五年一月五日,袁世凱頒佈討伐令,正式對雲南護國軍用兵。

令雲:“前據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奏稱:唐繼堯、任可澄擁兵謀亂,聲罪請討。又據各省將吏先後電稱:蔡鍔等通電煽動,請加懲辦等語,當時疑其另有別項情節,先將唐繼堯、任可澄、蔡鍔褫職奪官,聽候查辦;嗣據各路邊報,蔡鍔糾合亂黨,潛赴雲南,誘脅該省長官及一部軍人,謀叛國家,破壞統一,宣言獨立,遣兵窺川,稍拂逆謀,橫遭殘害,妄自尊大,擅立官府,人民多數反對,飲泣吞聲,不能抗其威力。又任意造謠,傳播遠近,妄稱某省已與聯合,某國另有陰謀,非詐欺惑衆,即挑撥感情,囈語謊言,全無事實。

“各省軍民,服從政令,拱衛國家,各友邦又皆希望和平,敦睦邦交,決非該逆等所得誣衊。當滇變肇端,政.府及各省將吏,馳電勸誥,苦口熱心,積牘盈尺,而該逆等別有肺腸,悍然不顧,以全體國民所決定之法案,該逆等竟敢以少數之奸人,違反舉國之民意,於政.府之正論,同僚之忠告,置若罔聞,喪心病狂,至此已極。該逆等或發起改變國體,或勸進,一再贊同,爲日幾何,先後迥異,變詐反覆,匪夷所思。自古國家初造,類有狡黠之徒,包藏禍心,託詞謀變;而如該逆等之陰險叵測,好亂性成者,亦不多見。至滇省人民,初無叛心,軍士亦多知大義,且邊陲貧瘠,生計奇艱,兵僅萬餘,餉難月給,指日瓦解,初何足慮。

“國家軫念滇省軍民,極不願遽興師旅,惟該逆等倚恃險遠,任意鴟張,使其盤踞稍久,必致苦我黎庶,掠及鄰封,貽大局之憂危,啓意外之牽涉,權衡輕重,不敢務爲姑容,竟廢國法。着近滇各省將軍、巡按使,一體嚴籌防剿,毋稍疏忽,並派虎威將軍曹錕督率各師,扼要進扎,聽候調用。該省之變,罪在倡亂數人,凡系脅從,但能悔悟,均免追究,如有始終守正,不肯附亂者,定予褒獎。所有滇省人民,多系良善,尤應妥爲撫卹,勿令失所,用副予討罪安民之至意。此令。”

雲南是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五宣告獨立,袁世凱所以未急於對雲南用兵,一方面是沒把雲南放在眼裡,另一方面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他籌劃和部署了三路進兵雲南的計劃,是想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而打垮護國軍。

只是這三路大軍,沒有一路如他所願。

袁的三路大兵是:

派虎威將軍第三師師長曹錕、第七師師長張敬堯、第八師師長李長泰所部入四川。曹錕的第三師原駐嶽州,張敬堯的第七師原駐南苑,李長泰的第八師原駐保定。作爲正面攻滇的主力,這爲一路。

派第六師師長馬繼增、第廿師師長範國璋、第七混成旅旅長唐天喜入湘西,兵力包括由南昌調動的馬繼增所屬第六師,由河南調動的第七混成旅,以及由奉天調動的第廿師一部分。

這算是第二路。

派粵軍第一師師長龍覲光由廣西入貴州,另由安徽調倪毓棻所屬的安武軍由湘西入黔。做爲側面的攻擊,這爲第三路。

我們說過了,袁世凱還有一個打算,是由海道運北洋軍到越南,假道滇越鐵路進攻昆明,只是未獲得法國人的同意。

袁世凱後來也由海道運北洋軍南下增援,這是他撲滅二次革命時的重要步驟,他想故技重施。

他命海軍總長劉冠雄運兵到廣東,可是這時聽到廣東情況發生了變化,又想運兵到浙江,而浙江也獨立。

後由塘沽裝運了北洋軍第十二師的一部分,以新裕、新康、新銘、愛仁等輪爲運兵船隻,以海容、海圻爲掩護船,前往華東。

四月二十日船隊到了溫州海面遇到了一場大霧,海容艦沒有達到護航的目的,反而撞上了新裕輪,兩隻船艦同時沉沒,淹死了官兵七百多人,軍械物資損失不計其數。

前方戰事不利,固然使袁世凱心焦,更讓他走投無路的是無人可用。

袁世凱在豐.澤.園設立了“徵滇臨時軍.務處”,他想請段祺瑞出來替他撐場面。段以“宿疾未愈”爲由辭卻。這和辛亥年清廷命袁世凱出山督師而袁對以“足疾未痊”如出一轍。袁爲了討好於段,低下身段,把平素極不喜歡的徐樹錚請了出來。徐樹錚因遭袁世凱反感,正專心辦正志中學,忽然有命令讓其任將軍府事務所長。

但是,段祺瑞仍絲毫不動心。還是稱病不出。

袁世凱沒辦法又想請馮國璋爲徵滇總司令,可是馮也是和段一樣,一再稱病,一再續假。而暗中卻和北方軍人及南方實力派接洽議和工作,這也和辛亥年袁暗中與革命軍議和一樣。

歷史是在故意作弄袁世凱嗎?段祺瑞和馮國璋似乎在串通一氣,以曾經的袁世凱之道還現在的袁世凱之身。

段祺瑞的態度在袁世凱的預想之中,而馮國璋稱病南京,拒絕北上,卻大出袁世凱預料。他一直認爲馮國璋對其是忠心不二的,雖然他清楚馮國璋的忠心和段芝貴是不同的。袁世凱自覺自己對馮國璋是關心備至、體貼入微,馮國璋應該沒有理由和他各奔東西。

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女士在她回憶文章中提到:袁世凱和馮國璋都喜歡吃豬肘子肉,袁家每次煮豬肘子時,袁總要給馮送一份過去。

馮國璋是真的病了嗎?袁世凱特派蔣雁行以探病爲由,專程去南京探虛實。

馮國璋當然沒有病,他抓住蔣雁行的手痛哭流涕地說:“我跟隨總統一輩子,總統要如何便如何,爲什麼總統都不把我當作人看待。”

他這話是指他前次赴北京謁袁時,袁對他否認帝制的那一幕。這件事袁世凱早就忘了,從沒當一回事,沒想到帶來如此後果。

袁世凱接到蔣的密報,知道了馮的“病況”,就走馬燈似地派阮忠樞、蔭昌、田中玉等輪流到南京來疏通、解釋。

在信誓旦旦的向馮表白自己和他是多麼親密無間的同時,暗中卻對馮下手。先是指使蔣雁行勾結江寧鎮守使王廷楨就近篡馮的權位,沒能得逞後又想電召馮到北京,解除他督理江蘇軍務一職。只是因爲山東將軍靳雲鵬、江西將軍李純打密電請勿調動馮,所以未曾下手。

袁又想借重黎元洪以副元帥名義統率徵滇軍。這個在袁世凱稱帝前,幾乎是事事時時都維護着袁的馴服工具,很好說話的老實人,自袁世凱稱帝后變了個人。

黎元洪不是革命黨,但他對共和的忠誠,在捍衛共和上所表現出的決心和勇氣,不能不讓人去重新認識這位首義元勳。

當袁世凱派人將他的想法告訴黎後,黎斷然表示:“寧可殺頭不爲利用。”

無人可用,袁世凱只能是自己來。這時候的他,既要做中華民國大總統,又要做中華帝國大皇帝,既要管外交,又要管內政,既要籌錢,又要管軍事。一時間,袁大皇帝忙得不可開交。

雲南討袁軍突起後,袁只好把全副精神都用在對雲南軍事上。一方面命政界減薪,一方面以金錢和爵位鼓勵前方將士,有功者男爵加封子爵,少將升爲中將,旅長升爲師長,或者賞食雙俸。

正在事事不如意時,宮廷之內又有人“造.反”。肅政史莊蘊寬公然鐵面無私,不用奏請而以公函送交國務卿,提出:(一)取消洪憲年號,因帝國未成立,不應先有年號;(二)請撤銷大典籌備處;(三)請取消參政院。

莊蘊寬(1866—1932),字思緘,號抱閎,晚年稱無礙居士,常州人。

一八九零年中副貢,光緒年間歷任潯陽書院主講,百色廳同知,梧州府知府、太平思順兵備道兼廣西龍州邊防督辦等職。並先後在平南設武城學堂,廣州設武備學堂、創梧州中學堂,龍州設女學和圖書社等,並受邀鈕永建,蔡鍔赴桂林協辦陸軍幹部學堂。

辛亥革命後,曾出任江蘇都督,後上京任審計院院長十二年之久,期間又是故宮博物院早期領導人之一,對阻止軍閥竊盜文物做出卓越貢獻。而後任《江蘇通志》總編纂,直至一九三二年病逝。

莊蘊寬還是位書畫家,能詩擅聯。而且字畫也非同凡響。

當然,莊蘊寬一生最引以爲傲的是錚錚鐵骨。袁世凱稱帝時,全國六十位約法會議員,五十九位表態支持,唯莊蘊寬一人拍案而起。冒死請徐世昌代遞公開信,痛陳帝制不可爲,民意不可欺,時代潮流不可逆。

莊蘊寬亦因此以骨鯁之士不畏強權的亮節高風,名滿天下,享譽士林。

袁世凱看到這一件公文,大爲震怒,宣稱要對付莊。莊蘊寬雖不懼死,但還是更願意活着,便掛冠而去。袁立即派張元奇繼任。同時令嚴禁官吏請假,凡請假的須具三人以上連環保結,並派軍警保護簡任以上的大員。正和清末監視親貴們出京一樣。

洪憲元年本應於民國五年元旦袁登極改元,由於雲南首義,各國使館又退還改元的公文,因此袁世凱的登極把戲也只好一再展期。

二月二十三日,袁有明示延緩登極之令:

“近據各文武官吏、國民代表以及各項團體、個人名義,籲請早登大位,文電絡繹,無日無之,在愛國者,亟爲久安長治之計,而當局者,應負度勢審時之責。現值滇、黔倡亂,猶驚閭閻,湘西川南一帶,因寇至而蕩析離居者,耳不忍聞。痛念吾民,難安寢饋!加以奸人造言,無奇不有,以致救民救國之初心,轉資爭利爭政之藉口;遽正大位,何以自安?予意已決,必須從緩辦理。凡我愛國之官吏士庶,當能相諒。此後凡有籲請早正大位各文電,均不許呈遞。特此通令知之。此令。”

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89章 內鬥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65章 模範團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23章 孫袁會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614章 轉折點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94章 僵局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07章 童子試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609章 考據癖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50章 復古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49章 就職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39章 進德會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66章 機會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29章 辭職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29章 辭職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8章 好景難長第55章 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