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

一個如同袁世凱這樣的公衆人物,能一點信用不講嗎?一個如此重大而又相左的政治取向,可以說變就變嗎?馬上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談何容易?

但是現在,事情已經擺到了這裡,不是他袁世凱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不是他願意怎麼做就能怎麼做,而是不這樣做不行了。無論多難,必須要做的事總得去做;所謂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

還好,袁世凱已經提前做了滲透,讓樑士詒佈置駐俄公使陸徵詳等人,電請清廷退位。

駐俄國大臣陸徵祥已電請外務部代奏:“今既政變紛乘,人懷民主,似不如追蹤太王,明詔父老,則先聖後聖德一道揆,既不以一人位號,塗炭海內生靈,仁人之報,利亦必溥。” 駐荷蘭國大臣劉鏡人,也發來內容相近的電報。

這些奏摺,袁世凱已經轉交上去了,不至於清廷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朝廷肯定會提出,不是開國民會議決定嗎?還沒開會,沒做出決定,怎麼就要求退位呢?這也是很難解釋的,幸虧有革命黨人這陣子來勢洶洶的攻勢做爲說詞。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凱與內閣大臣聯銜上折密奏《內閣請速定大計折》,其主旨就是請清帝禪讓,等於正式對清帝提出退位的要求。

折稱:“竊自武昌亂起,旬月之間,民軍響應,幾遍全國,惟直隸、河南,未經離叛,然而人心動搖,異於恆有。臣世凱奉命督師,蒙資政院投票選舉,得以多數,依例設立內閣,組織雖未完善,兩月以來,將士用命,業已克復漢口、漢陽,收回山東、山西”。

|“然而戰地範圍,過爲廣闊,幾於餉無可籌,兵不敷遣,度支艱難,計無所出,籌款之法,羅掘俱窮,大局岌岌,危逼已極,朝廷念國步之艱虞,慨生民之塗炭,是以停戰媾和,特簡唐紹儀、楊士琦等前往滬上,爲民請命,此萬不得已之苦衷,亦從來未有之創舉也”。

“屢接該大臣等來電稱民軍之意,萬衆一心,堅持共和,別無可議”等語。

“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歷代亡國之可比。我朝繼繼承承,尊重帝系。然師法孔孟,以爲百王之則,是民重君輕,聖賢業垂法守。且民軍亦不欲以改民主,末減皇室之尊崇。況東西友邦因此戰禍,其貿易之損失,已非淺鮮,而尚從事調停者,以我只政治之改革而已。

“若其久事爭持,則難免不無干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鑑大勢,以順民心。”

要求清廷召開皇族會議,從速決定帝位去留。

關於袁世凱上朝覲見過程,許多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他跪在紅氈墊上,一邊聳動着雙肩,抽縮着鼻子,流淌着眼淚,一邊向坐在炕上的隆裕太后斷斷續續地訴說着,那'傷心'的樣子簡直非語言所能形容。隆裕太后默無一言,唯有用手絹擦拭流不盡的淚水。

“坐在隆裕太后旁邊的幼小無知的宣統皇帝,不知地下跪着的矮胖老頭爲誰,聽不懂他嘴裡嘟囔的是什麼,也不明白兩個大人因何啼哭,心裡非常納悶。”

末代皇帝溥儀,這時候應該是記事了,很多年後對這個場景的回顧,證實了以上的情景是真實的。

袁世凱何以會如此,幾乎所有的人都說這是演戲,演戲給這孤兒寡母看。

如有些史家所說:“袁世凱見自己主演的這幕逼宮戲效果還不壞,心中竊喜,叩頭辭去。”談到奏章時,史家也常說道:“在這裡,什麼一定主持君主立憲”的諾言,豈忍負孤兒寡婦的惻隱之心,統統不見了,字裡行間充滿了恫嚇之意。”

爲了能當上大總統,對清廷,對革命黨,袁世凱肯定做了行騙之事。但是,袁世凱在朝上念奏摺的難過的樣子,未必是裝出來的,或許,他真的很傷心,也很難過,甚至可能有些自責。

問筆者有什麼根據,肯定沒有,只是一種推測。爲什麼這麼說?

其一,袁世凱一個大男人,一個男子漢,有什麼必要在一個弱女子面前,把自己搞得那麼狼狽呢?

其二、這樣做有用嗎?肯定沒有用,袁世凱就是在以自殺相威脅,隆裕太后也不會因此而被感動答應退位的。

其三,袁世凱是人,是個有血有肉,總得說來還是個有一定良知的人。

其四、清廷對得起袁世凱嗎?回答是肯定的。晚清這個沒落的朝廷,幹了很多很多的壞事,可以說這個朝廷欠中國所有老百姓的,欠很多很多人的,但恐怕不欠袁世凱的。

你袁世凱是出過不少力,也可以說是爲清王朝立下過不朽功勳,但你袁世凱也沒少幹壞事。比如駐節朝鮮最後關頭丟國格,誤導朝廷,對甲午戰敗是有責任的。

比如給奕劻等高官送禮,敗壞朝廷綱紀和社會風氣。比如結黨營私,用人搞任人爲親。比如,搞陰謀詭計陷害忠良。比如,把北洋軍培植成袁.家.軍,許多北洋軍將領眼中只有袁世凱而不認其它。……

從一個沒有任何功名的白丁,一路被提拔爲朝堂之上數一數二的重臣,清王朝對你袁世凱還不算厚待嗎?

幹了那麼多的壞事,對你最重的處罰,不就是讓你垂釣洹上,享幾年清福嗎?最後不還是重用了你嗎?你騙人家光緒皇帝,人家的弟弟爲死去的兄長報仇不應該嗎?也沒把你怎麼樣。

就算攝政王載灃對你不起,人家孤兒寡母沒做對不起你的事吧!而你是怎麼對人家的?如果單純地站在清廷的立場上說話,平定武昌對北洋軍不費吹灰之力,如果早點平定武昌,有後來的全國亂局嗎?袁世凱當然改變不了清廷滅亡的歷史,但是不是還可以再維持一段時間呢?如果人家就不用你袁世凱,你不還得在家垂釣嗎?而事實是請袁世凱出來,客觀地說不過是加速了清廷的滅亡。

袁世凱從前線回來的時候,隆裕太后是怎麼重託於你袁世凱的?你袁世凱又是怎麼保證的?可你是怎麼做的?對得起孤兒寡母對你的信任和重託嗎?是的,袁世凱是下定了決心要攤牌了,但不管決心多大,人怕見面,樹怕剝皮。當面對那可憐的母女時,難道會對自己做的所有一切,非常的理直氣壯嗎?

做爲一個稍有一點良心的人,不應該有所自責嗎?不應該爲自己做的那些對不起人家的事而感到歉意嗎?所以,袁世凱在朝中的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不是這樣,袁世凱恐怕都不夠人這兩撇。其實,在一定意義上說,隆裕太后也算是個可憐人。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一下這個女人。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爲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大婚慶典定於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當後宮上下爲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這是一個雪花紛飛數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燒燬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

大火過後,太和門化爲廢墟。慈禧斷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並且皇后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如何解決皇后入二道朝門成爲問題,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居然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綵棚!最終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使長期在內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難辨真僞。

第88章 大通起義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61章 張作霖第139章 慶典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82章 開張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5章 反擊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81章 戰漢陽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491章 求博第182章 開張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章 去買官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71章 您不走嗎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64章 芥蒂第162章 國恥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390章 內幕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2章 小人精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346章 驅張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6章 禍從口出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0章 朋友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