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

第一百四十八章急流勇退陳芳洲

朱祁鎮大吃一驚。

他從來感覺內閣首輔之位,是一個香餑餑,無數臣子爲了這個位置明爭暗鬥,爭鋒不下。

大部分老臣都是死在任上。

真正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人並不多。

即便是想退下來的,也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而這樣的問題,陳循都沒有。

在內,朱祁鎮沒有想要罷相的意思,在外,燕然大捷,瓦刺西遷,都是陳循主持下來的,縱然很多人對陳循對皇帝唯唯諾諾,但是大多也都承認了陳循有資格有能力擔任首輔,連三旨相公的說法,也少了。

可以說,而今的陳循正是他一輩子最高光的時間段。

卻不想陳循選擇在這個時候退下來。

朱祁鎮說道:“陳先生,你這個何意?”

陳循說道:“陛下,老臣本不是出類拔萃之才,不過是熬資歷,到了而今的位置之上,而今能名滿天下,已經夠了。老臣也知道,數月之內,內閣就要有一次大變動,王閣老,滕國公都不會在內閣之中。”

“如此臣不如一併退下來,爲陛下刷新政治讓開道路。”

朱祁鎮皺眉說道:“你就這麼不看好朕嗎?”

陳循說道:“陛下,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成法,臣乃是永樂年間進士,陛下以新法付舊臣,本來就不合適。而且變法一起,事務繁多,實在不是臣所能負擔的。”

朱祁鎮對陳循所言,是一個字都不相信。

但是他深刻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李賢所說的對。

推行任何政策,都首先要得人。而所謂得人,說起來,也可以是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根本上來說,就是人事鬥爭。

王安石一上臺,就將舊臣全部出外,壓制司馬光十幾年不得出洛陽。雖然看上去有些不地道,但是卻是最合適的。

陳循的舉動,在朱祁鎮看來,就是大部分朝臣,都沒有做好變更法度的心理準備。

陳循說起來是不堪重負,其實不想被後人指爲首禍之臣。

如果說李賢當初是一盆冷水,陳循的請辭,就是一盆冰水。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意興闌珊,他也沒有留陳循的意思。

首先陳循這個內閣首輔,本來就與之前的內閣首輔不同,之前的內閣首輔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就是周忱也是有財政主張的。

而陳循就是一維持內閣庶務的人。

他在大明政治環境之中,遠遠沒有到不可獲取的地步。

陳循既然這麼不看好他,朱祁鎮也願意留他了,君臣之間好聚好散也就罷了。

朱祁鎮照例挽留了兩句。陳循自然是一一拒絕,朱祁鎮說道:“既然先生,心意已定,朕也不強留了,只是近幾個月政事繁忙,先生明年開春再走不遲?”

陳循對此也很瞭解。

一個公司高管離職,都不要辦,不要說一個內閣首輔了。換相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陳循立即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順口問道:“先生去後,何人可任首輔?”

這幾乎是一個傳統了,就是在首輔離職的時候,朱祁鎮都會問下一任首輔的人選。

而且大多數時候,朱祁鎮都會答應下來。

這也是朱祁鎮爲了維持內閣正常的連貫性。

陳循說道:“陛下臣以爲,李賢可擔當此任。”

朱祁鎮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李賢之前的舉動,就已經說明了兩人之間決計是有聯繫的。陳循舉薦李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

至於要不要用李賢,朱祁鎮自然會有所考量。

陳循忍不住說道:“陛下待臣天高地厚之恩,臣臨行之前,有一言,請陛下明鑑之。”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陳循說道:“利不百,不變法,此古之明訓。朝廷成法自然有其道理,雖然百年以來有些地方需求修訂,但是陛下務必慎重。”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

朱祁鎮敷衍之意,幾乎不想遮掩了。

陳循見狀,如果平日他就將心思憋在心裡了。但是此刻他卻知道,這是他很難得,甚至是最後勸諫的時候了。

畢竟朱祁鎮留他到明天開春,並不以爲意味着他的權力能維持到明年開春。

大明乾清宮,之前陳循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但是之後,卻是未必了。再加上朱祁鎮對他觀感不好,他今後能不能再次進乾清宮都不大好說了。

陳循自然要一抒肺腑。

陳循說道:“陛下,臣自從成爲內閣首輔以來,就知道陛下想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首輔,是一個聽話的能辦事的首輔,臣也是這樣做的。凡是陛下之言,無不照辦。因爲臣知道陛下之心,欲於瓦刺一決勝負,此刻朝廷大事在與漠北,臣爲首輔,當供軍需,持糧道,安堵天下不使陛下憂心即可。”

“非臣無一語於天下大事,而當時非有爲於天下之時。”

朱祁鎮聽陳循如此說,心中雖然覺得陳循是爲看着臉上貼金,但是心中也有觸動。

陳循繼續說道:“陛下欲變革法度,就是要用事於天下,此刻,陛下所要的不是名將,而是名相。”

“天子任百官以治天下,此治平之理也。縱陛下有千手千眼,也難處置天下萬般事情。故而首輔就關鍵之極。”

“劉定之雖然陛下之親信,但是真以爲他是陛下之親信,決計不能爲首輔大臣,其必先陛下而後國家,而陛下要用的大臣,必先國家而後陛下。”

“並非不忠於陛下,其忠也深也。國家乃列祖列宗之天下,也是陛下子孫之天下。國家安,陛下安,國家危,是陛下危。”

“先陛下而後國家,使陛下不明百官之心,不明百姓之願。前朝王安石之亂,復現於今日。”

“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聽了,雖然覺得有些難聽,但的確承認陳循所言,也是有些道理的。

朱祁鎮雖然是皇帝,但是一直以來高高在上,他總有有萬般想法,但是他並不知道,當今天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甚至北京附近的百姓如何生活的,朱祁鎮都未必清楚。

是的,他有很多想法都是好的。如果能推行下去,定然能大興大明,但是隋煬帝當初要做的事情,難道就錯了嗎?

不論是徵高句麗,還是修大運河,都是當時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他卻是亡國-之君。

有好的想法,但如果脫離實際亂來,只會讓大明陷入深淵之中。

而變法是一個比打瓦刺更難以處理的大事。

打仗,朱祁鎮還是能想辦法用錢砸贏,但是而今局面並不是砸錢就能解決的了。所以,他必須倚重首輔。

他要的首輔大臣,必須是一個有能力有操守的人。

有能力,是能推行新政,有操守就是遇見不能辦的事情,必須有直諫的品格。

而劉定之比之李賢,在這方面要差了不少。

朱祁鎮正色說道:“先生,朕明白了。”這一句再也沒有半句敷衍之意。

後世有史學家評價大明,說明之無善治,從罷丞相開始。這一句話,或許有一些絕對。

但是其後的邏輯,朱祁鎮此刻纔開始明白了。

從此之後,朱祁鎮選擇首輔標準就改變了。楊溥當初的判斷也錯了,從朱祁鎮登基以來,到現在,首輔的權力是越來越小,但是到了現在卻是一個轉折,首輔的權力開始越來越大,這雖然會考驗朱祁鎮統治的藝術,但是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