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

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

王驥說道:“除此之外,還有甘肅方面上報,有哈密大軍越過關西七衛,兵臨嘉峪關下,不過任禮已經向朝廷保證,決計能抗擊瓦刺人的兵馬,陛下也無須擔心。”

“陝西,甘肅,都無關大軍,瓦刺的主力在宣大。”

朱祁鎮明白王驥的意思。

即便這個時候,陝西與甘肅大敗的消息傳來,朱祁鎮不能也不會向陝西甘肅增加一名援軍,固然是千里迢迢鞭長莫及,也是朱祁鎮手中三十多萬京營兵力,是朱祁鎮的預備隊,是大明最重要的重兵集團。

只能投入主要戰場。

朱祁鎮面對張輔說道:“英國公,朕年少無知,而今局面,國公當何以教我?”

英國公說道:“臣不敢當。”他微微一頓,說道:“不過臣受太宗,仁宗,先帝三代重用,自然會爲大明盡心竭力。”

“正如王大人所言,而今局面紛亂之極,看上去亂糟糟的,但解其紛擾之處,就之宣大。具體的說,就是在大同。”

“也先與脫脫不花之間的關係,天下皆知。一旦瓦刺戰敗,脫脫不花是會回草原爭奪權位,還是南下犯邊,也就是很簡單了。”

“所以,對脫脫不花來說,保存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的。在遼東,脫脫不花絕對不會輕易與朝廷決戰,不過,你來我往抓迷藏而已,而且臣記得,遼東邊牆已經修建的差不多了,請陛下下令曹義,謹守城池,守住邊牆就行了。”

“避其鋒芒,擊其墮歸,在脫脫不花退兵的時候,纔是遼東出戰的時候。而且臣擔心遼東打的太好,也先反而不敢深入了。”

英國公說道:“這一次瓦刺大舉進犯,大同邊民損失慘重,臣有意將瓦刺大軍留在長城之內,讓瓦刺再也沒有下一次。”

朱祁鎮聽英國公所言,御案之下,也握緊了拳頭。

大同附近而今已經是一片白地了,固然有不少百姓,在事前躲進了大同城之中,但是有更多的百姓,都在準備收割。

所以,這些百姓都落到了瓦刺的手中。

陽和衛的情況,比大同附近更慘。

這一筆血仇,朱祁鎮心中只能記着。朱祁鎮說道:“國公,計將安出?”

英國公說道:“陛下當派遣京營大軍,從紫荊關,支援大同。三千營已經各部騎兵先行,臣估計三五日之內,就能在大同城下,匯合楊洪所部,定能大破瓦刺大軍。”

朱祁鎮說道:“就如此?”

英國公笑道:“打仗就是這樣,事先紛亂如麻,但是真正打的時候,殺人只需一刀而已。”

朱祁鎮說道:“出兵多少?”

英國公說道:“兵貴神速,當用騎兵,三千營,五軍營,各部騎兵盡發,數萬步卒在後,神機營太過沉重,就留守京師吧。”

“臣以爲在步騎十五左右。”

朱祁鎮說道:“如此一來,宣府方面就不管了嗎?”

朱祁鎮這一段時間,對京營摸過底,號稱五十萬京營,其實除卻七萬班軍之外,只有四十萬,其中缺額什麼也有不少。

不過在朱祁鎮一次次的校閱檢查之下,各部努力想辦法將缺額補齊。雖然沒有完全到四十萬,但是缺額也在一兩萬左右。

朱祁鎮也不能在出戰之前,將將校逼得太緊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是有近四十萬人,並不是說,這四十萬人都是精銳了。

衛所軍是分屯軍與戰兵的。

既然京營也是衛所軍,那麼也是有戰兵與屯兵的。所以大明號稱五十萬京營大軍的,實際上的常備軍也是打了折扣的。

這就是朱祁鎮從去年開始,大規模校閱大軍,其實這種校閱,將很多屯兵都重新訓練起來。

真正能劃入大明精銳之列,那種能在草原上以一打三的精銳騎兵,或者能在決戰之中,直面瓦刺重器的步卒,京營之中不超過三十萬,就在二十五萬到三十萬之間。

甚至更低。

因爲軍隊這東西,不在戰場上真真打上一仗,有時候是很難說是精銳,還是樣子貨的。

而今張輔要抽調的軍隊,都是響噹噹的營頭。

十五萬精銳,就是將京營大部分精銳都抽調走了。

剩下的各部人馬,也就是神機營,還有御馬監的人馬,還有保定侯孟瑛的南征軍舊部,堪稱精銳了。

大明京師總不能不留人馬駐守,而且還不能少。

原因很簡單,北京城池太大了,僅僅是將北京城牆站滿,都需要十萬人。至於之前那些屯兵,搖旗吶喊還行,真要上陣殺敵,還欠了很多。

如此一來,怎麼給宣府調配援軍,都不大合適。

張輔說道:“臣觀宣府情況,郭登是大將之才,他撐得住。而且大同與宣府太近了,今日瓦刺大軍在獨石堡,焉知明日不在大同?”

“所以,大軍不應該分散佈置。”

“打疼了也先,阿刺知院,能在宣府坐得住嗎?”

朱祁鎮頓時明白,這一次出兵,看似打得一路,其實是兩路人馬。瓦刺的要害就是也先,大明尋求的就是決戰。

其他枝節都可以忽略不計。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既然神機營行軍緩慢,那麼朕將御馬監各部騎兵,也拔給成國公,給他籌齊二十萬人馬。”

“勝負決於一戰。”

朱祁鎮對成國公能力不大信任,也不求成國公能打出一場驚豔的以少勝多了,就讓成國公能打出一場以衆凌寡的勝戰就行了。

反正對於朱祁鎮來說,只要能勝利就行了。

如果再加上大同與宣府的大軍,成國公麾下人馬,將近四十萬了。即便單單算堪稱精銳的戰兵,也最少有近三十萬,其中騎兵數量接近十五萬,北京之中,除卻宮中一些護衛侍從之外,幾乎沒有成建制的騎兵了。

王驥說道:“陛下三思,如此一來北京就空虛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朕以北京城牆爲依靠,自然是空虛了,但是朕依靠的就是大明的將士,這些將士在北京,還是在邊塞,對朕來說都是一樣的。”

幾個內閣大臣一起行禮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對周忱說道:“首輔,這一戰,各種賞賜,已經賑災,勞軍等銀子,你都要準備到前頭去。”

周忱微微咬牙,說道:“臣明白。”

大明衛所制中的養兵成本很低的。也就是太祖皇帝所言的養兵百萬不費一錢。

但是隨着衛所制度的崩潰,朱祁鎮想要軍隊有戰鬥力,就要持續不斷的向軍隊裡面砸錢。

不要看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其實歷史正統親征帶來的大軍,還沒有二十萬。而瓦刺大軍也決計沒有僅僅三萬之衆。

正是之前所說過的原因。

雖然朱祁鎮並沒有對軍事方面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但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還是有的。

不管是在勳貴之中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往軍隊之中砸錢,維持軍隊的戰鬥力,培養一批批忠於自己的中下層軍官,還是他時時刻刻對京營的關注。

京營比正統同期已經好上太多了。

只是如此一來,一種另外的痼疾也隱隱約約呈現出來,就是明後期的沉重軍備負擔。

呈現出一種砸錢,就有戰鬥力,不砸錢就一觸及潰,甚至砸下去的錢,到了士卒手中的也不多。

本來財政就不的好,面對這樣的無底洞,周忱看上去在這場會議之中什麼也沒有做。但是他纔是承受壓力最大的那一個。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