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

第一百七十七章烽火傳京師

從二月冰雪開始融化開始。

九邊烽煙就沒有斷絕過。

從海西到甘肅,大戰沒有,但是百餘胡騎出沒的頻率,越來越高,宣示了這是一個不尋常年份。

朱祁鎮精選了能臣良將坐鎮各地,任禮在甘肅,楊洪在大同,郭登在宣府,曹義在遼東,焦禮在海西。

乃至於寧夏,陝西等地,也是補充了糧餉。

可以說每一座邊城之中,最少有三年存糧。

這個準備在徐晞時代就已經完成了。

也就是即便在決戰失禮的情況之下,不管瓦刺進攻那一座城池,只要守將不出大的紕漏,堅守三年以上,都是可以的。

雖然朱祁鎮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

但是他下意識做了很多替手。

就好像做一個計劃一樣,從來不可能只有A計劃,要有B計劃,C計劃如是等等。

特別是這樣關乎國運的時候,朱祁鎮從來不敢相信任何人的。

張輔與王驥一直判斷,這不過是騷擾而已,從俘獲的蒙古俘虜來看,這些人也都是一些活不下來的小部落。

充當第一輪炮灰。

這些部落自然不可能撼動了九邊防線。

但是也讓邊境肅殺起來了。

京營大軍也開始處於戰備狀態了,朱祁鎮也停止大規模校閱軍隊。京營七十二衛,大部分士卒都只能分批迴家。

保持一半以上的軍隊一直在營中。

京營說起來很厲害,其實他們也是衛所體制的,就在北京附近一共七十二個衛所,就是所謂的京營七十二衛。

距離家這麼近,很多京營士卒家就在軍營旁邊,更不要說,長期繃緊神經,也不利於備戰。

畢竟說不定打仗,就在下半年了。

只是到了五月,正是一年炎熱的開始,也是北國麥熟的時候,特別是河北地區,不知道是天公做美,還是河北水利工程,完全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今年是河北少見的一次大豐收。

與喜訊一起傳來的,就是噩耗。

瓦刺扣關了。

就在北國百姓正忙着收割的時候,從遼東,到甘肅,一道道的烽煙,沿着一個個烽火臺,傳遞到京師之中。

一般來,用烽煙的多寡來區別人數。人數越多,點燃的烽煙就越密集。

而朱祁鎮在萬壽山上登高北方的時候,卻見無數烽煙就好像是支撐天地的柱子一般,越來越越多,密密麻麻的好像是樹林,綿延到視線的盡頭。

白日放煙,夜晚放火。

震動京師。

這是大明有史第一次,上一次大概就是開國之初,王保保還佔據山西太原的時候,有過一次反攻北京。

被徐達不守反攻,反客爲主,直撲太原,逼得王保保回援,將這個天下奇男子,打得幾乎僅以身免。

但是這已經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而今即便年歲最老的人,也記不得這事情了。

特別而今很多人都活在太宗時代輝煌之中,面對這樣的情況,第一個想法,是不敢相信。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朝廷與瓦刺之間的關係破裂,但是他們都不敢相信,小小一個瓦刺,居然敢冒犯天朝。更不敢相信,區區一個瓦刺,能有如此大的聲勢。

朱祁鎮在得到消息第一時間,就召集了所有內閣大臣在武英殿議事。

這一次議事,朱祁鎮將什麼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的人員,全部摒除在外了。

原因很簡單,這樣情況,人太多,意見太多,反而不是什麼好事。

“陛下,臣請罪。”王驥第一時間發言,說道:“臣料事不明,誤朝廷大事,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起,此事如何能怪得了先生。乃是瓦刺有意如此。而今,國勢如此,正需先生助朕,先生何須如此?”

秋後入寇,乃是遊牧民族的慣例,王驥當時也是以常理論斷的,而且朱祁鎮也不至於相信王驥一個人,所以他就此事也詢問過不少大臣,很多大臣都是這樣認爲的。

只能說,現在的戰略主動權在瓦刺手中。

瓦刺想什麼時候入寇,就什麼時候入寇。王驥判斷失誤也是情有可原的。

王驥說道:“老臣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說道:“瓦刺南下情況摸清楚了沒有?”

王驥說道:“臣已經收攏各方情報,弄清楚,首先,就是最近戰報,大同陽和衛偏將吳茂,帶七百騎出塞,在貓兒莊北五十里的地方,遭遇瓦刺大軍,吳茂戰死。隨即瓦刺入塞,攻陽和衛,兵鋒直指大同,大同總兵楊洪急報,瓦刺大軍在十二萬以上,其中有瓦刺太師也先大旗。其中有瓦刺鐵騎,數量不明。”

“楊洪帶兵與瓦刺前鋒在大同城下,與瓦刺大軍碰了一下,寡不敵衆,折兵千餘,楊洪已經退回大同城中,並下令大同所有城池,謹守而已,不得出戰。”

“如此大同屯田的收入,盡爲瓦刺所有。”

朱祁鎮冷笑一聲。

說實話,大同這個地方,農業生產並不發達,即便在後世也是如此。但是這種不發達,要看與誰比的。

大同幾乎是一個純糧食輸入區。大同本地糧食消耗,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後方的輸血,他本地所產的糧食,在官方文書上,幾乎都是忽略不計的。

當然了,朱祁鎮也知道,其中一部分都進入了各級將領的腰包,但是朱祁鎮即便算上這些,也沒有多少。

但是對瓦刺來說,卻是不同的。

說不得收穫大同附近這一季糧食,就足夠支持瓦刺多作戰幾個月了。

王驥說道:“宣府方面,瓦刺大將,阿刺知院圍攻獨石堡,從三天開始,獨石堡守將,楊洪之子楊俊已經向宣府報急十次以上,閩西伯郭登,駐兵龍門,與瓦刺大軍交戰數合,他上報,阿刺知院所部,也在十萬以上。”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獨石堡是不是很危險?”

張輔說道:“陛下,無須擔心獨石堡,且不說,如此大戰,獨石堡的得失,無足輕重,單單看,楊俊能夠一天三次以上報急,就可以看出來,阿刺知院根本就是想誘大軍北上,宣府兵額不少,但是此刻能動用的不過數萬,又多以步卒,貿然出擊,局面不好控制,郭登吞併龍門。進可攻,退可守,還是比較妥當的。”

這樣大戰之中,很多最前沿的城堡,根本就是第一波炮灰。張輔對這些地方的得失,根本不在意。

而且如果十萬大軍猛攻獨石堡,雖然楊洪長期在獨石駐紮,一年一年的修繕之下,將獨石修成了銅牆鐵壁。

也擋不住十萬大軍猛攻,即便能擋的住,想要封鎖的嚴絲合縫,讓獨石堡之中一點消息都傳不出來,卻是很容易的。

楊俊頻頻報急,反而暴露出獨石堡並不急,不管這種不急之中掩蓋了什麼,郭登都不會貿然進軍。

比起楊洪的鎮定與勇武,楊俊實在差了不少。

王驥繼續說道:“遼東方面,在遼河套之中,已經發現了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的旗幟,曹義估算脫脫不花所部,大抵也在十萬以上。”

“至於山西方面上報,發現大隊騎兵從偏頭關北一百里的地方,橫渡黃河,人數大概有數萬之多,消息已經傳報陝西方面了。”

朱祁鎮說道:“陝西方面沒有問題吧。”

王驥說道:“自從上一次有韃子渡過黃河進入河套地區之後,朝廷就多次加強延安一帶的防禦,調入數個衛所,而今兵力充足,陛下應該相信陝西都司,又有寧夏方面協助,應當無虞。”

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章 困境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