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

做一個好皇帝,很難。

做一個熱愛學習的小皇帝,也不容易。

自從朱祁鎮答應開日講之後。

他不得不在每天五更天起牀。就要去文華殿,讀書。午飯過後,要去慈寧宮中,聽太皇太后講解朝中事務,也將內閣所做所爲,分析給朱祁鎮聽。

要朱祁鎮知道內閣三楊爲什麼這樣做。

吃過晚飯之後,朱祁鎮還有看一些資料,這皆是朱祁鎮不瞭解不明白的事情,就下令王振去查,比如薛家薛桓與石璟,兩位駙馬的品行。

還有一些是需要溫習的宮格。

如果是三,六,九日的話,他還要一個工作,就是御門聽政。

不過,因爲他年少,每天早上,只上奏八件事情,這八件事情內閣已經票擬,在這個時候走個過場即可。

之前,各衙門都各自回衙辦事。

朱祁鎮就回文華殿,繼續上課。

文華殿在太和門廣場之東,與武英殿遙遙相對,乃是太子聽政之處。不過,而今朱祁鎮還沒有太子。

文華殿之後,就是文淵閣。

只有一牆之隔。也有便門相通。如此一來,也可以讓內閣諸位及時瞭解皇帝的學習情況。

畢竟在他們看來,皇帝的教育問題,是一等一的國家大事。

說起來,文華殿也是一處藏書處。

進入文華門之後,正對的是正殿,兩側是側殿,還有至聖先師的畫像。

朱祁鎮洗涮過後,用過早膳,來到這裡的時候,天才矇矇亮了,太陽還沒有從黑暗之中攀爬出來。

不過,李時勉已經到了。

第一次看見李時勉的時候,朱祁鎮有些小失望。

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因爲李時勉是一個小老頭,一身紅袍,胸前一塊雲雁補子。頭髮花白,但是神情嚴肅,似乎臉上從來沒有過笑容。

說話,從來是聲音洪亮,帶着一些南方官話的口音。

李時勉見了朱祁鎮之後,先行行禮,隨即帶朱祁鎮拜見了至聖先師的畫像,然後纔在文華殿正殿坐定。

準確來說,是朱祁鎮坐在正位上,李時勉站在下首。

朱祁鎮左右看去,卻見一排排書架,都是黃色繡面的書籍。朱祁鎮也沒有細細看是一些什麼書,但看上去都是大塊頭書籍。

李時勉正色問朱祁鎮,道:“陛下,之前讀得什麼書?”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祁鎮說道。

李時勉正色說道:“請陛下默寫出來。”

王振立即上前爲朱祁鎮的鋪紙研墨,朱祁鎮捻起毛筆,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一一默寫出來。

李時勉就在一邊看着。不一會兒,眉頭之間,山字隆起來。

因爲他覺得朱祁鎮的字有些難看。

首先,以前的朱祁鎮本來就是一個貪玩的孩子,而毛筆字卻是要下大功夫練的,自從宣宗皇帝宣德九年臘月生病,正月駕崩,不知道多事情,朱祁鎮好長時間沒有摸毛筆了。

朱祁鎮雖然從後世得到很多見識,但是唯獨毛筆字上,沒有一點長進。

李時勉等朱祁鎮默寫完了,又挑了幾個問題,問朱祁鎮,並不艱深,都是孩童水平,朱祁鎮自然是對答如流。

李時勉說道:“陛下聰慧過人,老臣佩服,只是這字還需要多練,將來御筆示人,不能貽笑天下。”

朱祁鎮說道:“先生說的是。”

作爲皇帝,不求當一個書法家,但是總要有一些要題字,還要批閱奏摺,甚至說來,很多大臣見皇帝御筆比皇帝本人還多。

書法如何,幾乎是這個時代人的另外一張臉,決計不能太差。

“臣請陛下,從今日起,每日臨帖十張,宮中有兩王之帖,陛下當先臨二王之帖,然後學本朝沈學士,沈學士的字,列代先皇都是很欣賞的。”

朱祁鎮說道:“學生明白。”

沈學士就是沈度,永樂年間入翰林,以書法爲太宗皇帝欣賞,是當代一等一的書法大家。朱祁鎮說道:“沈學士尚在乎?”

李時勉說道:“沈學士去年已經去了。不過,太宗稱沈學士,是我朝的王羲之,尤愛其書,宮中多有秘藏。陛下如有意,當查宮中文書,定有所獲。”

朱祁鎮點點頭。

李時勉說道:“不過,陛下書法不成,必當有所懲戒。”

朱祁鎮聽了,猛地想起太皇太后賜給李時勉的戒尺,頓時有一些緊張。不過隨即平靜下來,暗道:“不就是打手心嗎?又算得了什麼。”

朱祁鎮都做好捱打的準備了,只聽李時勉的話音一轉,說道:“不過,陛下尚小,有此失乃師傅之錯也。”

李時勉目光一轉,盯着王振,厲聲說道:“來人,此獠不能盡心教導陛下,杖十下。”

王振被嚇了一跳,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是好。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當初也是用心了,只是朕用心不專。卻不是王大伴的錯。”

“王振在陛下之側,不能使陛下無失,本就是他的過錯。又誤陛下書法,須知臣乃六歲即學書,寒暑不斷,而陛下筆力尤弱,根基有差,將來匡正卻要大廢功夫。王振爲陛下啓蒙,這事卻推諉不得。”李時勉義正言辭,說道。

朱祁鎮一時間也被鎮住了。

這也是慣例了,一般人君總是沒有錯的,一旦有錯,定然是身邊人的錯。

商鞅變法,太子反對,處置就是將太子的師傅削鼻。

而今也是如此。

兩個太監走了進來,按住王振,說道:“王公公,得罪了,小的們也是身不由己。”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抽出一張長板凳,將王振按在上面,兩個人按着,兩個人掄起等人高的紅木杖,一五一十的打在王振的身上。

這些太監還是手下留情的。

十杖下來。王振哀嚎之聲不絕,但是聲音一點氣弱都沒有。

李時勉聽了,讓左右將王振拉到一邊上藥,這才正式爲朱祁鎮上課。

李時勉說道:“從今日起,臣爲陛下講解《論語》,陛下親政之前,臣秉太皇太后之意,當爲陛下,講解《四書》《五經》,以及《性理大全》,使陛下明聖人之意,然後講解本朝家法,太祖所著《皇明祖訓》,太宗所著《聖學心法》,先帝所著之《五倫書》,繼而再進《貞觀政要》,《通鑑節要》《通鑑綱目》《大學衍義》。明古今明君之所爲,天下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亂。以觀聖學之用。”

朱祁鎮細細數來,四書五經,是九本書。剩下的《性理大全》《皇明祖訓》《聖學心法》《五倫書》《貞觀政要》《通鑑節要》《通鑑綱目》《大學衍義》,總共十八本書。

可以分爲了儒學與歷史。

儒學以正心,歷史要明儒學之用。再加上書法。已經每天去聽太皇太后講解朝政。一時間朱祁鎮只覺得頭皮發麻。

這皇帝不好當啊。

李時勉說道:“《論語》,乃四書之中,最淺顯一部,記錄聖人之言。陛下當以此入聖學門庭。”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祁鎮跟着一字一字的讀着。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