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

第一百五十三章經筵vs大本堂

對這一件事情最敏感的,乃是楊榮。

因爲楊榮是這種變化受到利益衝突最嚴重的人。

爲什麼楊榮被宣宗皇帝重用之後,一直是以謀主的角色行事的。

但凡朝廷有什麼大軍事行動,宣宗必定先要詢問楊榮,然後再做決定。

楊榮也沒有辜負宣宗,在很多軍事行動之上,都給宣宗皇帝出謀劃策,在應對漢王之亂中,表現尤爲精彩。

所以在楊榮的領導之下,兵部權力大增,以至於王驥向上面要名額,幾乎是以百人來算,要爲兵部增加人手。

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皇帝認可這個路徑。

認可文官體系處理軍政大權,並插手到衛所之中。

眼前這個變化,卻讓楊榮感到非常不滿。

朱祁鎮對張輔的重視在,委託張輔主持大本堂,而大本堂主要生源,就是勳貴與宗室子弟,更重要的大本堂本來含義。

大本,大本。是指什麼?

是指太子,太子乃國本。這種政治信號太明顯了。

楊榮沒有當場駁斥過去,已經是涵養很好了。

楊士奇卻安撫了楊榮說道:“本官自然是信得過英國公的,大本堂之設,雖然有舊制,但是時間太長了,很多規章都找不到了。”

“總要讓我等商量一下,討論一個章程。”

“襄王世子即便入京,也到年末,爲大本堂清理地方,等等準備,真開學也就到了明年了。”

“所以這一件事情,現在討論誰主管,卻是太早了。”

張輔說道:“不早了。正因爲大本堂而今八字還沒有一撇,才需要人負責不是?”

楊士奇笑道:“國公說笑了,國公乃國家重臣,真能讓國公做工匠的活計?”楊士奇微微一頓,說道:“這樣吧。營造大本堂之事,就交給宮裡。阮安在營造之上有些能力。等建起來再說。”

張輔明知道楊士奇在拖着。

但是張輔卻無話可說。

畢竟即便張輔真正而今當上了大本堂祭酒,真正籌備工作,張輔也不可能親自動手,因爲太跌身份了。

張輔想了想,也知道大本堂的建設,固然很重要,但是而今皇帝尚小,沒有太子,真正重要的不過是這個信號。

皇帝對勳貴重新榮寵的信號。

真等大本堂成爲必爭之地,先要皇帝有一個太子。

所以,就不用逼得那麼急了。

張輔說道:“既然如此,就拜託楊大人了。”

楊士奇說道:“好說。好說。”

張輔在內閣之中,更多的是象徵意義,真正的以備諮詢。所以他的事情並不多,直等麓川的戰報,只是算算時間,孟瑛估計還沒有走到雲南。

所以也不在文淵閣久留了。

等張輔走後。

楊士奇將楊榮,楊溥,胡濙都叫到自己的值房之中。

所以的值房,就是辦公室。

地方不大,也算是套間,外面是書桌書架,裡間就有一張牀,可以讓人休息。

如果遇見了什麼特殊事件,大學士也是要在這裡值班的。

比如皇帝病重,幾個大學士有一個算一個,一般都住在這裡了。

四個人進來之後,楊榮先按捺不住了,說道:“張輔,他是什麼意思?覺得而今還是太宗皇帝在嗎?”

楊士奇親自端了茶水,給三人滿上,說道:“張輔是什麼意思?不好說,但是大內那一位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纔是問題。”

胡濙沉吟片刻,說道:“經筵制度,斷不可廢,如果陛下僅僅讓襄王在北京有一個讀書的地方,自然好說,但是這大本堂,真要爲大本之處?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楊溥說道:“不錯,這一步萬萬不能退的。”

楊士奇當然知道這一件事情重要性。

畢竟這個制度,乃是楊士奇一手建立起來的,就是爲了讓皇帝接受儒家教育,讓皇帝親近儒臣。

而這些講官都是翰林出身。與皇帝朝夕相處,將來皇帝登基之後,自然也會受到重用。

甚至可以說,明後期鐵律,非翰林不得入內閣。就與經筵直接相關。

因爲擔任皇帝講官的大臣,都是翰林院出身。這些人又有大概率被重用。這纔有了翰林清貴,坐冷板凳二十年,一朝入閣天下知。

而進翰林院,卻與科舉之中的名次,直接有關係。

也就是說,科舉之中,你是一甲前三,還是二甲,還是三甲同進士,直接確定了,你幾十年之後,宦海沉浮的終點。

當然也有不少人打破這個潛規則,如海瑞等人。但是總就是少數的。

這纔是真正的一考定終身。

楊士奇到沒有想過事情會發展成這個樣子,有這樣的弊端,但是他設計這個制度初衷也完美的實現了。

那就是將皇帝教育控制在手中。

明代皇帝大多是認同儒學的,不會向太祖皇帝,明面推崇理學,其實是拿來用用而已,也不想太宗皇帝,乾脆就是一個武夫。

即便最荒唐的正德皇帝,在面對楊廷和的時候,也是非常有禮貌的。

正因爲這一件事情如此重要,即便一直以來明哲保身的楊溥,不太愛說話的胡濙,也不能在這一件事情沉默了。

皇帝親近勳貴是近憂,以大本堂體制代替經筵,乃是遠慮。

楊士奇面色不變,默默的品着茶,頗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鎮定。過了一會兒,楊士奇才說道:“這一件事情,總要在御前說清楚。”

楊榮說道:“我與你一起去。”

楊士奇說道:“不用,我一個人去就行了,我們都去了,豈不是逼宮嗎?你們在這裡等着便是了。”

楊士奇說做就做。

立即派人向乾清宮遞牌子請見。

朱祁鎮在乾清宮之中,見了楊士奇的牌子,立即說道:“王大伴去接一下首輔。”

王振立即說道:“是。”

朱祁鎮見王振離開了。心中有些緊張。

楊士奇雖然是首輔,但是細細算來,朱祁鎮私下召見楊士奇的次數卻並不是太多的。朱祁鎮自己都沒有發現。

其實他對楊士奇有些忌憚。

或許這種忌憚,並非對楊士奇來的。也是因爲楊士奇身後龐大的政治勢力,所以朱祁鎮與楊士奇的溝通,大多是通過於謙進行的。

朱祁鎮與楊士奇大多數會面,都是朝會上,不管是大朝會,還是御前會議之上。

這樣單獨見面,讓朱祁鎮有一種期末考試的感覺。

楊士奇的步伐不快,而且在紫禁城之中,人臣是禁止騎馬坐轎的,從文淵閣到紫禁城,楊士奇走了好一陣子。

等到了乾清宮,楊士奇白髮之間,已經微微見汗了。

楊士奇一進乾清宮就向朱祁鎮行禮,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見楊士奇白髮蒼蒼,連忙上前攙扶起來,說道:“楊首輔乃是國家重臣,又是四朝元老重臣,就無須多禮了。”

楊士奇客氣幾句,最後還是落座了。

朱祁鎮問道:“首輔此來,是有什麼事情嗎?”

楊士奇嘆息一聲,說道:“臣已經七十有五了,天下大事早已力不從心,之前太皇太后沒有還政,臣當心臣這一去,有不忍言之事,而今陛下長成,深肖先帝,也是臣該乞骸骨的時候了。”

楊士奇看向朱祁鎮的眼神,就好像是爺爺看向孫輩有成一般,充滿了寵溺。

朱祁鎮聽楊士奇一說,又見楊士奇眼神,心中感動之餘。七十五歲,不管古今都是很老了,用這樣一個老翁。

朱祁鎮也覺得不忍心,但是他再不忍心,也不能答應。

因爲說句不客氣的,天下可以沒有朱祁鎮,卻不能沒有楊士奇。

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章 老臣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