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

在京城陷入一片火海,城市幾乎徹底失序,幾成人間地獄之時,由李嘯親自統領的唐軍兵馬,幾乎從南北兩邊現時殺到,立刻將京城上下,圍了個嚴嚴實實。

此時,唐軍已得到李自成西逃離開的消息,李嘯當機立斷,立即下令,兵分兩路,一路爲各鎮騎兵以及僕從的清軍與尚家騎兵,全部由安和尚統領,讓這隻騎兵部隊,去全力追擊李自成的逃亡部隊。

李嘯要求他們,不惜代價,全力疾馳,一路直追李自成的撤逃主力,務必在半路上,將李自成的本部兵馬截住,讓他們不得順利西撤,爭取在半路上就將其全部消滅。

安和尚大聲領命,隨即領了總兵力多在近四萬的騎兵部隊,一路徑向西南直追,迅速消失不見。

而李嘯自已,令全體步兵部隊,立即開始全力攻打北京城。

數十萬唐軍兵臨北京城下,京中殘兵已是驚恐萬丈,他們再不及多想,立即大開城門,出城投降。

唐軍立即將他們收編關押,然後擁兵入城後,又立即全力斬殺城中作惡的亂兵,同時派出大批輔兵,與城中百姓一起大力滅火,防止整個北京城,葬身於一片火海之中。

隨着唐軍大舉入城,北京城中終於稍稍安定,接下來,唐軍又立即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四處封貼府庫,原本處於血火之中的北京城,終於在短短一個時辰之內,恢復了安寧與平靜。

接下來,唐軍開始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全軍準備從永定門入城,直到皇宮之外。

而在唐軍尚未入城之際,已被一衆閒散百姓先看到了,一傳十,十傳百,在街上秩序大定後,本就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聽聞唐軍即將舉行入城儀式,立刻轟動了。

大批的京城百姓,男女老少啥人都有,從四面八方跑來看熱鬧,將個永定門甕城圍得緊緊的,人人都伸長了脖子,踮着腳往甕城內張望,對城外正在列陣準備的唐軍,指指點點,七嘴八舌,讚歎不已。

“瞧見沒,這纔是咱們大明的官軍!氣勢磅礴,軍容嚴整,端的威風凜凜。小老兒在京城活了大半輩子,還從未見過如此精銳之官軍,真真讓小老兒開了眼界啊!”

“你們知道不,聽說呀,這是唐王手下直轄的兵馬,嘖嘖,真是好軍容,好氣勢。依我看,俺大明其他各處的明軍,與唐王相比,咳,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咳,您說的這話兒呀,大夥都有眼力價兒,都明白着呢。莫說他處入援兵馬,就是咱北京城當年那四衛京營,說是天子親軍,我呸,與這唐王兵馬相比,咳,那叫一個貨比貨得扔啊!”

“就是,不說先前京營那幫雜碎,就論李自成這巨寇的京城兵馬,亦是偷雞摸狗禍害百姓最是擅長,真要出城去與唐王戰一場,怕是尿都要嚇出來啦!這不,都一個個跟着李自成拔腳開溜,逃得倒是一個快呢。唉,真希望唐王兵馬長駐京師,咱老百姓,可就有個平安日子過囉。”

一衆百姓們吱吱喳喳地評說着,彷彿看免費大戲一般,竟不肯散去,以致附近的街道都圍得水泄不通,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甚至開始不停地往永定城甕城內擠,一個個伸着脖子,有如一羣被人提起脖子的鴨兒,彷彿要這樣,才能更仔細看看城外唐軍,到底長個什麼樣。

在整編列隊完畢後後,李嘯下令,由他親自率領數萬名精銳兵馬,從永定門之處,進入京城。

鞭炮齊鳴,彩旗飛舞,鑼鼓喧天,由一衆鎧甲鮮明的護衛騎兵引爲前部,那雄姿英發氣宇軒昂的唐王李嘯,在一衆護衛的保護下,從南邊的永定門,昂然而入。

此時,見到唐軍入城,城中百姓更是蜂擁前來,他們沿着街道兩邊,站得密密麻麻。人人伸長了脖子,都來看那唐王李嘯,究竟是何風采,到底是何等人物。

百姓熱情踊躍,人人嘻笑顏開,引頸直望,場面十分熱烈。因前來觀看的百姓數量太多,唐軍不得不先派出大批輔兵,站在街道兩邊維持秩序,以確保入城的隊伍能順利通過。

不多時,李嘯在從永定門引馬直入,一至正街,衆人見到唐王真貌,竟是這般年輕英武,氣概非凡,不禁大爲欽佩。復見其下的精銳騎兵軍旅,乃是這般裝備精良,刀槍耀目,堪稱威武之師熊羆之旅,這揚州的百姓們,頓是歡聲如雷,掌聲如潮。那百姓的連聲歡呼,有如雷鳴一般,迅速席捲了整個北京城。

見到自家軍隊,這般受百姓歡迎,唐王李嘯與那些入城的軍兵,頓是人人皆覺自豪喜悅。於是,李嘯的手下軍兵,開始自發性的大喊口號,與百姓的歡呼聲合二爲一。一時間,頗有軍民團結,魚水深情之感。

而此時的李嘯,透過城中那一眼望不到頭,正熱烈歡迎自已的一衆百姓,見到這雖然剛剛遭受血火兵災,卻依然滿是森嚴氣度,充滿中國古典都城氣勢的帝國心臟北京城,心頭不由得感慨萬千。

李嘯忽然想起了,崇禎九年時,自已第一次率部來到北城的情景。這第一次的印象,雖然已過十年,卻依然是深深銘刻在李嘯心中。此時此刻,見到滿城向自已熱烈歡呼的軍民百姓,李嘯有種恍若隔世之感,眼角竟不覺有淚光閃動。

自已,終於又回來了。

想想前幾年身負帝屍,挾帶帝子從北京城中逃出,到現在不過三年多時間,自已終於又回到了北京城中。

也許,自已從現代穿越到這個明末亂世來,上天安排給自已的最大責任,就是守衛保全這些亂世中的無辜百姓吧。

既如此,那我就一定要不懼任何困難,也要爲這天下百姓,打拼出一個太平盛世,一個朗朗乾坤出來!

李嘯長吁一口氣,用力勒穩了繮繩,雙腳猛磕馬肚,那胯下寶駒墨電一聲長嘶,載着自已的主人,馬蹄得得地,快速奔向北京城深處……

“唐王,前面便是紫禁城了。”

李嘯在一衆騎後的護衛下,離開永定門甕城,一路北行,從正陽門進內城,經過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等熱鬧場地,再從麗正門進入皇城,再經過承天門,全體人員在此下馬,再步行過了端門,便終於來到了紫禁城的正式入口,午門。

聽到前頭軍兵的輕喚,面對着面前那巍峨浩大的紫禁城,這座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成就的巨大建築羣,李嘯心下,感慨萬千。

他想起了自已第一次來到此處時的情景。

想起了第一次來到紫禁城下的自已,被紫禁城散發出來的那種天家威嚴氣度,感覺到莫名的震懾。足以讓每一個第一次來到它面前的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威壓之力。

畢竟,這裡可是大明帝國的心臟,是整個帝國最高權力所在之地。這種歲月積澱的威勢,這種權力集中的象徵,足以震撼心靈,懾伏靈魂。

要知道,就連當年曾爲大明龍虎將軍的努而哈赤,也深深地被大明紫禁城的氣度所震懾,這個長於東北冰天雪地荒山野嶺的酋長,在覲見明朝的萬曆皇帝時,態度堪稱畢恭畢敬。

李嘯與衆騎兵入得午門,隨即一路穿行,準備去看看那崇禎埋葬妃子的御花園。

因爲御花園在後殿乾清宮一側不遠,離景山亦是頗近,李嘯一行人便繞過前殿,徑過後殿而去。

隨後,李嘯又在曹化淳的引領下,繞過了巍峨宏大的前後宮殿羣,又轉了幾處巷子,才終於到了皇帝正在其中休息的御花園內。

李嘯等人一路行過,很快就來到御花園中。只見香花異草,虯榕翠綠,假山聳峙,碧池瑩澈,一派旖旎風光。花園中從景山引來的一股活泉,激越清透,環流不息,灌溉花園的各處草木。園中更有不知身在何處的宮女彈琴吹弦,樂音琅琮,誘人暇思。

這紫禁城中的御花園,面積雖不甚大,卻是匠心別具,曲徑通幽,在一衆巍峨肅然的宮殿建築中,有如一個靈動而別緻的存在。

很快,在快到御花園之際,李嘯遠遠地看到了一個太液池旁的那個小亭子。

洞天閣。

這個名叫洞天閣的小亭子,是李嘯第一次入皇宮時,在這裡學習如何覲見皇帝的禮節的地方,而在這個亭子前方,另有一個更爲高大的亭閣,這便是當日李嘯在此覲見崇禎皇帝的翠華亭。

十華飛過,恍然如夢。

李嘯遠遠地看着翠華亭模糊的倒影,忽然莫名幻覺,彷彿那個身着明黃色龍袍,頭戴鉸金翼善冠的年輕人,那個年輕而極思振作的崇禎皇帝,正在亭中閒坐,正在默默地等待着自已到來。

似乎更可看到,這位明朝最後握有實權的青年帝王,正手中端着青花描龍精瓷杯,正目眺遠方,自斟自飲。他的身後,兩名小太監正手執拂塵,垂手侍立。

這一切,有如塵封的舊夢,在熟悉的景邊,一一呈現,只不過,細細想來,早已物似人非。

可嘆這位崇禎皇帝,最終非但未能力挽狂瀾,反而比真實歷史還要提早一年去世,這般結局,又如何不令人感慨系之。

李嘯一聲長嘆,又隨衆人朝前走了一陣,便來到昔日崇禎掩埋妃子的地方。

李嘯原本以爲,這些崇禎逼死的嬪妃,可能還會一直存留於此處,卻沒想過,他到這裡時,這裡早已綠草蔯蔯,絲毫看不出這裡有安葬的痕跡。

經留守在宮中的太監稟報,李嘯才知道,原本李自成自入住皇宮後,亦是極喜這太液池風光,卻發現此處竟埋着崇禎的嬪妃,大吃一驚之餘,遂派人立即遷葬城外,算是給了這些可憐的妃子們,一個還過得去長眠之處。

在將整個紫禁城視察一遍後,李嘯便離開皇宮,轉而在除了皇宮外最爲宏麗的牛金星府邸安住,然後,便立即下令,將正在山東濟南暫爲棲身的安平皇帝,從濟南迴廷皇輿至京師。

京師光復,帝王歸位,李嘯這般行事,大盡人臣本份,在朝中與百姓裡,皆贏得了極高的讚譽與美名,

當然,在李嘯下達遷帝令時,李自成餘部,亦按其命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大範圍的收縮。各地兵馬紛紛卷旗息鼓,一鼓腦兒撤往西安,從中原到山西,撤往關中的道路上煙塵滾滾,全是順軍西逃的兵馬。

有如退去的洪水一般,從北直隸、山西、宣府、河南北部退走的順軍,放棄了大批的城鎮地盤,而後面尾追而來的唐軍,自是毫不客氣地立即接收,派兵駐防。

當然,由於敵軍一味逃竄,而唐軍不得不分兵佔地,追擊的力度倒是小了不少,在中原各地的數十萬順軍,除了數萬兵馬最終因爲撤退不及時,而被唐軍截留於潼關之外,其餘的兵馬,倒是盡數撤回關中,憑着潼關以及陝北的險要之地,全力死守。

說起來,李自成這番決策,倒甚是及時,因爲逃得及時,他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也保存了大批手下兵馬,甚至從京師等地裝運回來的大批財貨,亦全部順利退回西安,讓李自成的大順,有充足的資本重新恢復生機,保留了一絲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隨着李自成這般撤走,李嘯全軍,以望風披靡的態勢,席捲中原,迅速收得了李自成的大片棄地。至此,除了關陝一帶,明朝全境,已在名義得以全面恢復,國家終於形成了表面的統一與完整。

在各地順軍殘賊皆被掃滅,中原大地重新歸於安寧之時,已是安平三年的春天。

這一年的二月中旬,雖然早已開春化凍,但北方天氣尚寒,凜風如刀,那暫棲於山東的安平皇帝,已遵李嘯之令,在大批唐軍兵馬的護送下,移蹕聖駕,從濟南迴遷京師。

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十二章 搶馬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