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

崇禎十年六月底。

京師紫禁城。

西苑太液池畔。

在李嘯正全軍推廣實施新的軍階制度之時,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獨坐於太液池畔發呆。

西苑位於西華門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園。“西華門之西,爲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爲太液池。”“自金盛時,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稱。名跡如瓊華島廣寒殿諸勝,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遊憩而已。”從金朝時起,歷經元明兩朝,西苑便是皇帝遊樂的場所,此地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秀美,實是賞心悅目的好去處。

只是,現在呆坐於湖畔涼亭中的崇禎皇帝,全無半點賞玩的心思,他手拿着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送來的密奏,這位皇帝的臉上,竟然涌起明顯的慌亂不安之神色。

“這個李嘯,事先不稟奏朝廷,竟使得這般狠辣手段,將四名衛所指揮使盡皆誅殺,復將四大衛所大小官員一網打盡,着實太過膽大妄爲了。”

崇禎呆望微波粼粼的湖面,嘴中喃喃輕語。

隨及,他的臉上便涌起怒色:“李嘯雖爲登州鎮總兵官,有轄制下屬衛所之權,但其不經上報,便一口氣誅殺四名三品官銜的衛指揮使,他的心裡,還有沒有把朕與朝廷放在眼中了!”

見得皇帝這般憤怒的話語與神色,一旁的太監王承恩不覺渾身一顫,曾受過李嘯恩惠的他,略一思索,便低聲插了一句:“皇爺息怒,要不奴婢去把兵部楊尚書喚來,讓皇爺問個究竟?“

“嗯,你這就去把文弱喚來,朕倒要看看,他這個兵部尚書,對李嘯此事究竟知不知情。”

“奴婢遵命。”

不多時,楊嗣昌在王承恩的引領下,匆匆而來。

“臣,兵部尚書楊嗣昌,叩見陛下,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嗯,文弱辛苦了,速速平身吧。”

崇禎皇帝看着面前這位兵部尚書,才上任大半年時間,便已是一臉疲乏憔悴,鬢髮點點花白的模樣,心下不由得感嘆不已。

從去年到現爲,楊嗣昌這位新任的兵部尚書,一直在實施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計劃。

這個計劃,可簡述爲,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官軍爲四正,責其分剿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爲六隅,隨責其分防協剿。這四正六隅各有側重,互相配合,由總督楊嗣昌、總理熊文燦二位重臣,負責總體協調與調配,實現對流寇的十面包圍八方進剿,讓各類流賊從此插翅難逃。

憑公而論,楊嗣昌的戰略,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漏洞,對國內的流寇又開始日漸糜爛的大勢,也算是有所瞭解,但是,這個戰略最後之所以徹底破產,在於很多方面楊嗣昌考慮不足。

而歸根結底,楊嗣昌這項戰略破產的根本原因在於一點,便是楊嗣昌的戰略,需要大量的兵力與糧餉,作爲基礎支持。而這一點是現在的明朝最難辦到的。

在楊嗣昌的建議下,朝廷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兩,作爲他平亂的本錢。

但是,這一點,實在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因爲要增兵十二萬,必然要大力增加糧餉,只是這計劃中的二百八十萬兩糧餉,又能從何而來呢?

崇禎皇帝當日在聽了楊嗣昌的計劃後,便曾晦澀地暗示過他,“內帑空虛,大內無錢。”

於是,楊嗣昌便向崇禎提出四項籌餉之策。“其一,因糧,因舊額量加,畝輸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其二,溢地,土田溢原額者,覈實輸賦,歲得很四十萬六千有奇;其三,事例,即富民輸貲爲監生,其四,驛遞,此前郵驛裁撤之銀以二十萬兩充餉。”

楊嗣昌這四項措錢政策,打動了崇禎皇帝,他下詔道:“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然後,將因糧之法,改爲均輸,便頒佈諭令,佈告天下。

這項政策,後來被歷史學家們稱爲剿餉。

只是崇禎皇帝沒想到的是,原定只收一年的這項政策,一旦開徵後,幾乎就成了永久的定製,終明朝滅亡,而未得革除。

其實,這項因糧之策,最早是由盧象升提出來的,即田多的地主應該按多出的土地額數,向朝廷多交銀子,這項制度,用意行事倒還好。但現在楊嗣昌爲了早日剿滅流寇,病急亂投醫,他改因糧爲均輸,即平攤在一般百姓身上,如此一來,簡直是爲叢驅雀,爲淵驅魚,使得無數本來就活不下去的良民百姓,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從此鐵了心加入流賊隊伍,成了了無窮盡的流寇兵源,實實讓人扼腕。

當然,楊嗣昌這項剿匪計劃,雖有根本性的缺陷,卻也不能就因此將其貶得一無是處,畢竟在正史上,楊嗣昌這項十面張網的剿匪計劃,在實施的頭一年裡,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的。

崇禎十一年這一年中,張獻忠、羅汝纔等流寇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而被徹底擊潰,帶着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在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苟延殘喘。

真正對楊嗣昌這項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還是崇禎十一年冬天,清軍三路大軍的第四度南侵,楊嗣昌不得不分出精銳剿匪兵馬,前去抵禦清軍入寇,隨着明朝精銳兵馬的調走,隨本被壓制住了的流寇勢力,重新熾盛了起來,有如決堤之水,再不可復遏。

而明軍中諸如賀人龍、左良玉等大軍頭,此時皆有了明顯軍閥化的傾向,擁兵自重,不聽調遣,讓楊嗣昌徒呼奈何。因此,楊嗣昌的十網張網計劃,也變成了處處皆是漏洞的破網一張,全國剿匪局勢徹底崩壞。

在這樣已然不可挽回的頹壞局勢下,楊嗣昌的悲劇命運,其實已然註定。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奇襲襄陽,殺襄王朱栩銘,接連兩名重要藩王被殺,讓朝野一片震動,對這位楊閣部的攻訐筆伐,堪稱排山倒海。

在這巨大的壓力下,楊嗣昌憂懼交加,舊病復發,爲免死於牢獄,最終服毒自殺,這位在明末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楊閣部,結束了跌蕩起伏的一生。

“楊愛卿,登州鎮總兵官李嘯,擅自誅殺四名指揮使一事,楊愛卿可曾知曉?”

崇禎待楊嗣昌起身後,便急不可待地向他低聲問道。

楊嗣昌見是崇禎問及此事,心下卻不覺一抖。

原來,李嘯在誅殺完四名指揮使後,曾立刻向兵部彙報了此事。

他在信中說,因爲這四名指揮使圖謀作亂,自已幸得及時發現了他們的陰謀,才發兵將他們誅殺,並將這四大衛所的原有勢力一併剷除。此事因事情緊急,故來不及稟報朝廷,若兵部不信,可派人前來查問。

李嘯的這封信件,讓兵部尚書楊嗣昌在看完後,大大心驚肉跳了一番,隨之嘆息不已。

他沒想到,李嘯出手會這般狠辣果決,竟是一副完全的先斬後奏的姿態。這可是正三品的大明武官啊,李嘯也不向朝廷事先稟報,就這樣說殺就殺了?在當今皇帝這內心多疑、心胸狹窄的個性下,李嘯這般行動,只怕會給他自已招來大麻煩。

楊嗣昌也暗地考慮過,李嘯這般做,是不是真的象他所說提那般義正辭嚴,還是暗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私人野心。

那麼,自已要怎麼對待李嘯呢?

要把他這件事,去向皇帝如實稟報麼?

楊嗣昌在經過仔細考慮後,還是決定先把此事悄無聲息地壓下去,不去向皇帝報告這件讓李嘯形象大降,以致忠誠度都值得懷疑的事情。

因爲,楊嗣昌認爲,現在四名指揮使皆已身死,部下勢下業已被李嘯剷除完畢,在生米已做熟飯的情況下,再去深究此事,其實殊無甚益。

而現在,爲了實施自已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計劃,楊嗣昌一直苦於兵力不足,他早就在想着,要從李嘯處抽調兵馬,前往山陝或湖廣等地清剿流寇,若爲這事與李嘯鬧僵的話,卻是有些不值得。

再說了,相比李嘯誅殺四名小小的衛所指揮使一事,現在湖廣及山陝等地肆虐的流寇,纔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纔是最可能致大明王朝於死地的掘墓人。若放着流寇不對付,倒去懲處對朝廷一直忠心耿耿的李嘯的話,未免一來寒了將士之心,二來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令楊嗣昌沒想到的,現在事情過了快一個月了,錦衣衛還是把李嘯擅自誅殺四名衛所指揮使一事給報了上去,看來今天,自已卻還是不得不好好給崇禎皇帝解釋一番啊。

“回稟皇上,此事,臣已知曉了。”

“你既知曉,爲何不速速來向朕稟報?”

崇禎的臉上,明顯地涌起了怒色。

楊嗣昌輕嘆一聲,復跪於地,向皇帝大聲說道:“啓稟陛下,微臣之所以未向皇上稟報此事,一是剿匪事務繁忙,微臣作爲兵部尚書,不得不四處奔波,以至耽擱了稟報時間。二是,微臣私下認爲,李嘯誅殺四名衛所指揮使,雖有無視朝廷的不當之處,但相比剿滅堪爲心腹大患的流賊,他這件事,卻還是尚是輕微,若輕易上稟,恐徒增聖上不必要之憂慮。“

“哼,文弱,你如何這般爲李嘯說話。李嘯雖被朕所信重,晉封世襲伯爵,又加爲登州鎮總兵官,但這並不意味着,朕就可以讓他爲所欲爲,擅作威福,目無朝廷!你這個兵部尚書,對李嘯未免過於放縱了一點!“

崇禎說到後面,明顯加重了語氣,一臉慍怒之色。

楊嗣昌心下暗歎,皇帝果然還是心胸狹小,對李嘯誅殺四名衛指揮使之事耿耿於懷,看來,自已要慎重地考慮好再回答了。

他沉默了一陣,便緩緩地說道:“那依皇上看來,要如何處罰李嘯方好?“

一肚子悶怒的崇禎,沒想到楊嗣昌竟反過來這般問自已,他頓是一怔,隨即吶吶道:“哦,你竟還來問朕?朕且問你,李嘯這般狂悖行事,依你來看,卻該如何懲處,方爲合適?“

楊嗣昌伏跪至地,長揖而拜道:“陛下,請恕臣直言。“

“你說。“

“陛下,依臣之見,李嘯現在登州鎮總兵官,依律可以處置其下衛所官員的。況且陛下又將那登州交於他全權處置,李嘯畢竟年少,一時得意,做出有違聖意的失當之處,卻也尚可諒解。若陛下必要深究李嘯之責,臣恐會寒了李嘯及其精銳部衆之心哪。“

聽了楊嗣昌這番話,崇禎臉上頓時滿是複雜之情。

他當然也知道,自已纔對李嘯這般信重有加,升他成了世襲伯爵,又成了大膽第一位全權統管登州軍民兩處事務的總兵官,若在李嘯才走馬上任不過一個來月之際,便向這位自已心下頗爲欣賞的虎將加以懲處,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

“這,文弱,依你這麼說,那李嘯這般目無朝廷之舉,難道就這般輕輕放不成?“崇禎臉上,閃現出不甘與猶豫的神色。

“陛下,臣以爲,陛下既已重用了李嘯,就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臣看來,陛下可從兩方面對李嘯進行實際管控,以測試其能力與忠誠度。“楊嗣昌緩緩答道。

“哦,愛卿可詳細說來。“崇禎眼神不覺一亮。

“稟陛下,陛下任用李嘯這樣的武將來治理登州,以臣看來,可從文治與武功兩面,來考察李嘯。”楊嗣昌直起身來,侃侃而談道:“文治方面,則是要求,李嘯必須每年交納登州足額的稅賦,保持登州地方安靖,百姓生活安穩。武功方面,則是要求李嘯整肅消滅登州一帶全部的盜匪,同時抽調精兵,配合微臣那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劃,調拔其部下精銳兵馬,前往湖廣與山陝一帶,和他種官軍一起,大力剿滅流寇。若李嘯可做到這兩點,其功績足爲可觀,陛下又何必,定要抓住他擊殺四名作亂的衛所指揮使一事不放呢?“

楊嗣昌這番話語,說得崇禎皇帝連連點頭。

見得崇禎點頭,楊嗣昌心下大爲放鬆,他連忙趁機說了一句:“若陛下心下還有疑慮,微臣請求皇上,派微臣前往山東登州,親自去調查李嘯此事。微臣也正好與李嘯商討,如何從山東調兵,前往山陝與湖廣進剿流賊。“

崇禎臉上,終於泛起了笑容,他朗聲道:“愛卿所言,甚和朕意,就着你前往山東,詳細調查李嘯此事。至於如何從李嘯部下調兵前往山陝與湖廣,就請愛卿自行與李嘯計議吧。“

“微臣遵旨。“

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華牌捲菸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後的更大危險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九章 祖府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七十章 攻山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圍赤嵌城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嘯大婚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二章 伏擊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