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中午,用了六天時間,朱萬化的船隊到達了船隊的終點丹江口。後世這裡是個大水庫,丹江口就是水庫大壩的位置。
船隊在這裡匯合了魏四虎在襄陽僱傭的車隊和鏢局,他們在襄陽購買了大量的木材。丹江口周圍也有山林,可以就地砍伐一批,加上從浙江攜帶來的專用板材,絕對夠用了。
途徑西峽的一條小河浙川就是在丹江口匯入漢水的,朱長泰下船打探並實地考察了一些情況:浙川以前是可以行船的,大一點的船也可以,但是,這兩年大旱,船隻進不去了。
好在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早有準備,專爲建築碼頭帶來一個工兵排,工具和專用的木料都不缺,建一個簡易的棧橋式的碼頭並不麻煩。今天選好地點,明天動工。
用了兩天的時間,工兵排加上所有能動員的人力都參與了碼頭的修建,到六月初九,終於建起了一個簡易的棧橋式碼頭,可以卸貨了。
丹江口到西峽有160裡的路程,需要走三天,警衛排留下兩個班在丹江口警戒,保護船隻、貨物,留下兩個工兵班繼續修建碼頭周邊的建築,主要是庫房,來往人員休息的住房,碼頭上設備建築、維修的廠房等等。
朱萬化隨着第一批車隊向西峽縣進發,由於僱傭了鏢局,六月十一日晚上平安到達了位於西峽的礦場。所幸帶了一個工兵班,這一路的路況並不好,一路上需要不斷的修整道路。
第二天,由首批來南陽的工匠領頭人蔣連山帶路,朱萬化帶着朱長泰、魏四虎、紀養齋等人視察了礦場。
真正的鎳礦石礦場建在一個小山溝裡,是個很小的礦場,完全地表開採,佔地寬度大約100多米,幹活的也就是十來個人,並且大部分在砸礦石,礦石砸碎了,就可以進一步篩選,使礦石的品位更高。開採礦石的地方不大,打上炮眼,填入火藥,炸碎大塊的石頭。
朱萬化問:“這個山溝裡有沒有百姓?”
蔣連山回答:“回大爺的話,原來有幾戶人家,我們開礦前,買下了他們的地和房屋,在山溝外面給他們蓋了房子,遷了出去,現在這幾戶人家也已經被我們僱傭了。”
“很好,你們做的對。咱們這個礦場有沒有起個名字?就是外人如何稱呼這個地方?”
“我們來之前,二爺就囑咐過,對外不能稱呼礦場。我們也一直沒有起名字,外人與我們來往不多,他們還是按老地名稱呼這裡爲二柴溝。”
“朱長泰,我們在南陽所佔的這塊地方將採用軍事管制的辦法,你是營教官,這裡的行政、生產、經營等等事情就都歸你管了,你要培養提拔幾個助手,讓他們分管幾攤子業務,總之你就是個行政長官。我們在這裡要有個名稱,因爲我們以農牧業爲主,就叫做‘南陽農牧場’吧,你的正式職務名稱就是南陽農牧場場長。這裡
開礦的事情對外就不要提了,如果有人問到,就說是開採石料。”
“是!”朱長泰答道。
朱萬化轉身對蔣連山說道:“礦石場依舊歸你負責。我們帶來了破碎機,過幾天就能運到。有了破碎機,就不必人工砸礦石了,省下來的人力可以搞礦山建設。礦石的產量還需要再提高一些,精選礦石運往金華,這裡暫時還不能建設冶煉高爐,以避免找來有心人的貪心。這個山口前面建一道圍牆,大門處設崗哨,崗哨由護衛隊負責,閒雜人員不得入內。到現在爲止我們僱傭了多少人?包括他們的家屬總共有多少人?”
“大爺,我們首批從浙江來的有12人,按二爺的吩咐,儘量多僱傭人手,所以,到現在僱傭的工人有254人,其中包括護衛士兵50人。很多人都是帶來家屬來的,算上家屬總人口七百多人。我們佔據的耕地不是很集中,所以人員住的也比較分散。”
朱萬化領着這一夥人,在蔣連山的帶領下,又走了幾個地方,看一下耕地和莊稼。正是收穫的季節,但是各種農作物長勢極差,收穫自然不會好。土地雖然沒有乾裂,但是極度缺少雨水,乾燥異常。朱萬化拿着地裡乾燥的土塊,心情沉重,他轉過頭來問蔣連山:
“我們沒有采取什麼抗旱措施嗎?”
“回大爺的話,我們來到河南之後,主要精力都在礦場上,這些耕地買來後,依照原有的耕種習慣繼續耕作,我們也沒想到今年是個大旱,等我們發覺旱情時已經晚了。不管怎麼說,都是我的錯,請大爺責罰。”
“算了,你們人手不多,天災人禍也怪不到你們頭上。”
“謝大爺不責之恩!”
“你們現在想到什麼辦法沒有,如果明年繼續大旱怎麼辦?”
蔣連山想了想說道:“打井應該是個辦法。”
朱萬化說:“你說的對,我們應該打幾口井,另外,儘量擴大冬小麥的種植面積,凡是種植冬小麥的耕地,都要打井。
尋找打井的位置是有學問的,我們要請當地的打井匠人,看井位的風水先生也不全是騙人的,有些是有學問的。但是注意不要迷信神棍,避免受騙。尋找井位的學問其實也簡單,特別是在山區,其原理就是根據周圍的地形猜測地下水的流向。地面的地貌是多年衝擊形成的,看地貌,看山勢走向,看岩石斷層的形態,來猜測地下水的情況。常年打井的匠人,如果用心琢磨,久而久之就積累了經驗,這與山神、龍王沒有什麼關係。知道這個道理,就能避免被神棍欺騙。
我們打井的目的,主要還是給河南的農民起個帶頭作用,提醒他們這是個有效的抗旱辦法。因爲我們的土地用水主要不靠水井,我們要在浙川上游修建水庫,挖一條引水渠,灌溉土地。明天我就帶幾個人沿着浙川(一條小河,流經西峽到丹江口入漢水)向上
遊考察,尋找建設攔水壩的地點,建一個小型的水庫,如果地點選得好,就可以向整個南陽地區提供水源。”
朱萬化又說“玉米、地瓜這種高產品種,也是增加產量的途徑,這些作物也比較耐旱,耐寒,我們要主動向周圍的農民擴散種植。這次我們帶來了不少種子。玉米地瓜也是很好的飼料,我們還要建牧場,養雞鴨、牛羊,豐富我們的肉、奶、蛋食品,多餘的也可以做商品出售。”
走了一天人也累了,於是大家一起返回了居住之地。朱萬化讓衆人回去休息,約定晚飯後開會。蔣連山打算安排酒席,被朱萬化拒絕了,說晚上還要研究事情,簡單吃一頓晚飯即可,酒席明天再安排。
......
晚飯後,一間屋子裡,被臨時安排成會議室,好在人不多,無非是加幾把椅子。正面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這就是朱萬化的位置,桌子側面一把椅子,是機要處長紀養齋的位置,他面前擺着紙筆,顯然是要做會議記錄。對面是幾排椅子,前面坐的是朱長泰、魏四虎和蔣連山,還有兩名軍官,後一排坐的是農業、牧業技術員、經商人員和幾名曙光學校抽來的學員。
朱萬化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今天我們都看到了,旱災很嚴重。我要告訴你們,從這裡向北,到河南中北部、直隸、山西、陝西,那災情更加嚴重,很多地方都是顆粒未收。沒有糧食,市面就不穩定,就會亂。在陝西饑民暴亂已經鬧了兩年,規模越來越大,這大明的天下真的很危險了。
我們這裡已經定名爲南陽農牧場,那麼我們要做點什麼呢?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我要你們記住兩句話:第一,水利爲本,無農不穩。第二,不惹事,不怕事。這兩句話就是你們在這裡工作的核心,做什麼事也不要忘記它。下面我詳細解釋這兩句話。
首先說水利爲本。乾旱的情況你們都看到了,明年年景如何,誰也不知道,”其實朱萬化是知道的,不但明年乾旱,而且會連續乾旱多年。
“我們要做連續旱災的準備。抗旱就要找水,打井和修水庫的事,下午在外面我已經說過了,就不再說了。”
“本來有這個水庫就已經解決了我們的水源,但是,我們的冬小麥今年播種,暫時用不上水庫的水,就要打井。另外,要給河南其他地方的人們提個醒,所以井還是要打幾口。
有了水就解決了大問題,但不是解決了全部問題。這些年北方夏季偏於寒冷,天氣不夠熱,一般農作物都有120天左右的生長時間,時間不夠就不能成熟,我們就收不到糧食。”
明朝末年處於少見的小冰河時期,北方作物生長期縮短了。這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面對乾旱和低溫,朱萬化將給出什麼解決辦法呢?
---第44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