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伏擊的故事有點意思。
爲保證圈套成功,李都司圍住了附近的一羣明軍,來個圍點打援。是個很正規的計謀,估計李都司讀過一點兵法。
曹文詔來了,在南原鑽進了圈套,伏兵四起。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也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有點學問的,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鑑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闢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衆中。諸軍望見”。
拿着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麼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成了扯淡,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敗,殭屍蔽野”
這是亂民的第二次大敗。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亂民殘餘部隊的首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復大敗,又復大敗。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倖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西北之內,亂民軍所剩無幾。
此時的曹文詔算是闖出了名頭,原先在遼東,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里後(他是山西大同人),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爲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到此爲止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他們的戲份。但是也應了朱萬化的那句話,沒有政治解決的辦法,亂民滅而復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批主角謝幕,另一批主角登場,而且是更狠的角色。
但鑑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西北呆不住了,就另找活路。秉持這個原則,亂民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爲了生存,繼續戰鬥,他們跑到了山西。山西終於在崇禎五年開始亂套了,並且很快就會擴展到關鍵的河南中原大地。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麼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在山西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能想出需要開個會總結得失,說明王自用也是個人物。
論資排輩,經過羣衆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最多,造反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後來常說的“三十六營”就是來源於此。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樑、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及時雨,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紫金樑、掃地王、黑煞神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看不懂。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爲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樑,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牛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爲了生存,揭竿而起。
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亂民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五年,亂民開始禍亂山西,從此山西大亂,並且開始波及的河南。
......
亂民能夠進入河南的原因衆多,其中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竟然是天氣。
地上的皇帝不爭氣,天上的玉皇大帝也來搗亂。
據歷史記載:崇禎五年(1632)六月初六,黃河於孟津決口,軍民商戶死傷無數。百姓轉徙,到處丐食,無路可走,乃聚而造反。
吉祥數字也是沒有用的,六月初六,正是俗話說的六六大順,可是順了龍王爺,卻沒有順黎民百姓。
孟津就是後世小浪底水庫的位置。黃河剛剛從太行山區出來,到了這裡,地勢陡然下降,於是大河奔騰而下,一瀉千里。孟津這個地段的確是黃河河道最危險的一段。
朱萬化和朱大典都是知道這段歷史的,要避免這一災難現在是有難度的,原因就是朱家僅僅控制了山東的軍政,出了此範圍,還要朝廷說話。
今年由於山東上交的賦稅較往年豐厚,又多出了一份臺灣的賦稅,朝廷的錢糧略有緩解,但是仍然不富裕,豈止是不富裕,應該說還很艱難。
提到賦稅應該說一句,崇禎四年的遼餉、練餉朝廷依然徵繳了,但是當時朝廷正在出兵征討山東,因此,山東、臺灣就都錯過了,朱家本來就不想交這個冤枉錢,當然也不會主動上交,能混就混過去。
朱萬化對於遼餉、練餉很有看法,儘管朝廷財源緊張,也不能把危機轉嫁到民衆的身上,實際上這兩項特別的賦稅,也是造成民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理黃河是要花錢的,這些年來朝廷的錢糧都用在西北剿滅亂民和關寧前線對後金的作戰上了。沒有錢,河道就失修,於是整個崇禎年間黃河數次決口。河南、直隸、山東三省深受其害,嚴重的水災又加重了朝廷的經濟負擔,饑民羣起造反,亂民禍害中原,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好事難成雙,災難成對來。
能不能採取一些補救措施,減少災害的程度呢,朱家父子的確沒有把握,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好在河道衙門就在山東境內的濟寧,經過朱家父子商議,朱大典決定親自走一趟濟寧,見一見河道都御使,目的是能夠聯名上一道奏疏,請朝廷撥款修繕河堤。畢竟
河務歸河道衙門管,官場上撈過界的事情還是比較忌諱的。
ωwш• ttкan• ¢o
朝廷的河道衙門設在濟寧是有原因的。濟寧地勢,從黃河方向,即東西方向來看,地勢最低,易受黃河水害。從南北,即運河方向看,地勢最高,號稱水脊,就是運河的水從濟寧這個位置分別向北、向南流,水源當然是黃河了,地形高,運河存不住水,因此容易因黃河水量少而使運河斷流。
而運河是南北的重要運輸通道,那個時候沒有鐵路,運河就是南北貨運的大動脈,一旦運河中斷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政治。
正因爲濟寧如此重要,所以河道衙門就設在了這裡,從當時的情況看,河道衙門就相當於國家的水利部,全國的水利資金都集中在這裡了。
河道衙門如此重要,他的官員級別就不能低。河道衙門的一把手是正二品、從一品,幾乎是朝堂上品級最高的官員了。內閣首輔(總理)、六部尚書(部長)最多與他平級,大多數還要低於他。山東、河南、直隸三省的巡撫均受其節制,節制的意思就是:在河道的業務範圍內,這三個省的軍隊、民政都歸他管。這個官不小,夠大!
明代河道的一把手的名稱使用的很多,有總理河道、河道軍門、總督河道、都御使等名稱。崇禎時代稱爲“都御使提督河道”。元、明、請三代河道衙門都是坐鎮濟寧。
......
崇禎五年三月,朱家有兩個喜事。第一個是在臺北的章氏生產了,朱萬化得了第二個兒子,同時也傳來了秋香懷孕的消息,朱家人丁興旺,朱大典及何氏老太太擺家宴慶賀。
另一件喜事就是安東造船廠的第一艘大型客貨兩用商船下水,這條船排水量1500噸,是目前朱家最大的商船。它標誌着安東船廠的造船技術的巨大進步。
這艘船是試製產品,它的龍骨和主要構架部件全部是鋼材鉚接、焊接製造的,整體堅固。其他部分都用木材建造,因爲是商船,沒有裝甲,所以從外表看他像是木製的船隻。
它的動力主要靠蒸汽機,機器房中安裝了四臺目前最大型的蒸汽機。動力部分最大的技術難點不是這些蒸汽機,而是驅動主螺旋槳的主軸。動力大,船體大,這個主軸的直徑、長度的尺寸都大。這根主軸三米多長,直徑達到400毫米,鑄造、加工和熱處理的難度都很大。在工業發達的現代,大型輪船的主軸直徑超過一米,長度二三十米也不算什麼了不起,但是現在朱家的工業水平已經是很艱難了。所以蒸汽機動力的船隻,以朱家的能力,達到排水量1500噸暫時是個極限。
由於採用蒸汽機動力,所以船隻的外形已經脫離了帆船的式樣,有點後世輪船的樣子了。爲了節約動力,它還是有輔助的風帆,都是小型的三角帆,且數量少。由於風帆少,甲板上的主建築就可以建造的高大突出了。
這是一艘客貨兩用船,因此,外觀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艙室,甲板之上就有三層,顯得非常漂亮壯觀,甲板之下還有兩層客艙,除了貨物之外可以容納1000多乘客。
說是商船,它也是有武裝的,船的首尾各有一門單管20直射炮,船上還有武裝警衛隊,除了操作火炮之外,還裝備有兩挺輕機和槍步槍、噴子,對付一般的海盜綽綽有餘。
--- 第221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