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戰正酣

隨着馬蹄聲,滿躂騎兵快速接近,雖然只有十多騎卻隱隱然有千軍萬馬的陣勢。

而這十多敵騎看到了大隊的明軍士兵非但沒有停止馬蹄,反而直愣愣的衝擊過來。於是衆人便看到,除了前面幾騎鐵盔黑甲騎兵以外,裡面還摻雜着數個氈帽皮袍的騎士,卻是蒙古人。

雖然只有十多個騎兵,可若是任其衝入隊列的話,騎兵重大的衝撞力之下,這數百人的隊列會被撞擊的支離破碎,這種結果只要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所以雖然只有十多騎,卻沒人敢輕視。而且,若是隻有十多騎又如何敢深入明軍境內這麼遠?後面必定還有大隊的騎兵!

隨着鄧炳珍的話語,三百多武備生迅速集結着,排在最前的數十人已經肩並肩站成緊密的一排,鋒銳的長槍槍鋒直指來騎。

後面的武備生迅速的補上他們中間的間隙,把長槍從他們肩頭遞出斜指半空。

面對騎兵的進攻以長槍陣防守這已經是常識,武備生們也演練過這種陣型。

兩排長槍兵之後,則是火銃兵正在緊張的裝填着彈藥,而弓箭手則迅速的拉弓搭箭,箭矢指向來敵。

武備生招生的時候,報名的大都是世襲的軍戶或者民間的豪傑。這些人基本的戰技都是有的,世襲的軍戶只有長子能承襲軍職,餘者只能自謀出路,這些人一般都會些祖傳的武藝兵法,故三百五十人中,善射者有八十人之多。

若論威力,火銃近距離能射穿厚甲威力比弓箭要大,可是弓箭射程遠,射速更快,作戰時要比火銃反應更快。

所以當武備生中數十火銃手還在裝填彈丸時,八十弓箭手已經對着來襲的敵騎射出了他們第一支箭。

數十支羽箭向着敵騎飛去,大部分落在敵騎之前,少部分弓力勁者落在騎兵之中,兩個騎兵中箭摔落馬下。

鄧炳珍見狀微微皺眉,他知道屬下的這些武備生經驗實在不足,面對敵騎衝擊時太慌張,敵騎還沒有進入射程時很多弓箭手便已經射了出去,一個射出其他的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鬆開了弓弦,便造成了數十支箭矢只射中一兩個敵人這種情景。

不過明軍弓箭手的射擊也打了襲擊而來的騎兵一個措手不及。他們同樣沒有想到面對襲擊對面的明軍反應如此之快!

在大部分八旗兵的眼裡,明軍的戰力實在乏善可陳,除了兩次栽在陳越手下以外,說八旗兵無敵並非妄言,除了靠着堅固城牆防守,最近這十來年已經很少有明軍敢在野戰中和八旗兵對陣。薩爾滸之戰、塔山之戰,隨着戚家軍白桿兵,隨着薊遼、宣大、陝北三邊,一支支明朝邊軍被清軍殲滅,一個個名將戰死,在明軍手中幾已確立了八旗軍無敵的神話。

而多鐸阿濟格兩支八旗兵的戰敗更多的是中了明軍水攻之計,他們對明軍的戰力並不服氣。而事實也是如此,路振飛率領二十萬明軍從襄陽北伐,卻被不到兩萬的八旗兵擊敗,李成棟等將被迫投降。

所以,面對明軍,八旗兵有着天然的心裡優勢,這也是他們敢以十多騎強攻數百明軍陣列的原因。

在爲首的白甲兵貝隆看來,這數百明軍全是步兵,只要他們一輪衝擊,便能把明軍衝潰,剩下的只是從背後追擊屠殺罷了。

然而明軍的反應出乎了他的預料,雖然有些慌亂但還是迅速的列成了防禦陣列。不過那又怎樣,只需要衝近前去,先以弓箭射出一個缺口,,再從缺口中衝入,同樣能夠輕易把明軍擊潰。

對這人數只有數百的明軍步兵,白甲兵貝隆甚至沒有停下來等後續大隊主力到來的打算,就這麼帶隊攻擊上前。

然而明軍的反應實在出乎他的預料以外,三四百人數的軍隊,裡面竟然藏着近百弓箭手!而且先於清軍發射,一輪箭雨逼得八旗勇士們不得不在馬上躲閃,卻還是有兩個人被射落馬下。

白甲兵貝隆眼中射出的怒火,他張開大弓,一箭重重的射出,正中一個明軍面門,而他的身後,五六個蒙古騎兵也紛紛彎弓搭箭,箭矢向着明軍陣列射去。

不得不承認,八旗兵的射術要比明軍好的多,哪怕這些出身軍戶世家的武備生也無法與之相比。特別是清騎中的蒙古人,從小騎馬射箭的他們,便是馬上射箭準確度也很高。

只是一輪射擊,便有五六個武備生被射中,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面門中箭根本救無可救。

近了,更近了,看着十多步外的明軍陣列,白甲兵貝隆不得不承認這支明軍與衆不同,哪怕身邊的同伴中箭,哪怕面臨着高速騎兵的衝擊,隊伍竟然沒有凌亂,依然高舉着長槍,讓他找不到缺口進入。

強行撞擊的話,面對着無數支高舉的鋒銳長槍,別說他,便是胯下的戰馬也不願前進。

不得已,他只好一拉戰馬的繮繩,從明軍陣列前斜斜的劃過,同時另一支羽箭搭在了弓上,就要向着明軍陣列射去。

仗着戰馬的速度圍着步兵陣列奔馳,以弓箭大量的殺傷敵軍,伺機尋找步兵陣列薄弱環節,這便是八旗兵騎兵面對明軍步兵陣列時的作戰策略。面對龜縮在一起的步兵,很少有騎兵會選擇直接撞擊。

張煌言拉滿了弓弦,身軀微微調整着,箭頭指向那個最前面身穿白甲的八旗兵。當其他武備生弓箭手紛紛射出手中的箭矢時,他並未所動,而是尋找着射擊的時機。沒有把握的射擊他不會去做。

單從那個白甲八旗兵的戰甲來看,張煌言知道想靠着弓箭把他射下戰馬並不容易。也許他的箭矢根本無法穿透那身甲衣。當然可以選擇射馬,那匹高大的遼東戰馬是那麼的顯眼,遠比蒙古馬要高大的多。

不過張煌言沒有選擇射馬,他對自己的箭術很有信心。當初考舉人加試射箭時,他曾經三射三中。文武兼資這是張煌言迥異於其他讀書人之處。

射面積大的盔甲不行,那隻能選擇射面門脖頸等薄弱之處。張煌言身體微微調整着,箭矢始終指向衝擊過來的白甲兵。

近了,更近了,然後便見到那白甲兵拉轉戰馬,沒有選擇直接衝陣,這樣一來張煌言便對着他的側面,就在張煌言以爲沒機會一箭射死他的時候,便見那白甲兵張弓搭箭身體突然扭轉過來。好機會!張煌言箭矢微調,迅速的鬆開了右手。

這一箭如同羚羊掛角,猶如天外流星,迅速的飛越十來步的空間,出現在白甲兵貝隆的面前。貝隆剛側過頭,便見一箭向着面門飛來,完全沒有時間反應,“噗”的一聲,正射入右眼,身軀在馬上微微停頓了一下,“噗通”摔落馬下。

好箭術!鄧炳珍驚奇扭過頭來看向了張煌言,他沒想到這個有着舉人功名的武備生射術竟然如此的好!

然後便看到張煌言一箭射出,並未罷休,而是又飛快的取出一支羽箭搭在了弓上,快速的拉開,這次卻沒有細細瞄準,而是直接射去,弓弦響處,一個吊在隊尾的蒙古騎兵摔落馬下!

短暫的交戰,清軍騎兵迅速的跑遠離開了明軍陣列,丟下了五六具的屍體,因爲就在清軍騎兵從明軍陣列前面劃過的時候,火銃手們終於裝填好了彈藥,衝着側身向着自己的敵騎陸續開火。

“去幾個刀兵割掉首級,繼續整理陣列,滿躂大隊快要到了!”鄧炳珍厲聲命令道。

只是一輪接觸,便被明軍射死五六個騎兵,佔了全部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中還包括領頭的白甲兵貝隆,剩下的清軍騎兵不敢再靠近明軍隊列,而是遠遠的監視着。而此時地面劇烈的震動了起來,大團的煙塵出現在遠處,清軍主力騎兵快要到了!

三百多武備生迅速的集結着,結成了一個方陣,外面是兩排長槍手,內部則是弓箭手火銃兵。在最前面的一排長槍兵手裡,舉着一面面的方盾。雖然只是一支三百五十人的隊伍,卻攻守兼備兵種齊全!

然而看着遠處奔來的清軍大隊騎兵,鄧炳珍眼中憂色越來越濃。此處距離聊城只有數十里,卻遭遇到了大隊的清軍騎兵,難道是清軍攻克了聊城?

不,不可能。聊城有着大軍十多萬,哪是那麼容易被清軍擊敗!而且若是大軍潰敗,必然有大羣的潰兵出現,自己等早就會得到消息。應該是清軍以騎兵深入明軍境內,爲的是襲擾,或者襲擊明軍糧隊援軍。

如此,正衝過來的清軍騎兵不會太多,因爲大隊的清軍根本不可能越過聊城防線,因爲沒人敢冒着後路被斷的危險深入敵後。人數越多的話,補給就會非常困難。

“敵軍沒有多少人,大家不用驚慌,這裡距離聊城只有三四十里,只要咱們堅守一段時間,便會有援軍過來!”鄧炳珍大聲喊着,鼓舞着士氣。

“張煌言,弓箭手全部由你指揮,你可自行決定射擊的時機!”鄧炳珍沉聲命令道,剛剛短促的戰鬥,張煌言的沉穩讓他很是欣賞。

“是,將軍!”張煌言沉聲回道。

清軍騎兵越來越近,蹄聲響成一片,無數的騎兵漫山遍野而來,還未到達,疾風已經撲面而來,看着那無數高速奔馳的騎兵,明軍陣列人人駭然變色。

事實上清軍騎兵看着人數衆多,其實只有五百騎,因爲騎兵奔馳之時相互間距離拉得很大,雖然只有五百騎兵卻隱隱然有着千軍萬馬的威勢。

不過面對前面明軍小小陣列,清軍騎兵卻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而是在距離二百餘步的地方緩緩停了下來。以騎兵衝擊有防備的步兵陣列,會造成太大的傷亡,對經驗豐富的清軍八旗兵來說,自然不會這麼幹。

八旗兵正白旗佐領馬喇希緩緩停住了戰馬,看向不遠處明軍陣列,明軍人數只有三百多,卻在五百八旗騎兵威逼下還能保住陣勢不亂,從這點便能看出對面的這支明軍訓練有素,應該是明軍中的精銳。

馬喇希歷經三朝,和明軍作戰十多年,經驗豐富無比,此次受命帶着一支騎兵深入明軍之後,任務便是襲擾搶劫,襲擊明軍糧道,在明軍境內造成恐慌。他屬下五百人,除了一百多名正白旗旗丁以外,剩下的都是蒙古兵。騎射功夫一流,但正面衝擊作戰能力就不行了,不具備攻堅的能力。

十來騎迎了過來,卻是先前的先鋒殘兵。聽聞白甲兵貝隆被明軍射殺,馬喇希大怒,貝隆是他麾下老兵,向來擔任哨探攻堅等重任,沒想到竟然死在了這裡。

五百騎兵下馬稍微修整了一下,在馬喇希的命令下,二百多人轉成步兵向着明軍陣列逼去,剩下的騎兵則分成兩隊,繞着明軍陣列飛馳,以弓箭射擊襲擾明軍陣列,爲步兵弓箭做策應。

看着向側翼飛馳的清軍騎兵,以及正緩緩逼來的清軍步兵,鄧炳珍臉色嚴肅無比,他知道將面臨的是一場血戰,對手下這幫武備生新兵能不能撐住而感到擔心,這批武備生是大明新軍的希望,在武備學院學習數月,即將在改編的綠營兵中擔任中堅,若是折損在這個地方,自己的罪過就大了。

張煌言卻沒有多想,他神色平靜心中卻熱血沸騰。八十名弓箭手還有五十來個火銃兵現在都歸他指揮,擔負着遠程狙擊敵軍的重任。

張煌言知道,這八十弓箭手雖然射術都不差,但是卻沒有太多對敵的經驗,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所以在剛剛和清軍前哨的作戰中,很多人太過慌張,導致箭矢根本不知道射到了那個地方。所以,張煌言嚴令,所有人必須聽從他的命令,不經批准不許放箭。

火銃手被張煌言放在了北方,負責配合長槍兵抵擋即將攻來的清軍步兵。清軍步兵破陣,必然穿戴重甲,張煌言已經看到,很多清軍士兵從備馬上取下盔甲穿戴,甚至有人穿兩層甚至三層鎧甲,這麼厚的甲弓箭根本射不穿,只有火銃才行。

而騎兵爲了保持速度和戰馬的體力,根本不宜穿戴重甲,否者戰馬根本託不動無法長久奔馳,張煌言看到那些蒙古兵很多都是身上穿着一件皮袍,連穿皮甲的都少,正好用弓箭對付他們。

第238章 闖王進城第482章 就食於敵第586章 海上第292章 船隊南行第826章 略施小計第596章 倭人的反應強推感言第866章 兵至覺華島第725章 絕望第629章 談判第十八章 做飯難吃的吳婉兒第1001章 離開西安府第714章 白龍魚服入鄱陽第774章 竟無幾個是忠臣第225章 城破(兩章合一)第350章 巨大的繳獲第940章 爵位大派送第一百三十一章 回京(第五更)第750章 齊國公反了第697章 武昌戰局第817章 登州吳平第384章 對鹽商動手第234章 自縊(第二更)第256章 天津突變第1008章 大明帝國臨時大總統第九十五章,腰牌第870章 清軍求援第一百零五章 滿韃攻上寨牆第345章 佈置(第三更)第十七章 美妙第796章 江西見聞錄(2)第一百零三章 溝渠拒敵第702章 擁立哪位藩王?第304章 決斷第665章 碾壓第950章 誘殺第794章 分歧第879章 無路可退的吳平第327章 見風使舵等閒事(加更)第三十一章 驚喜和失落第241章 醫治第一百三十二章 奏對第353章 各司其職第500章 前奏第333章 功敗垂成第903章第367章 毆打第513章 士氣低落蕪湖城第356章 狼狽第八十八章 一統北京蜂窩煤第317章 闖賊滿韃皆死敵第550章 拒接聖旨第1022章 這些銀子都是海貿賺的第769章 叫不開的城門(第二更)第910章 撤退第488章 輝煌的戰果第一百二十六章 崇禎要奪取蜂窩煤生意第924章 殺滿躂啊第828章 假作真時假亦真第1013章 鄭森反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火銃和工匠第585章 固執己見第502章 水淹七軍(1)第四章 大肚漢和小公主第849章 處置第540章 計策成矣第828章 假作真時假亦真第436章 擒獲第443章 撤離第478章 李自成之死(4000字大章)第226章 絕望的崇禎第550章 拒接聖旨第402章 糧船第491章 暴怒的多鐸第687章 火攻賊軍潰敗第514章 巧言如簧的劉能第767章 排隊槍斃(兩章合一)第877章 溝渠之戰第375章 人才奇缺第266章 海上第785章 封王第一百三十八章 家事第258章 重奪衛城第一百五十八章第858章 還請王爺早做準備第967章 挫敗感第916章 巍然不動第422章 比賽第七十六章 一觸即發第418章 朱三太子的消息第558章 陛下聖明第541章 翻船第206章 崇禎十七年就要來了第700章 西軍攻打九江之貳第754章 談判(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襲第785章 封王第370章 離京前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場好戲第912章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