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一語點醒夢中人

如今糧價高居不下,“紅旗大糧行”不囤積居奇一直執行最高限價供應市場,獲利也少不了。

其實古代城市裡交易量最大的就是糧食,百萬人口的京城每年最少消耗糧食二百萬石。

“紅旗大糧行”爲了平抑物價,在京師銷售的精米、白麪價格不可以高過二兩銀子一石。

在京畿之地銷售的玉蜀黍、馬鈴薯粉、甘薯乾的價格低於一石六錢銀子。

會算賬的徐光啓估摸着黃漢屯田的獲利每年也應該不會少於一二百萬兩白銀。

爲了防止奸商結成聯盟組織資金大肆收購“紅旗大糧行”限價銷售的糧食,防止糧食價格虛高導致升斗小民面臨飢餓。

黃漢不管其他官商如何做生意,在京畿之地銷售糧食之時其實已經在採取配給制度,根據戶籍給體系裡和京畿之地老百姓辦理糧本。

升斗小民家中人口情況都登記在糧本之上,來到“紅旗大糧行”購買糧食之時,單有銀子、銅錢根本買不到糧食。

糧行夥計會在糧本上寫下老百姓的購買數量,平均一口成年人每年購買糧食的數量不可以超過兩石。

這種做法簡單有效,特別適用於商品資源匱乏之時,能夠創造出最基本的平等,使得升斗小民能夠不至於餓肚子。

這樣的做派使得上百萬基層老百姓感恩戴德,黃漢的救世主形象不斷被拔高,太多京畿之地的升斗小民渴望爲東平侯工作,更加渴望成爲“紅旗軍”。

因爲要辦理糧本接受登記造冊沒那麼簡單,家世清白的人家只要有一人在替黃漢工作,全家能夠享受到限價糧食,餘者必須找到三戶人家作保才能夠領到糧本。

作保的人家必須是體系裡的軍屬和職工家屬,每一個軍屬之家可以給十戶作保,他們也必須對被保人考察,防止作奸犯科之人還享受到限價糧食的好處。

“紅旗軍”體系的優越性已經彰顯,如同六七十年代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巨大差別,當然導致大明升斗小民心嚮往之。

徐光啓知道黃漢不是個守財奴,手中有銀子捨得用在富國強兵上,老人家明明知道即便朝廷給足四百八十萬兩白銀支付遼餉,恐怕還不夠。

愛徒一直善待將士們,一定還要補貼不少錢糧用於遼事。

但是他見年輕的皇帝居然兩鬢都生出白髮幾絲心底被觸動,人都是同情弱者,徐光啓知道黃漢還比崇禎年長一個月。

兩個同齡人作比較,黃漢精神抖擻後背堅挺,頭髮烏黑髮亮,滿面紅光。而當今天子背有些佝僂了,臉色慘白麪龐瘦削,才二十幾歲居然就有了白髮。

動了惻隱之心的徐光啓坦然道:

“陛下,東平侯立志報國跟建奴不共戴天,他是真心真意謀劃徹底滅亡東奴,索要的遼餉和待遇也沒有出格。

至於朝廷最終是不是給予遼瀋郡王爵位,那得是五年之後,東平侯真打得建奴亡國滅種才該考慮最終的封賞。

東平侯用五年時間平定遼東,難道陛下從遼事得以解脫傾大明之力還不能解決區區流寇?

大明何其大也,如果三年不動刀兵國力應該增長多少呢?”

徐閣老真有水平,一語點醒夢中人。

崇禎前思後想一番,不由得面露喜色。

黃漢陷入遼東戰局跟建奴不斷作戰,估摸着不僅僅要花費精力,還要倒貼財力,自己騰出手花一兩年時間平定流寇再花三年時間厲兵秣馬。

那時擁有強軍在手還能夠結餘錢糧,如果跟建奴剛剛結束大戰的黃漢沒有異心,君臣自然還是善始善終,如果黃漢有了歹意,朝廷大可以武力鎮壓。

崇禎道:“愛卿金玉良言,朕聽了如同醍醐灌頂,只不過一百五十萬石糧食、馬料,四百八十萬兩白銀,這個數目太大,朝廷給出遼餉後用於供給參與剿滅流寇大軍的錢糧就所剩無幾了。”

徐光啓指點迷津道:“陛下如果肯給予東平侯權力肯給他加官進爵,他是個胸有大志之人,一定會竭盡所能完成五年平遼的計劃,爲此他肯定不惜傾家蕩產。

因此老臣認爲朝廷給多少遼餉可以協商解決。

但是這並不表示四百八十萬兩銀子就能夠給薊鎮、寧遠、東江鎮、登萊、天津衛、山海關、永平府多達十幾萬將士們發餉、發兵器、鎧甲和車馬所費銀兩,陛下莫要忘了修建城堡也要糜費不少啊!”

“愛卿言下之意東平侯索要的遼餉其實根本不夠?”

“然也,五年平遼是要跟建奴動真格打打仗、打惡仗,不是龜縮在幾座城池裡消極防禦空耗錢糧。

在東平侯手上遼西、遼南、東江、薊鎮每一個營伍都會齊裝滿員還會超遠,四百八十萬兩白銀的遼餉哪裡夠,東平侯本來就準備着倒貼。

老臣估摸着朝廷給足四十萬兩,東平侯每個月還得再加上二十萬兩,每個月有六十萬兩銀子才勉強維持開銷。

因爲‘紅旗軍’的待遇太高了,平均每個正兵單折色一個月就不會低於二兩銀子。

以十五萬人計算就是三十萬兩,如果有戰馬、挽馬五六萬匹,一個月恐怕又得消耗掉幾萬兩銀子。

十五萬人吃飯、吃三頓還要保持葷腥纔會保持體力加強戰鬥力,一個月沒有十萬兩銀子下不來。

武器、鎧甲、軍服、訓練時消耗的火藥鉛彈……林林總總太多了,陛下認爲少於六十萬兩銀子一個月夠開銷嗎?”

崇禎聽得冒汗了,他悠悠道:“如此,朝廷還跟東平侯商議削減遼餉有可能嗎?”

“這就得看看怎麼談了,老臣就曾經多次聽東平侯談起對於錢財的看法,他認爲錢糧用來富國強兵纔是物有所值,其他都是過眼雲煙。

老臣判斷只要陛下在其他方面退一步,東平侯少要百十萬兩銀子還是大有可能。”

崇禎無比苦惱,眼眶都紅了,他貌似發問又好像自言自語道:“唉!左右爲難啊!如果朕答應了東平侯提出的條件,約等於把大明的命運都壓在了他身上,萬一……”

第一百五十六章:連降三級第三十八章:遇敵第六百九十五章:不歸路第七百五十一章:各顯神通第四百七十一章: 突出包圍圈第九百零四章:蠢如豬第四百五十章:炮火紛飛第五百二十八章:出兵東征第五百七十章:勸降第三百五十四章:初戰告捷第六百一十七章:三年不殺第六百六十九章:寧武關第六百六十九章:寧武關第二百零二章:君前奏對第八十四章:打馬長安街第一百七十五章:四城光復第七百二十九章:此路不通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圖報第二百二十七章:奔襲青城第六百五十一章:可乘之機第七十章: 再選家丁第八百三十章: 慷慨赴義第二百一十八章:扔進昭獄第三百九十二章:秀肌肉第三百九十五章:防禦體系第五百一十二章:好快刀!第二百二十四章:御馬監第七百零二章:忍氣吞聲第八百六十一章:節外生枝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廣闊第三百五十八章:叛亂第二百三十六章:巍然不動第八百九十九章:漢文明之光第三百零三章:攻心戰第五百八十五章:乾瞪眼第四百零七章:船堅炮猛第八百九十五章:按圖索驥第二百六十六章:青城大捷第五百三十八章:忠義堡第二十五章:教育第七十五章:死生同第八百六十九章:戰意盎然第三百一十六章:掘壕圍金州第一百四十六章:出風頭第一百零六章:抓舌頭第六百六十三章:一鼓而下第六百四十章:繞道伐明第一百七十六章:補充兵額第九百零九章:殖民和開拓第七百四十五章:千刀萬剮第五章:一個倒黴鬼第六百二十六章:連搶帶賺第七百八十三章:香港島第八十二章:廣渠門第一百二十三章:南門有活路第六百三十八章:殺一儆百第九百零七章:全面進攻第六百九十五章:不歸路第六百八十七章:大決戰第五百六十六章:建奴流寇互動第三百二十九章:震懾第六百一十八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第三百九十七章:缺錢第五百五十一章:殺奔荊州第二百九十五章:互相支持第一百二十二章:假戲真做第七百七十七章:驅虎吞狼第八百八十七章:忘乎所以第五百二十五章:窩囊廢第五百四十八章:單打獨鬥第八百九十三章:東南亞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勢一片大好第一百一十九章:龍顏大悅第四百八十八章: 迎合聖意第五百四十九章:劍指襄陽第二百八十一章:米尼槍第六百九十二章:整兵再戰第四百九十章:放棄第五百四十九章:劍指襄陽第二百零四章:天子口諭第四十九章:跑不死第二百二十九章:活捉第五十三章: 發大財第七百三十章:活捉張存仁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恆第一百四十章:與有榮焉第七百三十一章:心有餘悸第三百五十二章: 時機第七百一十九章:岌岌可危第四百九十七章:雲山霧罩第二十九章:墜馬第四百零二章:做加法第六百一十七章:三年不殺第三百一十五章:狼窩堡第八十七章:守備營第二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二百五十六章:沒有援軍第二十五章:教育第九百二十八章:司馬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