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金州大捷

唉!瞎操心也無濟於事,還是腳踏實地乾點什麼吧!

就在朝廷得知張春的四五萬大軍在長山全軍覆沒的第七天,徐閣老請旨去開平視察今年的新農作物玉蜀黍的收成情況。

他老人家還要覈實馬鈴薯和甘薯的推廣結果,要看看開平鎮外開闢的三萬畝水稻田的收穫,順便親自指導一下哪些旱田可以改造成爲水田以增加水稻播種面積。

朝廷面臨糧食危機導致山陝流寇屢剿不絕,究其原因就是餓的。

崇禎何嘗不知糧食的重要性,當場就同意了徐光啓的開平考察之行,還表態可以破格提拔一些用心農事的吏員,可以給予他們正九品主簿甚至於從八品、八品的官身。

其實徐光啓的家丁和大部分門人、吏員都在開平指導農業,他早知道今年的甘薯和馬鈴薯又獲得了豐收,也知道玉蜀黍產量達到兩石有餘一畝,每畝水稻也收穫了接近兩石。

他選擇離開廟堂是爲了躲避紛爭,沒辦法,徐光啓幾次告老都被皇帝真心實意挽留了,大明波詭雲譎正是用人之時,如果再上書告老就顯得矯情沒有了擔當。

於是乎,徐閣老幹脆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農業科研。

徐光啓來到開平,跟其他文官士大夫敬而遠之的黃沂州獨獨喜歡跟他交流,親自帶着他到處走走看看,徐閣老有時候要挖塊土帶回去研究,黃沂州甚至自己動手。

黃沂州軍人作風,不善言辭,喜歡就事論事有一說一,徐光啓也喜歡黃沂州的爽直,樂意跟他聊天。

徐光啓有眼力,他從來沒見過哪裡的守備營會天天操練,也沒見過齊裝滿員甚至還超員的守備營,更加沒有見過比邊軍還要強盛的守備營。

黃沂州的轄區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樂業,徐光啓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灤州守備營的軍容落入徐光啓眼中,他認爲黃沂州如此將才,年過不惑才發跡蹉跎了歲月啊!心中暗自思量要向朝廷保舉。

老人家走家串戶看了老百姓如何利用地窖的恆溫儲存甘薯和馬鈴薯,也看了粉絲、粉條的加工,還看了高度白酒的釀造、陶瓷、水泥的生產。

徐光啓在開平住了些日子,每天都有黃沂州陪着打太極拳,每天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忙,心頭的陰鬱一掃而空,身體居然養好了許多。

可惜好景不長,在開平住了不到一個月,徐光啓得知登萊出大事了,急急忙忙回了京師。

吳橋兵變是李九成裹挾着孔有德作案,起事人馬是不足一千遼東騎兵,瞬間擴充到了兩三千之時其實戰鬥力不怎麼樣,因爲囚犯、青皮、混混只能打羣架遇上堂堂陣戰就會一潰千里。

專業對口真的很重要,孫元化有才能不是體現在做官、玩政治上,就好比南唐後主李煜是個偉大的詩人也是個混賬的昏君一樣。

如果孫元化繼續搞科研造火炮,說不定能夠成爲這個時代掌握跨時代鑄炮技術的大科學家,可惜造化弄人,把一個科學家推上了政治舞臺就會禍國殃民。

其實孫元化由於登萊糜爛被處斬一點點也不冤枉,他在這個禍事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他乃是始作俑者,就是他鼓吹遼人守遼土接受了東江鎮如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等將領予以重用。

登萊遼兵參加的訓練是如何打放紅夷大炮、使用魯密銃,他們屬於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火器部隊,這支軍隊裡佛郎機教官就多達幾十個。

孫元化聞報孔有德部造反屠了吳橋之時麻木不仁,居然準備招撫已經殺了成千上萬無辜老百姓,犯下了罄竹難書暴行的這路人馬。

這還有天理還有公道嗎?在士大夫孫元化眼裡吳橋的老百姓真的連豬狗都不如啊!這有可能就是東林黨人誤國的根本所在,太脫離羣衆離老百姓太遠。

孫元化以登萊巡撫的權力不許明軍圍殲叛軍,派人聯繫招撫,此時叛軍根本就不是孔有德做主。

五毒俱全的李九成把他架空了,造反的人馬一旦開始了搶劫、殺人、強姦就一個也不能留,因爲這些曾經的軍人嚐到了失去軍紀約束的快樂如同吸毒般會上癮,再也養不熟了。

李九成假意受撫一路燒殺搶掠往登州進軍,而孫元化的政治智慧全無、統帥才能基本上沒有。

他都不知道留後手防止招撫不成需要開戰,連做好登州城的戒備清查城裡遼兵派系等等防範於未然的工作都沒有做。

結果導致擁有大明最先進、最多大炮的登州城輕而易舉被叛軍奪下,叛軍一下子有了上萬人有了擁有海港的堅城作爲立足之地。

最後明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奪取被孔有德佔領的登州城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還是在叛軍糧食吃光了把登州老百姓吃得差不多的情況下主動渡海逃之夭夭的情況下。

由此可見擁有朝廷大義的孫元化統軍水平跟孔有德得的叛軍比差距何止天壤之別?

這足以說明頂着東林黨光環的封疆大吏一個個都是坑死大明還把自己弄得無比委屈的主,遇上這些坑貨的崇禎皇帝何其不幸。

無比焦慮的皇帝在等待大淩河城和金州衛的消息之時得到了李九成、孔有德造反禍亂山東的壞消息,更加氣得不行。

又是予以重任的東林黨人惹來禍端,崇禎皇帝已經對東林黨失望透頂,看來要適當進行人事調整,否則被哪個東林黨人再坑一把悔之晚矣!

還好在壞消息後三天也就是十一月六日終於傳來了“金州大捷”的喜訊,李若璉和方正化親自押着七八千後金軍首級和繳獲的各色戰旗幾十面回京師面聖。

三天後轉道天津衛登陸的神樞營和錦衣衛全部回來了,人數少了小三成,其中有不少傷員,缺胳膊少腿的也有十幾個,他們去時攜帶的馬匹全部沒有了。

方正化和李若璉認爲馬匹帶着上船浪費運力增加運輸成本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他們到達天津衛完全可以讓那裡的文官武將派遣人馬、大車護送,他們回了京師還會搞不着良駒騎乘?因此把幾百匹好馬全部送給了“紅旗軍”。

第三百五十二章: 時機第九百二十四章:禪讓第二百八十九章:擊斃耿仲裕第六百一十三章:一鬨而散第五十一章:先聲奪人第九百三十七章:求心所安第四百八十七章:微服私訪第四百三十五章:拉出去見見血第三十二章:座上賓第九百四十七章:圖窮匕見第七章: 熱血沸騰第九百四十三章:爭奪潼關第二百九十五章:互相支持第二百六十章:掐時間第一百一十七章:破城第九百二十四章:禪讓第八百五十六章:封無可封第六百一十四章:到處亂竄第二章:來到大明第五百五十七章:石柱第八百九十八章:算無遺策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四百七十九章:首級市場化第五百三十三章:曲意逢迎第一百二十一章:實者虛之第八百二十四章:天亡我也第五百八十七章:肆意報復第六百一十八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第五百三十五章: 權衡第五百九十章:慘不忍睹第五百零五章: 初戰告捷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死攸關第四百八十章:策反第七百零九章:報仇雪恨第二十七章:遇敵第四百八十七章:微服私訪第五百零一章:出工不出力第三百四十一章:一片狼藉第三百七十九章:皇帝愁苦第二百五十二章:死心塌地第四百九十章:放棄第八百七十七章:戰術高手第九百一十七章: 活捉劉宗敏第八百二十章: 固若金湯第一百四十三章:捨我其誰第五百二十九章:不破不立第七百零二章:忍氣吞聲第四百五十八章:擊斃李九成第四百八十三章:鋤奸去惡第二百七十七章:擴軍第四十五章:忠義千秋第三百一十八章:威逼瀋陽第八百七十二章:壓寨相公第七百七十八章:傻鳥第三百九十三章:寧遠城第七百八十八章:層層扒皮第二百三十三章:準備野戰第一百九十一章:一聲嘆息第四百五十一章: 所向披靡第六十二章:天使來了第二百四十三章:大暴動第九百四十章: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第八百九十章:一身是膽第五百四十一章:報皇恩第九百章:三叩九拜第三百三十四章:復州大捷第五百三十三章:曲意逢迎第八百五十一章:迫在眉睫第三百零二章:圍困復州第六百九十六章:不忘初心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一百九十二章:執着第六百九十二章:整兵再戰第四百零六章:毛承祿第一百二十章:虛晃一槍第九百零九章:殖民和開拓第五百九十一章:義州燃起戰火第二百八十八章:平叛第四百零三章:吳三桂第三百三十章:等待第七百二十九章:此路不通第三百三十二章:浪得虛名第六十七章:二貨阿敏第七百一十章:標準化第二百八十二章:天佑助威大將軍第二百八十二章:天佑助威大將軍第四百零九章:弱肉強食第八百九十章:一身是膽第一百五十八章:四面楚歌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廣第六百七十四章:趕盡殺絕第四百七十七章:維穩東江鎮第八百一十章:競爭機制第一百一十二章:榜樣第四十一章:子弟兵第六章:到手的鴨子飛了第七百二十七章:平遼第一戰第五百六十八章:孔聞詩第一百二十五章:對射第六百四十三章:拉得出打得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