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先禮後兵

“所謂的袞袞諸公,全都是目光短淺的蠢材,大明朝亡的不冤!”崔耀祖哈哈大笑着說道:“到了這個地步,竟然還做着扶保太子登基的春秋大夢,我呸!”

江南的藩王做夢都想過一過皇帝癮,如今中樞傾覆崇禎已死,肯定會有很多人搶着做皇帝,誰還會在乎什麼狗屁的太子?

連這一點都看不出來,竟然還想着和太子一起去往江南做皇帝,只能說是志大才疏目光短淺,註定成不了大事。

“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你李侍講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什麼勞什子的江南。”崔耀祖的言辭簡直一針見血:“若你真的想那麼做的話,早就派人去聯絡南京了,又何必等到今日?”

雖說大明朝還有江南的半壁江山,但是隻要是對天下大勢有着清醒的認識,就會知道太子去南京絕對是一步臭棋:南京朝廷的軍頭們肯定不想在自己的頭上供奉一位名正言順的太子,一定會搶先立某位藩王先撈個擁立之功,接下來就是權臣的那一套老路數了。

僅從這一點來看,對大明朝毫無忠誠可言的崔耀祖就比滿腦子“忠君報國”思想的路恭行、程園畢等人要高明的多。

對於崔耀祖的說法,李吳山不置可否,只是笑呵呵的說道:“南京肯定是去不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你李大帥心中早就有了成算,還裝模作樣的問我?是想考考我老崔的眼光嗎?”崔耀祖哈哈大笑着說道:“接下來要怎麼做,這還用問嗎?打潁州,肯定是打潁州。”

“打下潁州之後,就等於是鎖死了進出淮西的通道,進可入鳳陽,虎視江淮。退可入大別山,據南北兩淮之地,扼鄂豫皖之咽喉,當年朱洪武的老路數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聽了崔耀祖的這一番話,金雀兒暗暗心驚,第一次對這個形容醜陋的江湖騙子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覺。

崔耀祖說的這一番大戰略她並不是很懂,但她曾經看過李吳山描繪的那副地圖,知道崔耀祖所說的這幾個地方恰恰就是李吳山勾勒的紅圈範圍。

自家老爺擁有難以想象的超前目光,金雀兒早就領教過無數次了,但這個江湖騙子一般的崔耀祖卻能和老爺早就制定出的大戰略不謀而合,顯然也是個胸懷天下目光深遠的高人。

這個老東西,不可覷啊!

“那你倒是說,這潁州應該怎麼打?”

“潁州城高池深易守難攻,若是大軍正面強取的話,憑大旗軍的實力,一個月都不見得能打下來,而且必然傷亡慘重。若是用巧出奇,一日可破。”

李吳山笑了,由衷的讚歎道:“老崔呀,你還真有兩下子,就憑這幾句話,就足以證明你比太子身邊的那些個國之干城要強的多……”

“我的李大元帥啊,拿我和那幫書呆子相提並論,你這是在侮辱我嗎?哈哈……”崔耀祖狂妄的大笑着說道:“別看我老崔生就了一副其貌不揚的臭皮囊,卻有滿肚子的真本事。雄才大略天下無敵這樣的大話我不敢說,但若是比肩諸葛武侯,應該還是有富餘的……”

“剛誇你兩句,你就吹上天了,還大言不慚的要和諸葛武侯相比肩,真是個不知羞的老東西。”李吳山笑道:“既然你已經發了大話,我就給你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聽了這話,崔耀祖的雙眸之中陡然放射出異樣的神采,那副模樣就好像是一頭嗅到了獵物氣息的老狼……

如果說林叔同是忠臣的話,恐怕連他自己都會覺得臉紅,但他絕對是個治理地方的能臣。

作爲一個縣令,這位林大人是正經的七品官,說好聽一點是“百里侯”,若是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個狗屁不如的芝麻官。但是這幾年來,林知縣林大人一直在使用知州大人的印信,履行着五品官的職能。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匪夷所思的狀況,就是因爲潁州有兩套行政系統。

作爲一州治地,潁州城內不僅有州衙,還有縣衙,但卻沒有知州只有知縣。

前些年的時候,張大賊(張獻忠)攻打鳳陽,掘了皇家的祖墳。朝廷震怒之下,中都留守司一大票官員的人頭落地,巡撫、巡按全都被殺頭,連五省督軍都被判了個斬立決。當時的潁州知州自知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不等朝廷降罪的旨意下來就懸樑自盡了。

第二任知州還沒有正式到任,張大賊的軍隊又殺了回馬槍,直接就把朝廷剛剛任命的知州大人給嚇跑了。轉過年去,第三任知州又被左良玉安上了一個“勞軍不利”的罪名砍了腦袋。

連續三任知州,兩死一逃,潁州就再也沒有知州了,州衙陷入空轉的尷尬局面。

好在還有知縣林大人。

爲了協調地方,林大人只能以七品知縣的身份充當起了“代理州官”。

在這幾年當中,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各方勢力輪番折騰,鬧了個天翻地覆,但潁州城卻始終安然無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位林大人很能幹。

林大人本是文官,行軍打仗不是他的轉長,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認慫!

林大人準備了好幾套旗號,闖軍來了之後不等他們攻打就主動在城頭挑起闖字大旗,張獻忠的軍隊來了換上張字大旗,然後主動獻上糧米布帛等財物,換一個“不進城”的結果。

闖軍也好,張大賊的軍隊也罷,都是號稱百萬之衆,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攻打過潁州城,主要是因爲潁州的城防系統號稱“天下第三”。

潁州新城修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的朱元璋爲了防範上游的陳友諒,將潁州城牆修建的非常高大,堅固程度僅次於南京和開封。前些年,林大人又徵調民夫擴大了護城河,直接將潁川江變成了護城河的一部分,將潁州城打造成爲一座易守難攻的“烏龜殼”。強行攻打一定會損失慘重,還不如直接拿了東西走人,來個“相安無事”。

等到各方造反的軍隊走了之後,林大人就會再一次換上大明的旗號。

這位林大人的宗旨就是認慫,絕不硬拼,不管誰來了都不得罪,而是將城門一關吊橋收起,客客氣氣的把敵人打發走。

雖然這種做法廣爲詬病,卻深得當地百姓的喜愛,極大的保障了他們的利益,讓本地的百姓士紳免遭戰火蹂躪之苦,所以對這位知縣大人極是擁戴。

聽說有幾萬流民將潁州城團團圍住之後,林叔同林知縣一點都不慌亂,而是按照以往的經驗關閉城門靖野清鄉,將早就準備好的糧米布帛等等物資在外面擺放開來。

按照林叔同林大人的經驗,這些個不具備攻堅能力的流民一定會象以前那樣,拿了潁州百姓獻上的東西就到別的地方去了。

現如今這局面,天下一片大亂,林叔同知道自己沒有匡扶大明的本事,也沒有拯救蒼生的能耐,只要能守住潁州一城保一方平安也就是了。

“怎麼?聚嘯在外面的流民還沒有走?”這個消息讓林叔同林知縣很意外:“我得去看看。”

登上城頭親自查看了城外的情形之後,林叔同終於放心了:雖說漫山遍野的流民就聚在城外,卻沒有顯現出絲毫要強行攻打的意思。

按照以前的經驗,在盤桓幾日之後,在無懈可擊的城防面前,流民一定會知難而退。

“大人,流民遣使前來,要不要放他過來?”

流民派遣了使者前來談判?看來他們是想多要些糧米財帛。

只要不攻城就一切好說,本着這個精神,從城頭上放下大筐,將流民派遣的談判使者縋入城中。

“愚齋老弟……”這位使者一上來就高呼林叔同的表字,遙遙的打起了招呼。

直呼表字,是非常親近的意思,而且這個使者確實是林叔同的老熟人:王宣同。

這位王宣同王大人是科道出身,當年曾經在“歲考”中考評過林叔同的政績,按照官場上的規則,可以算是林叔同的半個上司了。

既然是老熟人,自然一切好說,王宣同開門見山的說明了來意:眼前這些百姓絕非一般的流民,而是跟隨太子殿下一路南撤到這裡的大明子民,希望林叔同林知縣趕快開了城門,迎請太子進城。

太子?

自從李闖破京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太子的消息。連皇帝都大行殉國了,估計太子殿下已葬身於亂軍之中了吧,怎麼會突然出現了潁州城?

“那是因爲李吳山李大帥忠貞無二,保着太子南撤到了此間。”

對於林叔同而言,太子的身份絕對沒有那麼神聖。南京的弘光皇帝早就登基了,誰還在乎什麼太子不太子的?

就眼下這種局面,別說是太子了,就算是玉皇大帝親臨,他也絕對不會打開城門。

很委婉的表達了拒絕的意思之後,林叔同又表示,可以看在王宣同的面子上,多給一些糧米,但也就僅此而已罷了。

林叔同林知縣竟然拒絕開門迎請太子,這讓王宣同異常惱火,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這個的林知縣竟然非常清楚的表達出了尊南京的弘光爲天下之主的意思。

這絕對無法接受。

對於王宣同、程園畢等等這些跟隨太子一路南撤的文官而言,太子就是大明,大明就是太子。在南京登基的弘光帝不過是福藩而已,充其量就是在緊急情況下監理江南事物的藩王罷了,怎麼能和先皇嫡血的太子相提並論?

太子纔是大明正朔,纔是唯一的正統,地方官們尊弘光爲帝就是是非不分大逆不道。

爲了捍衛太子殿下“大明正統”的地位,王宣同說的口吐白沫,爭的面紅耳赤……

和王宣同比起來,林叔同顯然要現實的多,他根本就無意爭論誰纔是真正的大明正統,只是一心一意的要保住潁州城,避免任何一股外部勢力的進入。

你說太子是正統,那就正統好了,反正我就抱定了一個宗旨:任憑你說的天花亂墜,也絕對不會打開城門放你們進來

“愚齋不聽我良言相勸,若是惹惱了李大帥,到時候軍令一下強行攻打,只怕會落個生靈塗炭……”

李大帥?什麼鳥的李大帥?聽都沒有聽說過。

這年月,隨便拉起幾百號人馬,就敢拿着雞毛當令箭打出五花八門大的嚇死人的旗號,各種亂七八糟的“大將軍”“大元帥”早就氾濫成災了。

大軍圍城的情形林叔同早就經歷過好幾次了,倚仗着固若金湯的城防,根本就不怕這樣的武力訛詐:“我身爲地方官,就有守土安民之責,我潁州雖是彈丸之地,卻也有數萬忠義之民,幾千能戰之兵,至於憲大人說的李大帥……若是他想強取我潁州城的話,那就讓他放馬過來吧。”

第四百三十二章 醫者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門戶洞開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五十八章 最終籌備第四百六十八章 絕望之途第五百七十二章 姑嫂之爭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鐵牌兒第二百一十四章 報名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一百八十六章 帥府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七十章 勸善書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二百九十五章 壓箱底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四百八十五章 兄弟之間第五百五十八章 九天攬月第二百八十八章 腐敗跡象第四百一十八章 鑽空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輿論第三百一十四章 拒絕參加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六十五章 公主殿下第三百七十章 大帥學徒第二百八十四章 校規和家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月之期第五百八十九章 征戰四海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鬥中成長第三百七十六章 搖搖欲墜第七章 姐妹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二十七章 贖肉票第八十八章 裝傻充愣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狼初長成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八十七章 聯弱抗強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四百七十二章 兩個選擇第二章 狼藉壽宴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十五章 民團,民團第八十二章 只爲求財第一百五十三章 百戰餘生第三百一十八章 百座書樓第一百六十章 較量第三百六十七章 討價還價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五百四十八章 極端激進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高僧大德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二百二十章 敢爲天下先第二百八十七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七十七章 宮廷之亂第八十四章 敵我不明第五百四十三章 孤懸海外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一百四十章 仗義之輩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一百七十章 斷刀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易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北開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八十四章 敵我不明第一百二十章 硬氣漢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九十四章 金陵臣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鐵牌兒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三百一十四章 拒絕參加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四百二十一章 瘋子發瘋第三十八章 戰略眼光第五十五章 南下北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默契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三百六十二章 我是臥底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