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

朱長生趴伏於地痛哭失聲,唸叨着早已背誦的滾瓜爛熟的臺詞:“……萬歲之明天下皆知,文治武功萬民稱頌,欲效堯舜而邁千古,然我大明何如?天下何如?臣萬不敢受……”

你這個皇帝當的挺好,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得到全天下人的認可,現在又要將皇位禪讓出去,這份高風已經超越了當年的堯舜,這事本是好的。但你退位了咱們這大明朝的江山怎麼辦?全天下的億兆生民怎麼辦?我自知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所以堅決不敢接受。

這當然是一番客套話,同樣的話語朱長生早就說過兩次了,這是第三次。

其實呢,永王深知自己並沒有他說的這麼英明神武,更談不上什麼文治武功,在他做皇帝的這些年裡,大部分值得稱道的政績都是出自長平公主之手,至於他這個皇帝本人,不過是一個爲了實現皇位平穩過度的擺設而已,他這個皇帝其實就是大明王朝的吉祥物。

自古以來,爲了爭奪皇位,父子相殘兄弟反目的慘劇不勝枚舉,堯舜之後三代以下主動禪讓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歷朝歷代這都是第一例。

而且這甚至談不上的禪讓,按照永王自己的話說,這就是歸政。也就是說,直到現在永王都不認爲自己是大明朝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不在皇位傳承序列之內,他的兄長復隆皇帝的這一支纔是大明正統,現在只不過是把皇位歸還正統而已。

“禪位大典”早已經正式啓動,按照禮部擬定的章程,一定要走“三揖三讓”這個流程。

前些日子,已經讓過兩次了,朱長生按照流程推讓了兩回,這就是最後一次,同時也是朱長生最後一次稱臣,走完這個最後的流程之後,君臣關係就會顛倒過來了。

“興宗成皇帝授大位之時,朕即有誓言,待你出閣之後即行歸爲,奉大位於正統,”永王笑着看了看闕下那大羣文武大臣,命人捧出皇帝專用的青玉印璽說道:“爾若堅辭不受,即陷朕於不忠不義之地,此爲欺君……”

你不接這個皇位,那就是欺君,這話說的相當嚴重……其實這也是早就設計好的臺詞。

既然皇帝都這麼說了,朱長生也就只能勉爲其難的接過了皇帝印璽……

皇位的傳承就這樣完成了。

從復隆皇帝到永王,再到現在的朱長生,在皇位傳承這個重大問題之上,都表現出了足夠的高風亮節,一定會留名青史傳爲美談。

剛剛完成了授受大典之後,年僅十四歲的皇帝馬上頒佈了第一道詔令:

“……自明年正月始,改元興武,在這之前繼續沿用復隆年號……”

“……新朝初立,開恩科取士爲國選才。”

“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蕩,除謀逆叛國等不赦之罪外,皆在大赦之列。”

“減天下畝稅者三,以彰雨露皇恩。”

所有的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新皇登基之後的慣例,看起來好像風風火火,其實完全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個比較重大的政令,那就是關於永王的個人待遇問題了。

雖然永王已經退位,但是考慮他的貢獻,允許他繼續享用皇帝的待遇,可以使用天子儀仗,可以繼續自稱爲“朕”,一切供給全都依照皇帝原有的標準,絕對不會縮減。並且,這位十四歲的少年天子用非常懇切的態度請永王臨朝“訓政”。

永王連皇位都讓出去了,當然不會在意所謂的個人待遇,這一切只不過是爲了表示對他的尊崇而做的表面工作罷了。至於說“訓政”,分明就是攝政王的意思……

對於新朝給的這些崇高待遇,永王一概拒絕,甚至連“臨朝訓政”的請求都拒絕了。

既然已經退位了,索性退個乾淨,從此再不過問朝堂之事。

永王只有一個的要求:懇請朝廷調撥些銀錢,他要趁着這個機會遊歷一番。

與其說這是一個要求,還不如說是一種政治表態:他要離開京城,不對朝廷事物施加任何影響。

對於這個表態,無論這位少年天子表明上說的多麼懇求,也不管他如何挽留,其實內心是非常歡迎的,馬上從內帑之中調撥錢四十萬緡,摺合白銀三十萬兩多一點,供永王隨意使用。

僅僅只過了一個多月,永王就帶着這些錢出了京城,皇帝親自出城踐送三十里。

永王外出遊歷的第一站就來到了蕪湖。

翁皇后已經成了皇太后,不僅臨朝參政還在事實上參與國家管理和重大政令的制定,而黃得功就成了皇帝的“外公”級皇親國戚,他的夙願終於完成了。

雖說永王已經去了帝號,並且拒絕享用皇帝的待遇,但黃得功是個很“懂事”的人,怎麼會在這種事情上犯低級錯誤呢?

黃得功接待永王的規格能有多高就有多高,完全依照帝王之禮進行。十六日之後,當永王離開蕪湖的時候,黃得功送給他九艘大船,金銀器物無數……

永王乘船沿江而上,開始了遊歷天下的行程,先是江西再是湖廣,朝着川蜀而來,一路之上風光無限……

同此同時,在川蜀之地,還有一人正走在人生的風光大道之上。

何念恩。

蜀中神童何念恩。

十七歲以亞元第二名的身份順利通過童子試,擁有了生員秀才的身份。按照以往的慣例,第二年會舉行鄉試,在成都府一考成名,以亞元的身份取得了川蜀第二名的好成績,拜在府學大人座下,被稱爲蜀中神童。

本地的考試成績從來就是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標準,甚至是硬指標,而何念恩的身份極其特殊,因爲他是一個旗人。

何念恩無父無母,自幼跟隨老祖父移民到了巴山之南的蠻荒地帶,能考出這樣的成績殊爲不易。

旗人能夠在科舉考試中連過兩關,而且成績不俗,足以證明當地官員的教化之功,又因爲年紀輕輕竟然成了名人,成爲當地力推的“科舉明星”式人物。

正常情況之下,在今年的地方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之後,何念恩的“神童之路”也就到此爲止了,就算他真的是文曲星就轉世,就算他真的文采灼然天下無雙,也不可能取得更大成績,至少短時間之內那是不可能的。

但上天卻給了他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爲了給新皇帝留下“施恩天下”的機會,永王故意取消了幾年的“春闈”,將春闈延後成爲秋闈,以恩科的形式開考。

шшш• тt kǎn• c ○

這就給了何念恩一個極大的機會,他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再參加一次考試:會試!

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就擁有了進京趕考的資格,在大明朝的歷史上雖不敢說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了。一甲二甲的成績不敢想,只要他靠近了前三百名,取得一個貢元的資格,那就是民間的“進士老爺”了,絕對會成爲本朝的傳奇式人物,本地官員都會跟着沾光不少呢。

作爲當地的“明星式”人物,又是地方官重要的“政績工程”之一,作爲座師的學政大人毫不猶豫的利用了這次時間差,再次給他報名,讓他進京參加會試!

江南、兩浙文風鼎盛從來就是科考大省,譬如川蜀、雲、貴這樣的省份則是科考的省。爲了平衡地方利益,按照慣例朝廷會有一定程度的寬鬆優惠,這一點很類似於後世的“考試加分”。

以何念恩的文采,再有神童光環的名人效應和朝廷的加分優惠,考進三百名之內應該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對此,何念恩信心滿滿。

“寒窗十載,今有座師鼎力相助,雖不敢說文采無雙,也要一會天下俊彥,吾必竭盡全力提名金榜,爲官爲宦也好讓阿祖安享晚年……”

“放屁!”素來對孫子極其寵愛的老赫顏第一次發了火,而且是動了真火,已老的連走路都很困難的老赫顏,用顫抖的手指指着自己的孫子破口大罵:“你哪有絲毫的文采?就算你已經連連考中了兩場,豈有你的尺寸之功?你……你……你這混賬東西,竟敢貪了阿布卡之功,真真的是要氣死我了麼?”

何念恩是老赫顏的孫子,就是當年移民隊伍當中那個七歲的男孩兒。

自從跟隨着移民隊伍來到這片蠻荒地帶之後,一家人就剪了辮子,並且該爲漢姓,他們祖孫三人全都姓何。

在老赫顏看來,孫子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十年寒窗苦讀”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與何念恩本人的文章水準沒有一丁點的關係,這完全就是因爲阿布卡在暗中保佑的結果。

對於阿布卡的極度迷信和崇拜,是老赫顏他們這一輩人的基礎信念。所有的旗人所取得的一切成績,不管是身份的改變還是生活條件的逐漸提升,都是阿布卡蔭庇的必然結果,與個人的努力沒有一丁點的聯繫。

“當年我等已站在災禍的懸崖邊上,前面就是萬劫不復的地獄。若不是阿布卡的庇護,焉能有你?若是阿布卡放開了保佑的雙手,焉能有你?”已垂垂老朽的老赫顏對阿布卡的虔誠毋庸置疑,這也代表了老一輩旗人的集體態度:“不過是考了兩場而已,卻忘了阿布卡的保佑,不配爲人,不配爲人吶……”

阿布卡就是神,真實存在於世間的曙光之神,代表着希望和一些美好的東西,所有的進步和改善都應毫無保留的歸功於偉大至善的阿布卡。

何念恩能夠成爲神通,這一定就是阿布卡的垂憐。

這不僅僅只是一種思想,還準確的體現在這些人的社會生活當中。

雖然旗人散佈各處,但每一處旗人的村莊都一定會有曙光神廟。神權和世俗的權利雙重構成一個社會體系,而神權甚至可以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

隨着義學堂的推廣和普及,很多年輕的旗人已經睜開了認識世界的雙眼,對於阿布卡的迷信程度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了。但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何念恩不敢說出任何有損阿布卡權威和光輝形象的話語。

雖然他曾經學過儒家經典,知道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道理,但卻不敢真的那麼去做。

一個的何念恩怎敢挑戰阿布卡的重重天威?

“看看你把阿祖氣成了什麼樣子?”比他年長兩歲的姐姐顯然不是他這樣的書呆子,趕緊出來打圓場:“再過幾日你就要進京趕考去了,難道不應該到神廟中祈禱麼?”

“是,是,應該的,應該的,我……我這就去神廟供奉阿布卡……”

就這樣,老赫顏帶着孫子何念恩與孫女何念慈來到了曙光神廟。

這座尖塔形的廟宇是村子裡最高大的建築,阿布卡的神像在繚繞的香菸之中顯得巍然而又神聖,村子裡的人們正跪拜在神像之下喃喃的祈禱着……

家裡人生病了,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尋醫問藥,而是前來祈禱。

田裡的莊稼收成不好,也要來祈禱。

甚至是生兒育女,同樣要來祈禱。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一定會來祈禱。

所有的苦難和美好,都與阿布卡有關,阿布卡早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準確一點來說,阿布卡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同所有的老年人一樣,祖父老赫顏朝着阿布卡的神像行五體向天的大禮,用含含糊糊的聲音喃喃的祈禱着……

姐姐何念慈也在祈禱:“仁慈的阿布卡一定會保佑我兄弟,讓他考中了,一定會的……”

阿布卡肯定會保佑弟弟何念恩金榜題名,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爲何念恩之所以有機會讀書,就是阿布卡的恩賜。

當年義學堂開始設立的時候,這些旗人還有些牴觸心理,正是阿布卡的話語讓他們真心接受了義學堂的課程。

對於這些旗人的教化,阿布卡是功勞絕對超過任何一個地方官。

作爲一個讀書人,何念恩當然知道這是一種政治行爲,是徹底融入社會的機會。對於他來說,阿布卡固然神聖,但祖父和姐姐卻功不可沒。

作爲移民的一部分,旗人不僅要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還承擔着極其高昂的稅負。因爲家裡缺少壯勞力,在這種情形之下供養一個讀書人的難度可想而知。

姐姐的童年幾乎全都在艱苦的勞作之中度過,年邁的祖父夜以繼日的勞動,就是爲了給他換取筆墨紙張,就是爲了讓他可以安心讀書。何念恩很想考取功名,他很想當官,但卻不是爲了報效國家,而是爲了給姐姐和祖父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用來報答家人的養育之恩。

“我這一去,需歷時數月,估計要明年正月過後才能回來。”何念恩對姐姐何念慈說道:“家中的一切全都拜託姐姐了……這些銀錢,留給姐姐已被不時之需……”

那些錢是座師大人給的盤纏,用作他進京趕考的嚼裹,但家裡的生活條件實在是太過於艱苦了,他拿出很大一部分給了姐姐。

何念慈卻堅辭不受:“窮家富路的嘛,你多帶着盤纏上路總不會有錯,外面比不得家裡,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難處。而且到了京城之中,各種開支肯定不少。相交相識者又全都是有功名的老爺,太過於寒酸會讓人看不起,這些錢你自己帶着吧,我還烙了些餅,鹹菜也給你裝了不少,一併帶着……”

“咱家雖然窮苦,這日子還能過得下去。”何念慈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我在醫館裡打雜,每日裡二十多個錢的進項,還管飯,省着些用也就夠了。阿祖的氣喘病犯了,還可以到醫館裡拿些藥,也是不要錢的……”

何念恩是讀書人,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文章之上,阿祖的年紀已經這麼老了,又有氣喘胸悶的老毛病,生活的重擔全都壓在姐姐一個人的身上。

姐姐的年紀已經高到了山樑上,早就應該出嫁但卻一直留在家裡,自然是爲了照顧家人。

對於姐姐的付出和犧牲,何念恩心知肚明,這也正是他發奮苦讀的動力:他曾無數次的暗暗發誓,一定要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給姐姐和阿祖帶來富足的好生活。

唯一值得安慰之處就在於,姐姐擁有一個很不錯的“工作”。

姐姐何念慈終究是個女子,耕田種地力有不逮,但卻因爲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進入到了官辦的醫館之中,做些打雜的瑣碎事務,不僅可以免費吃飯,還能給阿祖帶回免費的藥物。更要緊的是有些雖然很少但卻極端重要的微薄收入。

據醫館裡的那個女郎中說,姐姐何念慈天資聰慧,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已經記住了很多藥物的藥性,並且可以自行給一些疑難雜症開方抓藥。

因爲女郎中奇缺,所以醫館曾經給過她一個機會:要她到廣濟醫學院去,學習幾年之後就可以出來做女郎中了。

這是一個很正經而且受人尊重的職業,更要緊的是有了鐵飯碗。

但姐姐何念慈卻拒絕了。

因爲她根本就走不開。

她若是真的去了醫學院,弟弟的學業也就荒廢了,祖父更加的沒有人照料。

在躊躇滿志的何念恩臨行之際,姐姐何念慈自然少不了萬千叮囑,珍重的話語說了幾十遍,最後透露出一個很要緊的信息:“你這一去,無論能不能考中,都要儘快回來。阿祖……的病情已是極重,怕是過不了這個冬天……”

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二百五十八章 鷹狼第四百九十二章 爭相送禮第五百一十三章 馴鹿一族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第四百三十三章 情報人員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四百九十九章 心病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黃第三百六十五章 野心膨脹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三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三百八十三章 唯命是從第二百零五章 走馬換將第一百九十四章 文壇領袖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二百一十八章 別想太多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詔書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一百四十章 仗義之輩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令夕改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四十九章 最後的囑託第四百二十章 報以涌泉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三百五十四章 千古恨百年身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舉弊案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八十四章 敵我不明第三百七十九章 蝴蝶之翼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二百二十九章 先遣遺女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想多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九十六章 癡傻對手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三百三十章 亂臣賊子第三百一十一章 臨時客串第五百五十一章 餘澤猶在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四百五十二章 不給面子第三百九十一章 二期生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五百二十二章 驕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兄終弟及第四百三十三章 情報人員第三十八章 戰略眼光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聖明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於藍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四百九十八章 神說要有光第二十七章 贖肉票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六十章 最後撤離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三百五十一章 英雄兄弟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八十八章 裝傻充愣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臺第三百零一章 拱手相讓第三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易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二百零四章 上天之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四百三十章 找個媳婦第三百九十一章 二期生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四百八十二章 發作第四百六十八章 絕望之途第二百五十四章 叫板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一百七十二章 一起發瘋第五百五十七章 歷史的備份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