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

清遣使團訪明,這個消息傳來,整個江南立刻就炸開了鍋,民情輿論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當年僞清得勢的時候,多鐸帶着二十萬大軍氣勢洶洶的殺過來,咱們死了多少人?全都是頂天立地的漢子,殺的長江水都是紅色的,現在招架不住了,就過來乞和?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兒?”

“都說這寧城的城牆是天下第一,若是與那清廷的臉皮比起來,終究還是薄了!”

“老子活了幾十年,自認閱人無數,見過臉皮厚的,卻從未見過臉皮這麼厚的,一槍紮下去都見不着血,你們說這臉皮到底有多厚?”

“這不是臉皮厚不厚的問題,而是還有沒有臉的問題。”

“老子我還真得長一長見識了,到時候看看這使團中人到底是些什麼貨色。”

“必然全都是厚顏無恥之徒,老子根本就不瞧他們,怕是髒我的眼珠子……”

“這些人還敢來?我倒是想看看,得多不長眼的王八蛋纔敢接他們……”

按照一般的外交禮儀,外邦的使者來訪,必然要有人接待。現如今,整個江南都把眼珠子瞪的溜圓,就想看看是誰去接待了。

誰要是接待了清廷派遣過來的使團,立刻就會被老百姓的吐沫星子活活淹死,漢奸的大帽子八輩子都別想摘下來。

江南學社的相公們更是趁勢而起,紛紛揮動如椽大筆,寫就一篇又一篇慷慨雄文,破口大罵清廷的厚顏無恥:

“彼僞清者,本茹毛飲血之輩,無禮無倫無綱無常,故稱蠻夷。一朝逞兵馬強,縱禍於中原,竊我神器據我故都,何云爲邦?禍我中華之地亂我綱常之倫……”

“……今四海旗聚,王師北定,天下共伐之際,氣壯山河碩沖霄漢,犁庭掃穴巢穴傾覆之時,竟做搖尾乞憐之狀,告天下同胞,勿忘腥羶遍地之仇,勿忘山河破碎之恨……”

“……斬盡最後一兵之前,有擅妄言和者,即爲國賊,天下共討之……”

得勢就猖狂,失勢就想起了合議,沒那麼便宜!誰要是敢說一個“和”字,就是大大的國賊,就是當朝的秦檜,全天下人就能罵的他永世不得翻身。

作爲江南學社中領袖羣倫的人物,若是說起別的本事,錢謙益錢老大人或許真的不怎樣,但要說去這文字上的功夫,絕對是當時的頂尖高手之一。一篇《汴京祭》寫的妙筆生花,真個就是筆筆龍蛇字字珠璣。

在錢老大人的這篇《臨安祭》當中,說的非常明白:趙宋何以丟了半壁江山?何以有靖康之恥?就是因爲內有奸賊。現如今李大帥已經把北宋故都開封打下來了,誰要是敢在這個時候接受清廷的和談,就是最典型的賣國賊。他錢謙益就一定會把自己的眼珠子摳出來掛在觀音門外,等着看清軍再次攻打江南,等着看大明朝最後的滅亡。

“以吾目懸於北門,以觀清軍滅明爾!”

這句話說的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大明朝血忠之臣的形象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早就成了古代的外交基本原則,罵歸罵,必要的外交程序還是要走下去。

就在大清使團來到南京城外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場不大不的變故。

也不知道從哪裡跳出來五七名壯漢,一個個手持明晃晃的鋼刀,突然衝了過去。

幾個人就想砍殺大清的外交使團,這當然是一廂情願的天真幻想,那兩百多個隨行的清軍全都是雄健之卒,也不是吃素的,紛紛上前迎戰。

就在衆人以爲會發生“血濺當場”的事件之時,那幾個壯漢猛然收起了刀劍,掏出早就準備好的“暗器”砸了過去,頓時惡臭傳來。

原來,所謂的暗器不過是裹着糞便的紙包。

在大清的外交使團身上淋糞,這比直接上前砍殺還要解氣,頓時換來老百姓一陣陣鋪天蓋地的叫好聲。

雖然這幾個壯漢很快就被清兵捉住,然後按照外交禮儀交給了在城外駐守的明軍士兵,但那幾個壯漢全無畏懼之色,一個個好像凱旋而歸的大英雄般哈哈大笑……

前來接待的“官方人氏”不是別個,正是復隆朝的第一位狀元公。

狀元公姓利名中字青揚,當年開恩科之時,曾以一篇《民自富論》力壓羣倫,摘取科舉魁首高中狀元。

誰也沒有想到,代表朝廷接待清國使團的人竟然會是當朝狀元公,無不爲之嘆息。

作爲本朝第一位狀元公,利中利青揚不僅前途遠大不可限量,而且出身極好。

所謂的出身好不僅僅只是說他是天子門生,更主要是說家世好。

利出李姓,利中利狀元本是楚地人氏,遠祖乃是大名鼎鼎的道家祖師老子,卻接了這麼一個倒黴的差事,雖說是朝廷的委派,卻很有可能會因此斷送了自家的大好名聲。

狀元公利中很清楚的知道這個差事會毀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卻不得不遵照朝廷的旨意來做這個誰也不願意做的事兒。

被臨時任命爲禮部(從)五品員外郎的狀元公一刻也不想耽擱,只想儘快辦完這破差事。接洽事宜剛開始的時候還算順利,但很快就起了爭執。

爭執的原因在於那兩百多個清兵。

按照利中利狀元的說法,可以允許包含清兵在內的使團進城,但他們必須放下武器除去鎧甲。

這些個清兵是外交使團的隨行護衛人員,放下武器除去鎧甲雖然也不會真的有什麼危險,但這絕不是外交禮儀的一部分,清廷使團自然不答應,肯定會據理力爭。

大清遣明使團的主使是一位宗室貝子,連漢話說的都不怎麼利索呢,這“據理力爭”的使命就落在了“副使”的身上。

這位清廷“副使”也是大有來頭的,他的身份和利中利狀元完全相同,也是一位狀元公:大清順治三年的狀元。

大明朝的狀元,碰上了大清朝的狀元,而且是在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形之下,立刻就撞出了火星子。

“利兄能高中魁元,必是博古通今之大才,聽聞利兄是楚人,想必一定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

所謂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說的就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拒不接受楚國人的侮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自己的國家爭取尊嚴,基本上就是這一個故事。

大清狀元何洪森就是想借助“晏子使楚”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心跡:你們在我的身上淋糞,我可以忍了。但你想讓我放棄大清的尊嚴,那是萬萬做不到的,因爲我代表的是大清國。

作爲狀元公,當然飽覽經史,面對來自敵國的“同行”,絕不能在這個時候露了怯,立刻做出反駁:“齊楚兩國本就是周天子治下諸侯,行的是周禮,尊的是周王。你所尊奉者不過是蠻夷之酋罷了,有何臉面在我泱泱上國惶惶大明面前自稱爲國?”

明朝一直都拒絕承認清的地位,正式說起的時候總會在清的前面加一個定語:僞!

按照大明朝的說法,所謂的清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地方政權,而且是絕對沒有法統的地方政權。

大清狀元何洪森當然不會承認這個說法,而是振振有詞的說道:“我大清太祖高皇帝龍興關外……”

他剛剛作出一副慷慨陳詞的模樣,利中利狀元就很不客氣的打斷了他的話頭:“且不說僞酋努爾哈赤是不是皇帝這根本之事。據你們事先遞上的書文表明,你本是山東人氏,努爾哈赤遠在關外,怎麼就成了你的太祖高皇帝了呢?”

這句話雖然說的比較委婉,其實相當的不客氣,等於是指着大清狀元何洪森的鼻子破口大罵了:你子就是個認賊做父的人!

那何洪森也是個牙尖嘴利之輩,自然不會承認這樣的“侮辱”:“江山易主王朝更替,本是尋常之事。我本是明人這不假。然崇禎年間天下紛亂生靈倒懸,我大清起於關外,奉邀入關擊賊,爲崇禎明皇復仇……”

辮子兵入關是爲了打李自成,是爲了給崇禎皇帝報仇,這個說法在明末清初很有市場,曾經矇蔽了很多人。

但卻騙不過利中利狀元。

“照你這麼說,僞清入關是爲了我大明好?”

“當然。”

“這我就無法理解了,既然你口口聲聲說的大清是爲大行崇禎皇帝復仇,那打走了李闖之後爲何不走呢?爲何還要佔據我大明的疆土?”利中很不客氣的說道:“這就如同你家裡着火了,來了些人把火焰撲滅然後把你的家給佔了,你說這是不是賊寇行徑?象你這樣的是,是不是認賊作父的無恥之輩呢?”

“好,說的好!”

也不知是誰最先挑頭喝了一聲彩,人羣之中頓時爆發出一陣陣叫好聲。

這出大明狀元公對決大清狀元公的好戲,可比戲臺子上那些咿咿呀呀鑼鼓嗩吶的唱段好看太多了。

“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你我各爲其主罷了。我身在北地當然事清,就如你在南疆事明一樣。若事清者皆爲賊,衍聖公同樣剃髮留辮,你又怎麼說?”

所謂的衍聖公,其實就是山東曲阜的孔子後裔,秉承着儒學治天下的理念,歷朝歷代都會封聖人後裔爲衍聖公,世襲罔替永不斷絕。

在讀書人的心目當中,孔府衍聖公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稱之爲“聖”,也就僅僅只不“神”低一個檔次而已。

連孔聖人的都留起了辮子做起了大清的衍聖公,作爲讀着《論語》長大的儒生,你怎麼不去說他呢?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取義成仁者方爲聖人門徒,背棄者,皆爲賊,衍聖公亦如是……”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纔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而不是讓你爲了功名利祿就數典忘祖的,你和山東的衍聖公在我的心目當中,都是一樣的貨色!

這一句話直接就把讀書人心目當中直追神佛的衍聖公給罵了,當真就如同石破天驚,所有人都驚的目瞪口呆,場面頓時一片死寂。

“說的好!”在城頭上看熱鬧的崔耀祖用力的拍着巴掌:“這些話我早就想說了,只是你們狀元公說的這麼明白,,哈哈……”

稀稀拉拉的掌聲逐漸逐漸變得熱烈起來……

崔耀祖笑嘻嘻的對躲藏在城頭了哨之後的楚文華說道:“這個利中是你下面的屬員,能說出這句話來,足見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物,想不到你們禮部衙門裡頭還有這樣的人才……”

衍聖公投靠清廷,確實讓全天下的讀書種子們頗爲惱火,但卻無可奈何,出於爲尊者諱的緣故大多選擇迴避這個話題。今時今日此情此景,這位讀着聖賢書的狀元公卻把孔聖人的後人給罵了,而且是當中大罵,確實有幾分熱血的架勢。

“這樣的人物,大帥一定會非常喜歡。”楚華文苦笑着說道:“咱們的大帥,就喜歡這樣的人。”

如果李吳山李大帥在場的話,一定會爲利中利狀元的言行大聲喝彩,按照李吳山的說法就是:在我族面前,衍聖公算個屁呀,早就該罵了!

“我族”這兩個字就是李大帥的天,就是最至高無上的存在。與這兩個字比起來,一切都等而下之。

“這樣的人物,不進軍校……真的有點可惜了!”崔耀祖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懶洋洋的看了看還在城外脣槍舌劍你來我往的兩位狀元公,又斜着眼睛瞅了瞅楚華文:“好大的一場熱鬧,其實也沒有什麼意思。不能在戰場上拿到的東西,就永遠別想在談判桌上拿到。你說清廷上下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麼?”

“所謂的合議肯定成不了,他們當然心中雪亮,我估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楚華文說道:“老崔,對於合議,你是怎麼看的?”

“我估計應該不是單純爲了爭取時間喘過這口氣,應該還有別的圖謀,怕是要利用合議進行挑撥了!”

作爲大旗軍中的內部人員,楚華文當然知道崔耀祖在說些什麼:“大帥私下裡和清廷那邊接觸,這已犯了很大的忌諱,清廷故意如此大張旗鼓的來論和,分明就是要挑撥大帥和朝廷的關係。大帥也真的是,聰明一世爲何糊塗一時?一個的史環真的這麼重要?值得這麼幹?”

“值得!”崔耀祖很確定的說道:“要是我,也會這麼幹。因爲大帥必須要給揚州軍一個交代,至於說朝廷會怎麼看……都已經到了這步田地,朝廷的想法還重要嗎?”

第三百二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兒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子不信第三百二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五百六十八章 新老結合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一百七十二章 一起發瘋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二百零九章 報應不爽第三百七十二章 入學資格第二百三十九章 私縱第二百二十五章 馳援遠方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主張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三百三十九章 蒼天爲證第三百八十三章 唯命是從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二十五章 擒賊擒王第一百一十四章 門戶洞開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四百二十七章 手法粗糙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二百六十四章 無需動員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四百零八章 聽天由命第二百零四章 上天之子第九章開闊眼界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三百七十六章 搖搖欲墜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爾袞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一百四十章 仗義之輩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朝君臣第三百六十一章 我族長興第三百二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一百四十章 仗義之輩第九十六章 半壁君臣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思定第五百五十章 吳下阿蒙第一章 吃大戶第二百零一章 榮耀證書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一百一十九章 蘇老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三百三十五章 獲救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第三百九十八章 十萬天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三十章 謊報軍功第五百三十二章 失去太平洋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二百三十三章 山雨欲來第二百二十九章 先遣遺女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第四章 銀雀兒第四十七章 最後的安排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九十七章 市井中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九十四章 金陵臣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