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

太陽出來了,灑下萬道金光,給雄偉的金陵蒙上了一層亮閃閃的輪廓,彷彿夢幻之中的天國神都。

武英殿上,復隆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氣色好的出奇,頗有幾分英明神武的君王氣概,連講話的聲音都變得異常洪亮:

“黃石已重新歸我大明版圖,着內閣擬一份嘉獎文書即刻明發……”

瞬間克服九江,兵不血刃佔領黃石,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立刻就讓復隆皇帝有了底氣,真正體會到帝王的尊嚴。

若是所有的這些個戰果是朝廷上下協力同心的結果,還好說一點,偏偏整個攻略湖廣的計劃都是皇帝“一手操辦”,事先還對羣臣保密,愈發顯得皇帝本人英明神武。

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程園畢、黃宏東等四位內閣大臣全都臉色晦暗,裝模作樣的說了幾句“王師威武”“光復湖廣指日可待”的場面話之後就集體陷入了沉默。

事情是明擺着的,當初李吳山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就沒有通過朝廷,而是自行其是,雖然當初大家都沒有說什麼,心中卻早把李吳山當成了跋扈囂張的權臣。

這樣的軍國大事竟然不通過內閣,不給部堂知道,還刻意隱瞞這個朝廷,用既成事實逼迫朝廷承認,這已違反了基本的政治體制,早就招致很多人的不滿。程園畢等內閣大臣雖然在事實上不得不接受,但卻未嘗沒有秋後算賬的心思。

現在可好,連皇帝本人都參與進來了,和李吳山一起把整個內閣一腳踢開,難不成還能算皇帝的“秋後賬”?

自洪武太祖皇帝開國之後,又經歷了成祖皇帝的永樂朝,履行着相權的內閣纔是真正的國家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這種最基本的政治架構已沿襲了兩百多年,現如今打破了君權和內閣之間的平衡,等於是把整個內閣都架空了,內閣大臣們要是能高興得起來那才活見鬼了呢。

雖然現在的內閣依舊有很大的權利,但是在西征這個事情上,卻已經淪爲草擬嘉獎令的秘書機構了。

復隆皇帝當然能夠理解內閣老臣們的心思,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因此暗暗得意:作爲一個少年天子,自從甲申國變崇禎皇帝殉國以後,時時事事都在一衆老臣的卵翼之下,事實上並不能做出太多主張,而是一個精神偶像般的擺設。

沒有那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會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即便是在明明知道這些老臣都是公忠體國之人,依舊非常的心不甘情不願。

把所有的權利都歸於帝王一身,才能建立宏圖偉業,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能讓一衆的老臣吃癟,能夠用一連串的勝利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對於這個結果復隆皇帝是非常滿意的。

“兵不血刃克服黃石,固然是我大明王師兵威無雙嚇破了僞王阿濟格的狗膽,卻也不能不看到其中的利害……”就好像是一個身經百戰目光敏銳的前敵總指揮一樣,復隆皇帝對着殿下的文臣武將侃侃而談:“僞王阿濟格放棄黃石改走陸路,朝武昌方向撤退,這份當機立斷的決絕就比當年的多鐸要高明的多,卻也不過是以空間爭取時間的老舊伎倆,雕蟲技不值一提……”

阿濟格直接放棄了黃石和半條長江航線,其實是以退爲進的戰略,真正的核心就是用空間爭取時間,爲固守武昌做打算。這種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核心戰略皇帝本人是看不出來的,他所說的這一套不過是截取了李吳山奏報之上的原話,卻更更加凸顯聖明天子的敏銳洞察力,愈發顯得“萬歲聖明如炬”“明察秋毫”。

“擬旨,調黃得功部沿江而進馳援湖廣。”

“再擬旨,令郎大洪部儘快掃平當面之敵,與忠勇公合兵一處齊攻武昌……”

“再擬一道明旨宣示四方,湖廣、河南、川蜀等各地賊軍殘部,只要是抗清者,前事既往不咎,若有爲國出力者,朕亦視爲忠義肱股之士,必不吝高封厚賞……”

在一片“萬歲聖明”的唱誦聲中,內閣大臣的臉色愈發難看了。

他李吳山甩開內閣本就犯了衆怒,現在皇帝居然步了李吳山的後塵,同樣把內閣一腳踢開直接下達命令,甚至沒有在事先和內閣成員商議一下就這麼幹了,這是一個對內閣非常不利的信號。

雖然心中萬般不願,但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幾位內閣重臣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上來。

因爲整個西征計劃完全就是李吳山的首尾,皇帝還不停的出面給他背書,試圖把所有的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明明知道這種做法違反了政治體制,卻也無可奈何。

因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湖廣的戰事應該怎麼打,甚至連最基本的善後事宜都無從着手,完全就是多說多錯不說不錯的局面。

把西北方向上黃得功的水軍調去打湖廣,這麼大的事情皇帝一個人就“乾綱獨斷”“聖意天裁”了,還可以說黃得功是番外之臣,是外戚頭子,由皇帝本人直接調動是爲了方便快捷。但“赦免賊罪”可是關係到天下根本的大事,竟然連一點商量的意思都沒有,皇帝就直截了當的自己做主了,這就有些過分了……非常過分!

大明朝就是亡於賊手啊,大行崇禎皇帝是怎麼死的?那是被闖賊逼死的呀,怎能這輕易的就“赦免賊罪”了呢?

“咳……”故意發出一聲輕咳之後,程園畢終於站了出來:“臣以爲赦免賊罪一事,還需從長計議……”

以前赦免大紅狼、廉金斗等人的罪行,把他們的軍隊招到王師的陣營當中,那是出於最迫切的現實需要,是不得不爲的事情。現如今的局勢已逐漸安穩,怎能一道旨意就赦免了他們呢?

“此赦免之舉同樣是出於最現實的需要,是爲大局考慮。”以前那個唯唯諾諾的少年以罕見的強硬否定了程園畢的說法,並且說出一大套合情合理的說法:“湖廣之勝,重在一個速字,我王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強敵,看起來局勢一片大好,實則是敵強我弱,本無力佔據湖廣腹心之地……”

這句話說的太對了。

不論李吳山的攻勢如何兇猛,也不管戰場上的形勢是怎樣的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從大局來看,湖廣的局面依舊是敵強我弱。

僅憑李吳山的那點人馬,就算是再把黃得功填進去,也不足實現對湖廣的有效佔領。若是阿濟格穩住了武昌,必然會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戰。

洪承疇十幾萬大軍就在江北,隨時都有可能渡江南下,必須儘快解決湖廣問題,否則就一定會出現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湖廣之戰,最要緊的就是一個“快”字。僅僅憑藉少量精銳肯定不行,必須讓陷入低潮的闖軍和張大賊的西軍殘部再次活躍起來。

利用李吳山的少量精銳在摧破關鍵節點,然後由大量散落各地的闖軍殘部分兵佔領,這纔是底定湖廣的關鍵。

“程首輔,朕問你。”作爲程園畢的學生,復隆皇帝的神情就好像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就算是忠勇公克復武昌,他能把主力用來佔領武昌嗎?若如此的話,江北的洪承疇趁虛而入,該當如何應對?”

程園畢啞口無言。

能讓身爲內閣首輔的老師吃癟,復隆皇帝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在程園畢的身上找回了帝王應有的尊嚴,就愈發的得意起來:“程首輔之顧慮,固然是老成謀國,終究是有些迂了,戰事如火如電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怎容得按部就班慢慢梳理?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舉,程首輔再好好想想吧……”

皇帝本人的這一番雖然婉轉,但卻說的極不客氣,就差直接說出那句“你已經老了,不能再適應瞬息萬變的局勢了”這句要命的話來。

所有這些對於戰場形勢和戰略大局的分析,完全就是出於李吳山的奏報書文,卻被皇帝直接引用……

這些深諳大局的戰略分析和預判,完全就是李吳山的意思,只不過是藉助皇帝之口說出來而已。其實不光是這些,就連剛纔那三道聖旨,同樣是出於李吳山之手。

作爲帝師,還是內閣首輔大臣,程園畢當然知道自己的這個“天子學生”到底有多大本事。要是說從諫入流性情和順,那是絕對的,但要說起這軍國大事,這位天子學生真的是個門外漢,所有的這些必然就是李吳山意志的體現。

“臣……老臣也想問萬歲一句,這些真是萬歲的本意嗎?還是忠勇公的意志?”

聽了這話,皇帝頓時怒火萬丈,若不是顧慮到程園畢的老資格和首輔大臣的身份,必然會當堂發作。強行按捺住心頭怒火,故意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態,拿捏着帝王的從容氣度反問了一句:“忠勇公的奏報之中確實提起過這些,朕深以爲然。程首輔認爲有什麼不妥麼?”

“軍國大事,終究不能任憑外臣拿捏……”

“那你以爲應該由誰來拿捏?應該由誰來做主?”

不同從李吳山的意思聽誰的?聽你們這些部堂高官的嗎?那還是由着你們拿捏?難道這大明朝的江山我這個皇帝就不能做主了?

皇帝的語氣當中表達出了明顯的怒意,所有人都聽出來了。

關鍵時刻,作爲內閣次輔的黃宏東本想給首輔大人幫腔,最終卻縮了回去,繼續裝聾作啞一言不發。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懟皇帝一點都不稀奇,一個區區的七品御史就敢於直接和皇帝硬懟,還能落下“直言敢諫”的美名。當年的嘉靖皇帝何等強勢,卻被海剛峰懟的踢了桌子,卻不能真的拿海瑞還怎麼樣……

作爲內閣首輔大臣,直接頂撞皇帝本人,真不算什麼事兒,因爲這是正常的工作關係。尤其是在崇禎一朝,這樣的場面早已屢見不鮮,幾乎每一次都是皇帝首先低頭服軟……

越是到了這個時候,程園畢就愈發的強硬:“臣遵循的是我大明體制,並無絲毫對萬歲不敬之意,僅僅只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程園畢硬懟復隆皇帝,皇帝就算是再怎麼不快也說不出什麼來,因爲確實是在談論國家大事,而不是針對皇帝本人。

但恰恰是這句“對事不對人”徹底惹毛了皇帝。

“好一句就事論事!”沉穩從容帝王氣度一掃而空,復隆皇帝高聲大喊着,就象是個脾氣很快而且非常任性的孩子:“你們總是防着忠勇公,無論他做什麼都要說三道四指摘一番,內閣是做事的不是挑錯的。你說是對事不對人,爲何總是針對忠勇公?”

“這光復故地中興大明的宏圖偉業朕一個人做的過來嗎?朕不用忠勇公還能用誰?讓你程首輔是收復湖廣嗎?”

“你們這些人,忠則忠亦,但……”到了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意識到不能繼續再說更加過頭的話了,已經到了口邊的那句“但你們什麼事都做不成”的重話不得不又咽了回去,態度也有所緩和:“程首輔也要體諒朕的難處……”

一場本應該皆大歡喜的朝會弄了個不歡而散。

第二日,程園畢請了病假,自稱年邁體衰經歷枯竭,需要靜養。

“靜養”了幾日之後,程園畢又上了一份請罪摺子,在摺子裡說自己“年事漸高,恐無力繼續效力陛前,深愧於先皇託付之效個萬歲的信賴倚重之情”,然“春秋不饒歲月無情”,實在真的是太老了,所以自請辭去內閣首輔的職位,請萬歲另覓賢能。

對於程園畢的這份“辭職報告”,皇帝直接駁回,不同意他辭職,僅僅隔了一日之後,程園畢又上了一份內容基本相同的奏摺,還是堅持要辭職。

和上次一樣,皇帝再次駁回了他的辭職請求,而且在批覆的時候溫言勉力,希望他能夠繼續爲國效力,並且派人給程園畢送去了一柄玉如意和幾匹綢緞,還專門派遣御醫去幫他調理身體……

在皇帝的一再挽留之下,程園畢終於奮起“老驥伏櫪”之心,繼續擔綱大明內閣首輔大臣,繼續爲大明朝發揮餘光餘熱!

師生之間君臣之間又變得和睦起來,似乎朝堂上的那場爭執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狼初長成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三百三十五章 獲救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一百八十一章 僞造證據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四百二十三章 最終處置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三十六章 賣官鬻爵第三百三十章 亂臣賊子第九十七章 市井中人第九十七章 市井中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四百二十八章 裁軍之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三十七章 江湖騙子第二百一十章 告天下書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三十六章 賣官鬻爵第四十二章 糟老頭子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二十五章 擒賊擒王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組朝廷第三百四十五章 最肥的獵物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七十九章 有死無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鬥中成長第四百八十章 外戚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四百二十二章 神的誕生第五百四十八章 極端激進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二百四十六章 繼承者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四百零六章 絕處逢生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九十九章 帶節奏第五百零二章 絕地反殺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一百八十五章 首至金陵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鳳陽第一百八十五章 首至金陵第四百二十四章 除名第二十八章 貪天之功第二百五十八章 鷹狼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四百二十章 報以涌泉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二百二十六章 我是天王第三百一十八章 百座書樓第三百章 軍閥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一百二十五章 險象環生第五百二十七章 陳茂當官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思定第一百二十章 硬氣漢子第九十七章 市井中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心當官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三十九章 童子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鐵血宦官第五百六十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百二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四百零五章 雷霆救兵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黃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二百九十六章 癡傻對手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輩第四十一章 我是有身份的人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上天之子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四十九章 最後的囑託第一百零九章 驚天豪賭第五百八十五章 萬國來朝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三百八十八章 談判鬧劇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三百九十九章 改旗易幟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二百三十章 重返義和第三百二十四章 扛把子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