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

闖軍積極準備出擊,五萬人的龐大軍勢,以極高的效率運轉了起來。雖然左營和前營是兩支歷史淵源、兵員構成都大相徑庭的部隊,又同時擁有兩位地位等夷的主帥,但不同於明軍,劉芳亮和李來亨之間可以迅速攜手,達成非常默契的配合。

多達五萬人,來自陝北黃土、中原州縣、漢川江泊的戰士們,雖然很多人互相之間還不認識、還不熟悉,但因爲大家都打着闖軍的旗號,所以他們之間自然擁有了一種無形的信賴感。

這是明軍所沒有的一種特點。

自從萬曆末年以來,明軍幾十年的敗仗消磨了官兵的士氣和鬥志不說,崇禎繼位以後,這個性情急躁剛愎的皇帝,一個接着一個地殺死督撫大臣,完全破壞了君臣之間的互信。

惡果還不僅僅侷限在朝堂之上,督撫不能自保的結果,是他們爲了在短期內獲得勝利,不能不將壓力轉嫁到下屬的將領身上。

武人們因此受到了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在一次又一次倉促和缺乏準備的出擊中,品嚐到無數戰敗的苦果。

就像當年左良玉聽從楊嗣昌的佈置而兵敗,自己自作主張出擊卻取得了瑪瑙山大捷一樣,督撫大臣和武將之間的互信也被摧毀了。

在這之後則是武人之間的互信關係,鬆錦大戰時吳三桂和王樸拋下了其他友軍逃跑,朱仙鎮大戰的時候,左良玉把秦軍和保定兵拋在了闖軍的反攻裡。

皇帝和大臣,督撫和武人,最後再到武將羣體自己之間,全都沒有半分信任可言。

哪怕闖軍已經打到了白溝河,距離京師不過咫尺之間的時候,吳三桂考慮的第一件事情,還是怎麼樣保存自己的實力,怎麼樣推別人去頂缸。

奉命督師協調諸將的新任吏部尚書、大學士李建泰,平日裡喜好戎事,頗著聲望。可實際上他根本指揮不動聯軍中的任何一個將領。

屬於清軍的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自然不用說了,他根本沒有派人到明軍營地來,而是自築一營,與明軍相隔絕。

至於明軍建制中的幾位總兵官,吳三桂早已抱持了觀望的想法,根本不願意白白損耗自己賴以爲生的本錢。山東總兵劉澤清剛剛從東昌府逃來不久,所部還在膽戰心驚之中,哪有餘力對付闖軍?

只有山海關總兵高第和前屯總兵李輔明這兩支部隊,還算比較聽話,又具備一定戰鬥力。

眼見白溝河對岸的闖軍異動頻繁,很明顯已經調集了重兵集團,沿河佈防。督師李建泰深感錯失戰機,痛心疾首道:

“諸公食國利祿,就不能報國之恩嗎?漕糧被斷,皇上爲了籌措遼兵餉糧和東師餉,責成勳戚、宦官、百官報效,所得不過二十萬兩,又盡出內帑,方能濟軍。我皇上苦心至深,諸公豈能坐望?”

李建泰的這番話未能讓帳中任何一人動容,直到前線軍官將闖軍派出精騎數千過河的消息傳到以後,劉澤清才慌慌張張地說:

“闖騎犀利,皆着百層綿甲及鐵盔,馬亦多備擋衣。且有短手銃神器,比我三眼銃犀利百倍,能於馬馳飛奔之中急射數輪,有百步穿楊之效,洞穿鐵甲亦非虛也。”

劉澤清的話李建泰更加恐慌了起來,他本來就毫無真正的軍事經驗,更從來沒有帶過兵、上過前線,只是在腦海裡想象了一下闖軍縱騎飛奔、百步穿楊的雄渾攻勢,就已經兩眼發黑,快要暈了過去。

李輔明看劉澤清這樣一幅恐慌的樣子,斥道:“流賊終究賊輩,精兵有限,不可能同關寧勁旅相比。何況東師就在我側,東師兵強勁於天下,更非流賊可比,我實在不知劉總兵有何可懼?”

劉澤清被李輔明這樣直接的指責,心中大感不快,但他知道吳三桂、高第、李輔明三人皆遼兵出身,自己一個山東人,和他們爭論不過,只好不再多話。

吳三桂卻看着李輔明,慫恿道:“闖騎先鋒來掠陣,前屯鎮能一戰否?”

李輔明是關寧軍中一個比較剛直的人物,不像吳三桂心眼那麼多,兵力又較山海關總兵高第雄厚一些。他直接拍胸脯保證道:

“我現在就出發!必手斬十幾顆頭顱回來!流賊有什麼好怕的嘛。你們不過都讓闖賊唬住了!”

有李輔明這樣的愣頭青主動出擊,吳三桂和高第當然是都舉雙手贊成。劉澤清也覺得這個出言不遜的李輔明,就該讓他吃點虧纔算公平。

不過吳三桂也對李建泰說:“東師究竟何時出擊?此戰必賴東師之勁,督師還要催促一二呀。”

李建泰無奈道:“皇上已遣高起潛到東師營中聯絡,但東師聲言因朝廷不允其打糧,糧餉不足,不能輕出。”

吳三桂聽到高起潛的名字,冷哼了一聲,武將們本來對於那些監軍宦官就很瞧不起。更何況高起潛又有劣跡在身,當年他用重兵觀望不前,致使盧象升苦戰就義。

其實吳三桂自己亦曾做過拋下友軍跑走的事情,但他覺得鬆錦大戰的情況和盧象升戰死的鉅鹿之戰情況不同。鬆錦大戰末期,明軍是氣數已盡,自己率先突圍,也是爲了給明軍保存一點實力、保存幾顆種子嘛!

豈能和高起潛相提並論。

“流賊橫行楚豫,數月間盡奪三晉之地。到底是一股強敵,東師若不出,我們只好都不能輕動。”

吳三桂擺明車馬,就是清軍一日不像傳說中的和議那樣,幫助明軍先鋒開道,他是絕對不會下血本和闖軍作戰的。

李建泰不過是空名的神主牌位,沒有一絲半毫的實權,只得苦笑說:“我一定盡力爲將軍催促。”

“有督師這句話放在這裡,我自是放心。總之此戰必恃東師之勁,否則朝廷東師餉豈非白白糜耗?”

劉澤清看吳三桂如此糊弄李建泰,對於明軍的前途更加沒有指望,他心中暗自冷笑,感到很有必要爲自己謀取一條出路。

高第則默然無語,他對吳三桂的私心自用、李建泰的顢頇無能、劉澤清的膽小怯懦,還有李輔明的耿直無謀,全都看得一清二楚。

可是高第自知手上的兵力本錢,在諸鎮之中最爲薄弱。山海關關兵的數量和質量本就不及吳三桂的寧遠一鎮,而且他帶兵離開山海關時,因爲山海關的位置緊要,多數關兵並沒有與他從徵,以高第的實力,也只能坐視諸將勾心鬥角而無所作爲了。

只有李輔明一人性情剛直,他蔑視流賊的戰鬥力,對劉澤清的膽怯無能更加鄙夷。一經說定,就立即前往營中調動兵馬,準備出擊迎戰過河的闖軍騎兵。

關寧軍的確是明軍中少有的一支勁旅,戰力更在經常同闖軍交手的秦兵之上。李輔明的部隊雖然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山西鎮,但其遼鎮兵力亦不乏少數,戰馬、火器皆精良豐富,士兵的訓練水平也高於秦軍。

這支強勁的部隊因爲李輔明個人粗暴迅猛的作風,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戰備。白溝河北岸的明軍營地裡,一時間號螺聲破空長鳴,刀槍出鞘,銃炮就位,關寧甲仗鮮明,不僅在劉芳亮左營之上,甚至不輸給李來亨的湖廣闖軍。

“闖賊終究賊輩,豈能當我一擊?走,隨我殺賊!”

李輔明一聲令下,前屯鎮的關寧兵就像是一道旋風一樣,從白溝河北岸白茫茫的大地上席捲而過。

一小隊穿着布面甲的清軍騎兵從小山岡上,觀望到明軍出擊以後,便拍馬返回阿巴泰的臨時營地,向多羅饒餘貝勒彙報軍情。

軍情送到的時候,阿巴泰正帶着一幫八旗親貴在帳前烤火,他手裡用木棍串着一羽清兵圍獵時射落的大雁。火光熊熊,將半熟的大雁映照出一層令人食指大動的淺棕色油光。

探騎下馬向阿巴泰稟告:“明國人已經開仗了。”

大雁還沒有被完全烤熟,但阿巴泰並不是很在意這點。他非常隨意地撕咬了一口,滿嘴油光道:“河對岸的流賊就是碭山那股賊兵?”

“應當是。”

“哼!”阿巴泰將只咬了一口的半熟大雁直接丟進火堆裡,冷哼道,“調大炮去!”

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帥破陣(二)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十二章 鰲拜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六章 營田使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六十章 反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